APP下载

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调查
——以新疆S县Y村为例

2022-08-08依力亚斯亚森

西部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易地老年人社区

依力亚斯·亚森

新疆S县Y村是典型的易地扶贫搬迁村,这里的大多数老年人大半辈子都生活在风景优美的山区,每天与牛羊、草原为伴,像雄鹰一样在山上生存。但由于该村生活条件差,不能满足村民生存的基本需要,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贫困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下,将村民转移到生活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和就业机会较多的安置区,使他们的生活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搬迁后,除了老年人自身的脆弱性外,安置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给他们的适应性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本文以新疆S县Y村为例,就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作一调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边疆地区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疆的贫困人口分布较散,居住环境恶劣,贫困成因错综复杂,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难以实现集中脱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不同策略,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四个方面展开工作,根据不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选择合适的帮扶措施。移民搬迁自此成为精准扶贫、减贫脱贫实践中的重要举措,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易地扶贫搬迁(亦称移民搬迁),旨在通过搬迁安置居住在生产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而达成贫困减缓、生态改善和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2]。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多年的持续努力之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如期完成预定目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在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现了脱贫。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易地搬迁人员出现了社会适应性问题,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群体,在社会适应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3]。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各方面的能力较弱,他们在原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年老阶段搬迁到新的社区,要适应和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在突然改变的社会环境中,要面临许多的问题,如水土不服、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等。如易地搬迁后Y村村民分散居住,老年人原本的人际关系网络破裂,和亲戚朋友之间的联络不像以前那么频繁,还有的老人失去过了大半辈子的放牧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从自然环境优越的山区搬迁到一个靠近沙漠的新村庄,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一些老年人会产生消极抵抗情绪和强烈的孤独感,有的老年人甚至有搬回老家居住的想法,对新环境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老年人呈现出一系列的弱势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社会的适应性问题。

W管委会距S县城57公里,距最近的乡镇21公里,紧邻沙漠,共下辖8个村(Y村是其中之一),1村到3村为自然村,其他5个村的居民都是异地搬迁户,搬迁来源主要是S县山区的三个乡,主要搬迁对象是这三个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W管委会所辖区域的水、路、电、房、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已经完备,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然而,由于耕地少、土地沙化严重、缺水、水质差、天气炎热、没有加油站和银行网点等,使得当地居民在生产生活环境上的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一些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社会适应问题,使其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本文在对S县Y村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老年人出现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加强社区认同感。

二、S县Y村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现状

(一)S县Y村基本情况

Y村村域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居民均为易地搬迁人口,全村共有户籍人口601户共3166人,均来自S县山区的三个乡,其中男性1599人、女性1567人,脱贫户共有599户3155人。在其人口组成中,60岁以上人口为229人。自2018年完成异地搬迁之后,Y村建成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之下,Y村集体形成了众多自有产业,包括种植业(玉米、小麦等)、养殖业(兔子、鸡、鸽子等),还在村内建成了卫星工厂,以充分保障异地扶贫搬迁村民的工作及收入。安置区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的原则,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和创业就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充分实现搬迁户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的目标[4]。虽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状况,但是与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搬迁之后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搬迁前的居民都在山区生活,在搬迁后生活在紧邻沙漠的陌生环境,村民展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而这种不适应性又以老年群体最难调和。

