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管理系统架构研究
2022-08-08张才春
张才春,赵 飞,高 磊
(1.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844;2.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1]、《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等纲领性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3]。在此背景下,铁路积极探索智能化建设。智能铁路是广泛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第五代移动通信、北斗卫星导航、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通过对铁路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施及相关内外部环境信息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高效综合利用铁路所有移动、固定、空间、时间和人力等资源,实现铁路建设、运输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打造更加安全可靠、更加经济高效、更加温馨舒适、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节能环保的新一代铁路运输系统[4-8]。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铁路运输调度加速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智能铁路运输调度作为智能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客/货运动态需求、各种铁路资源的全息化感知、一体化实时决策、自动化控制和反馈、对运输态势与调度效果做精准实时判断,自动实现铁路资源在整体和局部上的最优分配与运用,安全高效地完成各项运输生产作业目标。
本文在总结国外智能铁路运输调度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调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智能运输调度管理系统架构及实施规划。
1 国内外铁路智能调度研究与应用现状
1.1 国外铁路运输调度系统
日本新干线调度指挥系统COSMOS从高速铁路特点和需求出发,把运输安全和列车正点作为工作核心,构建各专业高度综合的调度、管理、控制系统[9]。德国铁路调度系统融合调度指挥全业务,实现铁路运输的整体优化,具有指挥精细化、系统高度集成的特点。系统以闭塞分区为单元进行计划编制和调整,通过轨道区段锁闭时间实现列车对线路、设备使用的精细化[10]。美国运输部联邦铁路管理局基于传感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开发新一代一体化智能铁路系统,支撑高安全、高效率、高效益、高满意度服务、低能耗等目标[11]。
1.2 我国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
我国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简称:调度系统)采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两级架构,支撑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运输调度应用。主要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十八点统计和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级系统等上报数据,汇总形成全国铁路(简称:全路)和铁路局集团公司运输生产信息,支撑调度人员把握全路整体运输情况、做出运输方案决策、跟踪生产实际,并为运输生产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查询服务,实现了计算机代替人工绘图,网络代替电话通信的信息传递,改变了传统的调度作业方式,初步实现了国铁集团、铁路路局集团公司、站段间的信息共享,为提高调度指挥效率,减轻作业人员工作强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调度系统在信息的获取精细度、系统辅助决策能力、自动操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亟需开展调度系统智能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建设。
通过对国内外铁路调度系统的分析研究,根据运输调度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系统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对调度系统进行分析和规划,研究新一代铁路智能调度系统框架及实施策略。
2 铁路智能调度系统
