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封建政治变迁与道教兴衰

2022-10-21朱炳华

西部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李渊统治者道士

朱炳华

作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道教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说,唐代是道教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道教在封建政治的催化之下渐渐壮大,自上而下渗透到了唐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故有必要从政治与道教的关系来切入,根据正史与宗教典籍的有关记载加以对比参照,分析唐代道教发展的政治原因。

一、隋唐之际道教的嬗变及其政治原因

(一)隋末统治状况与道教发展的转折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对于封建政治的影响愈加深刻,道教尤甚。作为中国本土孕育的宗教,道教的羽翼渐渐丰满,但原本道教的发展态势不如儒、佛两家。在隋文帝杨坚缔造统一的隋朝之后,出于加强南北方对政权的认可度、维护社会稳定以及维护大一统的目的,杨坚一改北齐、北周排斥宗教的政策,利用大众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文化心理条件,将道教逐渐变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创造出有利于道教发展的政治环境。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曾召见宋玉泉、孔道茂等道士,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隋朝自上而下掀起了尊崇道教的热潮。隋炀帝对道教不仅是信仰上的热衷,更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他当政期间,利用设立宫观、传播道教思想等手段,争取道教信徒对自己统治的拥戴。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利用宗教煽动起义的先例,所以隋炀帝吸取教训,成立崇玄署,设令、丞,加强对道教的管理。从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态度来看,道教在隋朝政权中占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同时,随着国家的统一,具有差异性的南方道教与北方道教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融合,相互吸收,共同发展。隋朝一统南北之后,各地的道教徒交流日益频繁,道教的地域性渐渐被打破,道教流派之一的茅山宗在南方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北方也得到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时茅山宗的领袖人物是道士王远知,隋朝建立后他依附新政权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尊崇,为道教的发展寻求了稳固的保护势力。就道教发展的历程来说,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唐代道教发展的准备期。这种转折,同隋朝统治者对道教的利用和扶持有关。

(二)唐代开国与道教的兴盛

隋唐时期,道教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偶然。隋文帝取道教词语“开皇”为年号,并笃信道教图谶。在隋末动荡时期,图谶在各个地区大为盛行,有权力野心之人则利用道教图谶来控制人心。如东都的道士桓法嗣便以图谶来取悦王世充,《隋书·王世充传》载:“有道士桓法嗣者,紫嫣解图谶,充昵之。”泰山道士徐洪客也曾向李密进献图谶。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使隋王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公元617年的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反隋。隋末的许多道教领袖在观望后认为李渊父子将要取代隋朝,夺取天下大权,便主动向李渊父子示好,利用舆论为李家夺取天下造势。道士王远知见隋朝将要灭亡,便称自己奉老君的旨意,向李渊进献符命,“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这些可以表明,隋末的道士主要是为各政治集团夺天下而制谶作符,利用宗教进行政治宣传。再如楼观派道士、京兆人岐晖在李渊起兵后曾谓其乃“真君出世”,并投靠了李渊的阵营。此后,李渊封岐晖为楼观观主,甚至多次前往拜谒楼观老子祠。

道士们已经意识到,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必须依附于封建帝王,借助政治力量来使本教团得以发展,他们利用李渊与老子同姓这一点取信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将道教塑造为一种与唐皇室本家或同族的宗教,这为唐代道教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唐王朝的统治者获得相当稳固的统治地位后,便给道士们封赏,修建道观道场,允许他们发展教徒,褒奖其“济国之功”,道教便借此机会发展势力。

二、唐代帝王崇道及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一)唐高祖李渊扶持道教的政治目的

相较于隋朝,唐代皇帝对于道教的支持尤甚。唐高祖李渊称帝后,为了维护自己皇位的正统性,曾数次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确认自己系道教教主老子之子孙,并数次召见道教的首领,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出于提高道教地位的目的,李渊亲自下诏令安排儒释道三教的地位,《先老后释诏》规定道教放在首位,儒教次位,佛教末位。此诏令确定了道教优先的地位,唐代尊崇道教的做法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之中起到了相当深远的政策导向作用。在此诏令颁布后,后世唐朝的统治者均按照此诏令对于道教进行力度较大的扶持。