(二)S县Y村老年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及分析

对于老年人来讲,易地搬迁给他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同时带来了生活环境适应的问题。笔者以Y村的62名搬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自然环境适应与社会环境适应两方面进行调研。受访老年人中,男性32名,其中60~69岁年龄组老年人有17名,占比53.125%,70~79岁年龄组老年人有10名,占比31.25%,80岁及以上年龄组老年人有5名,占比15.625%;女性30名,其中60~69岁年龄组老年人有17名,占比56.67%,70~79岁年龄组老年人有13名,占比43.33%。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自然环境适应问题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它是由自然因素构成的,如水土、地域、气候等。自然环境对移民的适应性起着关键作用,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移民的日常生活和迁移后的生活质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成败,取决于搬迁后的居民是否能够改善生活条件,能否提高生活质量,以适应新的居住环境,满足他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需求。据笔者所做的调查,Y村易地搬迁老年人从风景优美但生活条件差、水资源丰富但自然灾害频发的山区搬迁到紧邻沙漠的安置区,虽然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自然环境问题却严重地制约着易地搬迁老年人的适应和发展。从受调查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环境的反馈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上的比较多,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地下水的质量比原住地差得多(太咸),自来水水费较贵,严重影响村内绿化和种植,对老年人居住体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由于搬迁新村位于沙漠旁边,每到夏日往往酷暑难耐,这让老年人感觉到极大的不适应,更为怀念以往的生活;三是安置区耕地较少,土地沙化严重,老人们对此表示不满和不适应。老年人的适应性本来就很弱,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原因,导致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降低,有的人一直怀念着自己的老家,甚至有了返迁的念头,这给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2 调查对象反映的搬迁前后自然环境因素情况

由表2可知Y村易地搬迁老年人反映的搬迁前后自然环境因素情况,在水质量方面,有90.32%的老年人表示搬迁前的水质量比较好和很好,认为搬迁后水质量非常差和比较差的老年人比例占77.42%。在土地质量方面,表示搬迁前比较差和一般的老年人仅占12.9%,有87.09%的老年人反映比较好和很好,表示搬迁后土地质量比较差和一般的老年人占比83.87%。总的来说,搬迁后的土地质量明显低于搬迁前。在空气情况方面,表示搬迁前空气比较差和一般的老年人仅占比11.29%,有88.71%的老年人反映空气比较好和很好,37.09%的老年人表示搬迁后空气非常差和比较差,认为空气情况一般的老年人占比为32.26%、比较好和很好的占比为30.65%,总的来说,搬迁前后空气情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搬迁前的空气质量好。

访谈对象布奶奶①表示:我们以前在山上水资源丰富,使用的是自然山泉水,水质很好,搬迁之后,政府给我们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但是地下水特别咸,无法饮用,浇地的话所有种的植物大部分都死了,用自来水去浇地的话,因为自来水较贵,我们承担不起。

访谈对象色奶奶②表示:我们在原住地生活的时候耕地不是很多,可是质量还可以,搬迁之后,这边耕地也少,耕地沙化比较严重,村里的绿化种植很难完成。

访谈对象麦爷爷③表示:我们以前生活在山区,风景很好看,空气凉爽,我们现在的新村因紧邻沙漠天气特别热,有时候还有沙尘暴,夏天的时候酷热,简直受不了,去原住地过夏天再回来。

通过对比搬迁前后的自然环境状况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年人表示搬迁之前自然环境比较好,而搬迁后大部分集中在比较差的选项。由此可知Y村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比较严重,自然环境中的水、空气、土地等三大因素与居民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而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有问题都会对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自然环境因素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环境适应,也会给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2.社会环境适应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村的社会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村民的生活适应能力,社会环境越好,搬迁人口适应能力越强。Y村的搬迁户从生活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健全、自然灾害频发的山区,迁移到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条件齐全的安置村,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也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老年人在适应社会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是安置区内没有银行网点,也没有加油站,这对老人和他们的家庭来说很不方便。二是安置区本来就有很便利的汽车站,可是到了高峰期,就是在每次学生们去县城上学的时候,因学生较多,汽车站的客运车和政府安排的大巴车无法满足需要。三是安置区的房屋都安装了暖气管,可是村民们从来没有用过,也不会用暖气,他们平时都是靠木材或煤炭来做饭和取暖。根据调查,上述的社会环境问题给易地搬迁老年人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影响他们的后续生活体验,也影响他们的融入与适应。

访谈对象海爷爷④表示:党和政府对我们政策特别好,搬到这里之后各个方面都很方便,医院的环境和条件非常好,但是因为这里是新建村,还没有银行网点,每次取我的养老金或者其他政府补贴的时候,只能去附近镇的银行网点进行办理,距离有21公里左右,我又不会骑摩托车,只能打车去或者委托别人代取。