新一代铁路智能调度系统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操控和智能评价。基于客货运输动态需求、人员、线路、固定设备、移动装备和内外环境等实时状态,高效合理编制各类运输生产计划并通过系列作业、操作和控制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以实现运力资源统筹、集中、统一、合理地运用,达到高安全、高效率、高效益和优服务的目标。铁路智能调度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铁路智能调度系统
2.1 系统描述
(1)从广义来讲,智能运输调度系统作为智能铁路有机整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同样涉及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等多方面,涵盖智能铁路的大部分内容,需要得到铁路网(简称:路网)资源的智能化支撑和协同配合。
(2)从狭义来讲,铁路智能运输调度是智能铁路3大子系统之智能运营的核心功能,它在与其他相关系统交互(数据、控制)基础上,进行分析决策,实现对子系统内外相关有形和无形资源的精准感知、合理计划、高效指挥和安全控制。
智能调度系统是智能铁路信息系统的核心构成之一,是以服务运输调度目标,基于智能铁路信息系统和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研发形成的新一代调度系统,旨在提升运输调度的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操控和智能评价能力,系统具有运输态势感知全息化、预测预警精准化、计划编制一体化、运力资源运用精细化、作业操作和设备控制自动化等特征。
2.1.1 系统能力
系统重点打造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操控和智能评价4方面能力。
(1)智能感知。支持对客货运输需求、运输资源设备状态的实时、精准、全息化感知,包括车流、运力资源(空车、机车、乘务员等)、内外环境等。具体实现以下功能:①自动获取不同时段客货运市场需求信息;②自动获取运输生产资源分布运用情况;③自动获取运输生产作业过程信息;④自动获取运输环境状态信息等。
(2)智能决策。支持各类计划协同、一体化编制,车流、作业进度及时准确预测,空车调配以及应急响应方案自动生成等。具体实现以下功能:①自动预计客货运输需求动态变化过程;②自动预计装卸、解编、检修、施工进度;③自动预计车流变化、列车运行情况;④自动预计移动设备和固定设施可用情况;⑤自动编制和调整包括货运、列车、机车等计划在内的运输计划;⑥自动预计突发故障影响范围和程度等。
(3)智能操控。支持各类计划自动及时下达、设备精准操控、作业进度实时监控、对异常情况快速响应等。具体实现以下功能:①调度命令自动生成和下达执行;②列车运行图自动生成;③调度作业环节自动安全卡控;④各环节作业超时预警和报警;⑤设备设施可用情况动态跟踪、自动预警;⑥设备故障和应急事件提前预警等。
(4)智能评价。基于实时数据的调度生产作业进度智能分析和评价,形成系统可再次利用的知识。具体实现以下功能:①运输生产过程作业进度能力利用评价;②运输生产指标自动汇总分析;③运输需求、生产动态和干线能力利用变化趋势自动分析等。
2.1.2 系统特征
系统具备运输态势感知全息化、预测精准化、计划编制一体化、运力资源运用精细化、作业操作和设备控制自动化等特征。
(1)运输态势感知全息化。实现对运输需求和运输资源(人员、线路、固定设备、移动装备、内外环境等)的多维度、多层次、精细化的实时感知和融合[12-13]。
(2)预测精准化。实现车流及货物运到时限精准预测、列车正晚点准确预测、运输需求变化趋势和未来设备资源状态的实时预测。
(3)计划编制一体化。实现横向各专业调度工种计划编制一体化,纵向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三级计划编制一体化。
(4)运力资源运用精细化。通过实时感知、精准预测、精细化的专业计划编制,实现对各类运力资源更细粒度运用管理。
(5)作业操作和设备控制自动化。实现对作业计划的自动下达,作业状态的自动收集;相关指令也可以下达至相关控制设备,指令能够满足控制设备进行自动动作的要求,相关设备也能够将执行情况自动形成反馈以供后续调整。
2.2 系统建设目标
铁路智能调度系统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1)高安全。通过对铁路固定设施、移动设备、运输过程及自然环境等的状态感知,接入设备故障、行车事故的态势预测、预警信息,实现超前防范;通过作业计划的一体化编制,对作业过程进行安全预警和流程卡控,整体提升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
(2)高效率。通过采用运输调度业务全流程自动控制实现技术,实现作业过程中计划智能下达、实时执行和动态反馈,实现作业岗位实时联动、关联操作、自动控制和协同调整,降低指令下达和现场作业的沟通成本,提高指挥效率,进而提高铁路运输效率。
(3)高效益。通过计划一体化、精细化协同编制,实现货运工作、列车工作、机车工作有效衔接,提高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各作业环节有序衔接,降低乘务员超劳情况发生,减少车流迂回发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输效益。
(4)优服务。调度核心在提供高效稳定的客货运产品,客运重点在正晚点、联程运输、人性化服务,旨在提高旅客出行体验。货运重点是保畅通、保货物运到时限,通过铁路货运的网络化,为货主提供物流全流程的货物跟踪及查询服务,实现铁企联动,运输信息透明化。
2.3 系统架构
铁路智能调度系统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铁路智能调度系统总体架构
(1)智能交互层。负责与外界相关系统进行交互,实现对运输需求和设备资源状态的智能感知,以及对设备、设施和作业任务的自动控制。