道教与唐朝宗室的联系日益紧密,以至于唐代的皇帝对自己系老子李耳后代的说法深信不疑。但认为自己的家谱从老子开始的唐代皇室对道教持一种特别的态度,以本家宗教而不是国教对待之。李渊在拜谒楼观之时,将楼观改名称为宗圣观,赐予道士们粮食与财物。除此之外,李渊还以召集三教进行辩论的方式有意抬高道教地位。在唐代建立之初,传统的门阀士族实力依然较为强大,非名门出身便无法得到封建社会的重视及承认,出于提高自身门第的需求,唐朝皇室宣称自己为“神仙之苗裔”,以神话李氏统治,将唐取代隋夺取天下描绘成神的旨意。

(二)唐太宗李世民对道教的态度

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当政,便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仿照李渊的前例,李世民于洛阳也下了一道诏令,将道士女冠的地位排在僧尼之前,将这种不平等的待遇提升到法律层面。同年,太宗在亳州修建了一所老君庙,并赐其享受二十户封户的待遇,和孔庙地位一致。

在新王朝短暂发展之后,此时的统治者便不再欢迎图谶符命之类的活动,甚至命令禁止此类活动的出现,所以道士们便要转变自己获取皇帝宠信的方法。其中,为皇帝炼制延年益寿的丹药便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此类活动在隋朝便已经存在,到了唐朝更为突出,唐太宗李世民恰是因服用丹药中毒而死。

唐太宗对道教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既有满足个人长生愿望的因素,又有借助道教维护统治的因素,客观上促进了道教自身的发展。

(三)武周时期的封建统治与道教的发展状况

事实上,武则天是在唐高宗时期渐渐获取了自己的统治权力。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曾在泰山祭祀昊天上帝,并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寺观。也是在这一年,高宗拜谒了太宗所设的亳州老君庙,并为老子加“太上玄元皇帝”尊号,成为首次为老子敬献尊号的皇帝,为道教树立了权威。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武则天颁布谕旨,要求全国上下均要修习经典《道德经》,并在明经一科中增设老子策,将《道德经》的思想与内容变成了官员所必修的常识,道教此时便取得了国教的地位。高宗在世时,武则天为追悼自己的母亲荣国夫人,修建道观并让太平公主作为住持。在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在中岳嵩山建造了一所嵩阳观,以表达对高宗的追思。

封建统治者对宗教进行利用,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一旦影响自己的统治,统治者往往会对宗教进行限制,这一点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尤为明显。武则天于高宗在位的后期渐渐掌握了实权,出于为以周代唐服务,她利用佛教徒帮助自己篡权夺位,自此佛教兴盛,与道教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开始改变唐高祖李渊一系列崇道的政策。武则天先是对佛教大加扶持,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并“自制《臣轨》两卷,令贡举人为业,停《老子》。”武则天在位时期,道教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期,社会地位相对唐初也有所低落。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大臣迎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的称号,后来皇后韦氏干政,效法武则天,再次利用佛教势力打压道教。这一时期道教发展态势波动,地位极其不稳定。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平息韦氏之乱,拥立其父李旦为皇帝,即唐睿宗。唐睿宗不但欣赏道教修身治国的理论,其登上帝位与道教领袖叶法善也不无关系。此后,唐代道教发展趋于稳定,这与封建政治的稳固密切相关。

(四)唐玄宗崇道使唐代道教走向鼎盛

在唐朝历代皇帝中,玄宗尤为崇敬道教。他鉴于武氏、韦氏借佛教危害李唐政权的教训,加大力度崇道抑佛。唐玄宗一再神化老子地位,尊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令天下各州设玄元皇帝庙,绘老子像,制造老子显圣传说。此外,玄宗一再抬高道教的社会地位,召见道教领袖人物,以道士司马承祯等人为师。在唐玄宗时期,《老子》《庄子》《列子》成为道教真经,分别更名为《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唐玄宗李隆基甚至亲自接受道教法箓,并使宠妃杨玉环亦信奉道教,道号为“太真”。在此之后,唐代历任统治者便有了受箓的传统,宫内嫔妃成为道教女冠者更是不可胜数。玄宗又推行道教节日,制作道教音乐,并鼓励道经的印刷与流传。可以说,唐玄宗对道教的尊崇,使道教在这一时期走向了鼎盛。