访谈对象图爷爷⑤表示:安置区没有加油站,平时要加油的话只能去附近乡镇的加油站加油,来回总共42公里左右,这样非常不方便和来回也很费油。

访谈对象麦奶奶⑥表示:我很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生活条件,以前在原住地孩子们上学是非常艰难,生活条件恶劣,交通非常不方便,现在比往前有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这里有汽车客运站,可是每次学生们要去县城上学时那些大巴车根本不够用,学生特别多,有时候我的孙女等半天都上不了车。

村干部艾某⑦表示:村民房子里都有暖气管,但是大部分村民觉得用暖气成本高,一直没有用过,也不会使用,平时生活烧木头或者烧煤来做饭和取暖。

通过以上访谈,可以发现Y村老年人在搬迁后所面对的各种社会环境适应性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生活技能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给老年人适应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总之,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是将原本一方水土无法供养的山区人口搬迁到新安置区,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并帮助他们实现脱贫。搬迁后解决老年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Y村的老人们现在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就必须切实解决好易地搬迁后续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此村老年人的社会环境不适应,政府可以短时间内进行加以改善,而改善自然环境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这就要从老年人个人着手,做好他们的后续思想工作,满足精神需求,同时还要加强老年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后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来解决Y村的自然环境问题,最终使老人们能够适应并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三、促进易地扶贫搬迁老年人生活环境适应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同感

Y村老年人大半辈子生活在山区,在老年期搬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他们很难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很多老年人在搬迁之后,仍然难以从原来的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心理上仍然把自己归于原来的环境,这对他们的社会适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加强老年人的心理认同感,增强其归属感,是促进其社会适应的一项重要措施。也就是说,让老年人认清自己目前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到自己已步入新的生活状态,把新的村集体视为自己的大家庭,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促进社会适应。

社区要整合和链接相关资源,加强对老年人进行社区宣传和教育。首先,居民要转变以往观念,不再是以血缘为主建立联系,而是要积极参加社区的集体活动,如文化活动、政策法律宣讲等,在这种接纳度高的社区活动氛围中,慢慢校正自己以前的想法,打破以往的小交际圈状态[5]。其次,开展相关的政策宣传和科普,提高对老年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了解程度,并加强对新环境的认识。最后,组织老年人观看有关易地搬迁工作专题纪录片和电影,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同时,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和文艺活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程度,丰富晚年生活。总而言之,要多措并举提高老年人对新的生活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优化生活环境提升幸福感

通过解决Y村老年人在生活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让他们在新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心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首先,建议政府在财政预算内拨出一定的经费,加强农村水资源、供暖、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易地搬迁村村民的生活环境。从地方的具体条件出发,兼顾居民的需要和生活习惯,加强与社会资源的链接,推进银行、加油站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突出林业主体,强化生态林建设。林业在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沙化土地治理应突出林业的主体地位,以林为主,农林水综合治理[6]。最后,加强宣传,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改善自然环境。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方法,加深全村居民对自然环境改善措施的了解,动员他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改善和优化环境的工作。

(三)加强与社工机构的协作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社工机构作为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从而推动社区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工作是指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为有困难和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区提供专业的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工作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将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问题、需求、资源、环境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制定出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目标。易地搬迁之后出现的老年人生活环境适应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环境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老年人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首先,政府应鼓励建立社会工作机构和建设社工人才队伍,并开展与社区有效的协作。其次,应加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特别是为易地搬迁老年人提供的公共服务,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最后,村里引入专业的社工,构建健全的社会服务系统,以社会工作的三种方法介入到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适应中,丰富社区活动,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促进老年人与生活环境的融合,强化心理疏导和治疗,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归属感,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这可以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工作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注 释:

①访谈对象:布奶奶,年龄:61岁,访谈时间:2022年1月28日。

②访谈对象:色奶奶,年龄:75岁,访谈时间:2022年1月29日。

③访谈对象:麦爷爷,年龄:71岁,访谈时间:2022年1月29日。

④访谈对象:海爷爷,年龄:71岁,访谈时间:2022年1月30日

⑤访谈对象:图爷爷,年龄:61岁,访谈时间:2022年2月8日。

⑥访谈对象:麦奶奶,年龄:69岁,访谈时间:2022年2月8日。

⑦访谈对象:村干部艾某,职务:大队长,访谈时间:2022年1月29日。

猜你喜欢

易地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