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创新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探究

2022-08-08周晓丽孟立伟

奋斗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常态思政

■ 周晓丽 孟立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开展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的新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同样面临着依托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创新改革的新趋势。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上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减少人员聚集,切实保障师生人身安全,教育部于2020 年1 月29 日发出倡议:利用网络平台,展开网络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日常教学已成为了大部分高校教师的工作常态。为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行动,利用“云端”切实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在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该项工作顺利开展之时也要处理好出现的新问题:

1.线上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高自控力。线上教学实为远距离教学,教师与学生身处不同空间,受软件功能及空间限制,并不能保证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学习监测管控。实际上,线上教学工具和平台更加适合自控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以实现预期学习目标。换言之,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共同点之一是教师都无法做到精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并且线上学习方式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自控力要求更高。

2.线上教学对“家校共育”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多方合力开展,而“家校共育”是精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当前,许多高校都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推进“云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由于线上教学对技术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更加密切地配合,但由于地区间存在发展差距,家长们的认知水平不同,对这一新型授课方式存在不同见解,致使家长与老师未能统一思政教育“战线”,为实现线上思政教学的育人功能带来一些难度。

3.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正确认知。大学生处在身心及思想认知日趋完善的重要阶段,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的生命安全、疫情防控意识以及心理健康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亟须关注的首要内容。因此,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在强化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基础上,还要调节在校或居家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对网络海量信息的辨别能力,帮助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始终站稳政治立场。

4.线上教学平台存在局限性。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涌现出一批能够承担教学功能的软件工具,但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教学平台或教学工具能够完全帮助高校思政课实现在线教学。为此,教师们要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同时使用多个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才能实现优质的教学,这样既不方便教师教学,也不方便学生学习,无形中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负担,同时也可能产生相应的经济负担。

5.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淡化了人文关怀。疫情防控期间,为落实学校、各地区的疫情防控要求,宣传普及防疫知识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时存在未能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为线上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上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高校陆续复学复课,但高校教学依旧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重形式。其中,线上模式更受师生青睐,这不仅与疫情防控相关,更多在于线上思政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1.助力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可见,依托灵活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知识传授,既符合教育发展的前沿趋势,又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扩大信息技术手段的影响力和使用率,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助力作用。

2.顺应信息化教学趋势。线上教学模式突出了自身的优点,摒弃单方面“大水漫灌”式的思政教学,改为“精准滴灌”,从学生的思想政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三观”。思政课教师采用多个线上教学平台,完成完整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发挥集群效应。这一方式既给予思政课教师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帮助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技术的革新,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参与感,增加学生的话语权,有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生关系壁垒,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提高了高校思政课中“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3.疫情防控可作为思政课程主题。疫情防控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增添了大量真实震撼的新素材,可作为课程主题在教学中得到合理运用。在这场全民行动的抗疫阻击战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这正是身边最真实、最具感召力、最能影响学生的思政课素材。因此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用好抗疫这本“生动教材”,将疫情主题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进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上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创新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线上思政课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增添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新内容,做出创新和改变。

1.增加“三生教育”。“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2020年12月,教育部提出要推动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生命重于泰山。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秉承“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引导大学生增强生命意识和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疫情期间,社交生活大大减少,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生活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而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疫情防控知识,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防疫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符合生存教育的要求。为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把“三生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引入相关素材和实例,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帮助大学生将“三生教育”内化于思想层面,并自觉外化至实际行动。

2.强化信仰和责任的力量。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党领导全体中华儿女上下一心,秉持着“防控就是责任”这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中体现的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团结奋斗的文化内核,正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所需要的思想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立足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真人真事,树立防疫典型,发挥榜样模范的引领作用,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人物事迹宣传之中,从而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应有作用。

3.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疫情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此期间,大学生的生活枯燥,情感需求不易满足,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最大程度避免线上思政教学对空间距离的限制,对大学生居家期间的心理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思想动态,做到准确掌握并实时更新,其次应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把握新形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讲好思政课。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需要把线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做到与时俱进,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把握新要求、新变化,坚持探索思政课教学新形式、新内容,不断总结经验,着力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稳步前进、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常态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智珠二则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5+2”“白+黑”是否应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