三、安史之乱后的政局对道教的影响

(一)安史之乱后的道教发展势态

唐玄宗崇道的目的是意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以“玄元皇帝”的力量建立心目中的太平盛世,其实行的一系列举措使社会上形成了狂热的崇道风气。道教一方面发展符咒炼丹迎合统治者的长生欲望,一方面吸取儒家、禅宗等思想,逐渐受到士大夫欢迎,同时发展宗教鬼神迷信元素用以向民间大众渗透,占据了唐代宗教的主流地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动摇了唐代的社会结构体系。安史之乱后,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日益严重,道教也因李唐王朝由盛转衰而日渐衰落。道士杜光庭曾有记载:“正教凌迟,两京秘藏,多遇焚烧。”战争波及全国,道教宫观未能幸免,大量的道教典籍被焚烧,建筑遭到破坏。这些惨状深深印刻在人们内心之中,造成了中晚唐时期民众内心的茫然与空虚,对道教的发展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由此可知,除封建统治者的利用之外,社会的动荡与否也是道教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中晚唐时期道教的衰落

中唐以来,三教合流的趋势渐渐盛行,道教已经不像早期那样只重法术方技,而是变为一种包含深刻哲学的宗教。在唐代,道教渐渐依附于封建政治力量,起到将信徒民众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引导到符合唐代封建统治要求范畴之内的作用,维护封建统治所提倡的伦理纲常,改变了其重视自然、崇尚无为的特质,成为封建政治的附庸,为封建政治服务。中晚唐时期,虽有部分皇帝依旧崇道,但道教发展态势依然不如从前,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皇帝几乎没有修建新的道教宫观。肃宗仅修了一座太一神坛,德宗也仅修建过一所玄英观,宪宗仅修应昌观一所,而修建宫观较多的武宗,也只有灵符应圣院、望仙观、望仙台三所道教场所。宣宗、懿宗时期,百姓厌恶道教,朝廷亦对道教冷淡。直至僖宗时期,再度重视道教,祈求神灵,对抗黄巢起义。黄巢起义被镇压后,道士们搜集亡佚道经,意图恢复道教,然随着唐朝灭亡,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四、结语

马克思对宗教问题十分重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著述大量作品来阐释宗教发展的根源与宗教的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既要审视史料记载,又要对其教义和经典有一定研究,更要秉持无神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教政策。宗教包含在各种的意识形态之中,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唐代的宗教亦能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初唐与盛唐时期,数百年的动荡、战乱、民族矛盾、政局混乱已经得到暂时平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甚至衍生出一定的美感意识和进取信念。但是对未来的忧惧时常伴随着人们的思想,唐代统治者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便引导人们信仰道教,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安定、政治稳固的效果。到了唐玄宗时期,封建统治者对道教的尊崇,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道教宗旨相互契合,形成了道教发展的稳固力量,道教渗透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存在于民众内心之中的“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念与道教的神仙信仰相结合,于民众有着巨大的约束能力。道教渐渐嬗变为伦理规范和封建礼法的辅助力量,经过唐代统治者的推崇,这种力量和道教原本固有的迷信元素汇通融合,达到了宗教控制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道教与政治的历史纠葛最能说明宗教与政治相互同化、相互顺应的关系。在唐代,道教对封建统治的依存性相当大,而封建统治者亦可利用道教维护其统治的合理性。

综合来看,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并非偶然,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尊崇道教的措施也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基础而实施的,所以对道教保持相当大的热情。道教与唐朝封建统治处于一种相互利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致使道教势力在唐代空前壮大,达到了道教发展的巅峰。可以说,统治者的提倡与否及政局的稳定程度是道教发展最重要的两大政治原因。

猜你喜欢

李渊统治者道士
Quantum-enhanced optical precision measurement assisted by low-frequency squeezed vacuum states
A New Way of Dao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李渊:我只是个孤独的老父亲
《道士下山》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李渊起义
《道士下山》:红尘乱世走一遭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