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康复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的预防效果
2022-08-08梁丽娜谷一梅曹玉张伟维时金龙葛刘娜
梁丽娜 谷一梅 曹玉 张伟维 时金龙 葛刘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EICU,合肥 230000
有创机械通气作为临床常用辅助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维持患者呼吸,为抢救患者生命提供保障,但临床研究表明〔1〕,由于重症患者治疗期间常处于镇静或制动状态,导致其心肺功能降低,而呼吸机的使用又对患者气管纤毛黏膜造成破坏,导致其呼吸功能显著降低,进而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严重并发症。VAP是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间≥48 h或拔管时间<48 h内发生的肺炎,有研究显示〔2〕,VAP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且极易导致患者死亡。随着近些年相关研究的发展,吴淼〔3〕等指出,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肺康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同时对预防VAP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同时,郑月月〔4〕等指出,早期肺康复能够有效缓解或控制患者病情,降低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或心理影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个体社会功能及生活能力。本研究旨在为探讨早期肺康复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34例,男93例,女41例;年龄51~69岁,平均(58.59±5.16)岁;氧合指数113~234 mmHg,平均(179.52±43.16)mmHg;有慢性疾病史51例,有吸烟史3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67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病情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纳入标准:①符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相应指征,且治疗时间≥48 h;②年龄≥18岁;③血流动力学及脉搏及呼吸指标相对稳定;④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脑外伤、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等疾病;②因严重外伤导致肢体活动受限;③伴有肺移植疾病史或在本次治疗前已伴有肺部感染;④研究期间进行其他相关康复训练;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无法有效配合康复训练。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干预,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对患者开展常规干预,包括生命体征监护、抗感染给药、化痰解痉干预,定期拍背、肢体适度被动运动、预防静脉血栓及镇痛、镇静类药物干预,同时保证患者睡眠质量及营养水平,避免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行早期肺康复干预,即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对患者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2.1气道干预 ①叩击及体位引流,根据患者具体痰液蓄积情况,由治疗师双手呈杯状对痰液蓄积部位进行规律性叩击,持续时间以5~10 min/次为宜,同时对患者进行体位引流;②呼吸正压干预,使用正压通气治疗系统,设定适当的阻力,指导患者含住仪器口件,使用鼻腔吸气,屏气2~3 s后通过口呼气,并尽量延长呼气时间,重复以上步骤10~15次后,撤除正压通气治疗设备;③咳嗽训练,根据患者咳嗽能力,指导其进行主动泵式咳嗽、连续咳嗽,时间以10 min/次,2次/d为宜。
1.2.2膨肺干预 将人工呼吸囊与套管口相连,并在患者吸气时,由护理人员按压储气囊,使膨肺潮气量达到患者常规潮气量的1.5倍左右,控制挤压频率为10~12次/min,人工呼吸囊送气结束后,暂停2 s,并在患者呼气时保证呼吸囊快速回弹,练习频率以5次为1组,5组/次,2次/d。
1.2.3呼吸功能训练 将盐袋置于患者腹部,并适当施压,对腹部起伏良好的患者,将盐袋静止20~30 min,并指导患者使用呼吸训练器进行训练,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翻身拍背、腹式呼吸训练、缩唇训练及吹泡泡等简易肺功能训练,时间为10~15 min/次,2次/d。
1.2.4早期活动训练 根据患者肌力、意识情况及对护理干预的配合程度,将早期活动训练分为4个阶段,①昏迷阶段:该阶段患者处于昏迷或镇静状态,无法有效配合干预措施,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训练及按摩,并将床头抬高30°;②部分配合阶段:该阶段患者肌力达到1~2级,护理人员应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并将床头抬高30°;③完全配合阶段:该阶段患者肌力达到3级,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床边坐、床边踢腿及勾脚训练;④主动配合阶段,该阶段患者肌力≥4级,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床边站位、床边踏步、慢走等活动,活动时间以≥30 min/次且患者能够耐受为宜,训练频率为2次/d。
1.2.5早期营养指导 对患者进行营养相关指标监测工作,并根据患者营养水平、伴有其他疾病情况、原发病情等因素,给予患者适量蛋白质、维生素及能量,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3.1治疗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VAP发生率、VAP发生时间、脱机成功率、出ICU后1个月内死亡率及ICU停留时间等。
1.3.2预后情况 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态评分Ⅱ(APACHEⅡ)〔5〕在患者进入ICU及转出ICU时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该评分系统包括急性生理指标、慢性健康状况及年龄3个维度,满分71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1.3.3呼吸功能 比较患者进入ICU及转出ICU时呼吸功能,包括SpO2及氧合指数,同时采用肺部感染积分(CPIS)〔6〕对患者肺部感染情况进行评价,该评分系统总分12分,评分>6分即表明患者VAP阳性。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
研究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且其VAP发生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而出ICU后1个月内死亡率及ICU停留时间则明显长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n(%)〕
2.2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
进ICU时,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无显著差异;出ICU时,研究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分,
2.3 两组患者肺功能
进ICU时,两组患者CPIS评分、SpO2及氧合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出ICU时,研究组患者CPI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SpO2及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肺功能
3 讨论
VAP作为ICU常见并发症,主要因患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导致其中枢神经对呼吸功能的调节能力降低,呼吸肌力减弱,进而需采取有创机械通气等方式进行辅助呼吸,而该治疗方式导致患者出现痰液淤阻、分泌物误吸等情况,进而严重影响其呼吸功能〔7〕。而常规护理干预更多的关注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及对治疗的配合,且通常在患者意识恢复后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陆翠玲〔8〕等指出,该干预模式因错失干预的黄金期,影响了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程度,同时也难以控制VAP的发生率。
早期肺康复作为新兴干预模式,通过在患者恢复早期采取适当干预措施,促进患者肺功能更快的恢复,进而达到改善肺功能、缓解症状及尽早脱机的效果〔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且其VAP发生时间、脱机成功率也显著低于常规组,而出ICU后1个月内死亡率及ICU停留时间则明显长于常规组。其原因包括:①VAP的发生机制主要为患者误吸气管分泌物,而采取早期肺康复干预,能够有效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并通过有效清除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等措施,降低了误吸的发生率〔10〕,进而有助于避免VAP的发生;②张丽〔11〕等指出,患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可降低机体肌肉蛋白合成水平,同时对微血管功能也造成严重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神经及肌肉的营养供应水平,并造成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时间及预后,而采取早期康复干预,通过早期活动等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肌力〔12〕,进而促进患者预后水平的提高。同时,本研究还显示,进ICU时,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SpO2及氧合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出ICU时,研究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CPI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且SpO2及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其原因包括:①开展早期肺康复训练,尤其是气道干预、膨肺干预及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水平〔13〕;②通过早期运动功能训练,能够使患者骨骼肌肌力显著提高,同时激活患者已停止的信号传导,进而提高骨骼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杨秀琴〔14〕等指出,以上情况有助于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进而促进患者预后及肺功能水平的提高;③长期卧床患者普遍伴有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进而影响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水平,而长期插管又导致患者原本虚弱的机体承受更大的负荷,因此,采取早期营养干预意义重大;④陈飞〔15〕等指出,CPIS评分能够有效反映患者肺部感染情况,而通过采取早期运动康复干预及营养干预,能够为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基础,因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肺康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VAP发生率,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及预后水平,值得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