(2)智能传输层。借助先进的高速通信技术,实现信息及命令的低延时上传下达。
(3)数据资源层。汇集存储运输调度指挥需要的各种数据以及生成的各种命令指令。
(4)智能决策分析层。作为系统核心支持智能决策和智能评价,实现运输计划一体化编制和自动调整、车流预测与推算、作业进度趋势预测与分析等智能决策功能。
(5)智能应用层借助多种可视化技术,支持管理人员和调度工作人员及时准确掌握运输态势、科学决策[14]。
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系统作为智能调度的载体,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感知、智能操控、智能决策和智能评价等功能,具有统一的基础数据、接口标准,以及安全控制等功能,覆盖运输组织、调度指挥和生产作业全过程,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自动扩展。
2.4 系统功能
铁路智能调度系统覆盖运输生产作业全过程,基于状态智能采集和预测、全业务流程自动控制实现、计划一体化协同编制和自动调整、调度过程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构建。系统提供8大应用功能,如图3所示。
图3 铁路智能调度系统功能架构
(1)调度数据综合采集和处理平台。动态获取客运需求、货运需求、车辆运行状态、固定设施状态、作业进度信息和环境及天气信息,构建调度系统统一的数据平台,支撑不同层级和不同工种调度应用。
(2)基于智能预测技术的车流推算与调整。在动态掌握列车机车车辆运行轨迹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列车车辆运行径路、区间运行时分、在站技术作业等核心模型的车流推算系统,为路网车流调整和轮廓计划编制提供辅助支持。
(3)列车机车车辆动态追踪和管理。按运用方式、运用范围、修程修制,对车辆进行动态追踪,实现对列车、机车、车辆运行状态和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控,针对运行异常情况提供告警,并协助进行调整。
(4)计划一体化编制与调整。实现对客运、货运、列车、机车、车辆、施工和司乘计划的一体化编制与调整,支撑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纵向计划协同编制,实现能力、状态、环境和时空之间的感知和协同。
(5)路网能力利用监测预警和管理。动态获取路网运行信息,实现对区域线路能力、货运站装卸能力、客流和货流线网能力,以及技术站作业能力的动态管理,根据路网运行情况对路网能力利用情况进行监测预警,提供路网能力利用策略的辅助决策支持。
(6)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 Physical System)的调度数据综合采集和处理平台。根据运输生产、调度指挥的作业计划和实际动态信息,对生产作业效率、调度指挥效果、运输经营效益进行动态分析、预估和评价。
(7)路网运能资源的辅助配置。根据客货运市场需求变化,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实现对路网整体运输效能的模拟和分析,辅助提出对运能资源调配的建议,实现对路网运能资源的合理配置。
(8)分层多视角调度系统统一基础数据管理。实现对路网物理描述数字孪生,在此基础上构建运输调度的逻辑描述以支撑业务应用实现,提供业务视角的工种调度基础数据管理;形成调度系统统一基础数据维护与发布机制,服务不同层级调度指挥、不同视角专业调度应用。
3 实施策略
为实现智能调度系统的目标,结合现阶段应用水平,按照积极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推进智能运输调度系统的实施。
(1)分步实施。按照高速铁路先行、货运探索、客货融合的路径,分应用、按模块稳步推进智能调度系统的建设。
(2)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结合业务需求,根据应用场景选用适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运用微服务的理念搭建可扩展、高伸缩、强安全的新系统架构,满足业务灵活变动的需求。
(3)考虑既有系统的衔接和平稳过渡。在新系统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既有系统的成果,保持新旧系统不同模块间数据的充分共享,确保系统的有序上线和业务的平滑过渡。
(4)积极推进业务和系统的协同。推进应用升级的同时,同步协调推进业务优化调整,根据新的技术条件,改良现有作业方法、作业要求,适时进行相关管理办法、作业细则的修改,实现业务和系统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4 结束语
本文从智能调度与智能铁路的关系出发,在总结国外智能铁路调度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铁路运输调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新一代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管理系统架构及实施策略。通过对智能运输调度系统功能的深化研究,将促进系统的稳步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国铁路运输调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智能铁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