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22-08-08李冬青张凌
李冬青 张凌
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关节运动医学科,黄石 435000
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骨科常见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等症状,有研究表明〔1〕,国内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约为50万/年。王宝英等〔2〕学者指出,该治疗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畸形等症状,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且患者在治疗前躯体运动功能已受到严重损伤,导致多数患者在术后4~12个月内伴有严重躯体活动功能障碍,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该类患者治疗后对其躯体活动功能进行有效评估,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为提高术后护理干预的针对性及科学性,本次研究特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73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73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1例,年龄41~67岁,平均(53.76±5.23)岁。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髋关节置换术相关指征,且首次接受手术治疗;②患者年龄≥18岁;③患者认知功能及沟通能力正常,且能够独立填写相关问卷;④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②患者术前即因其他原因导致躯体功能活动障碍;③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基础资料 采用该院自制《患者基础资料调查表》了解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情况、居住地、术后锻炼情况及遵医程度。
1.2.1.2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采用Barther指数评分表〔4〕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进食、洗澡、修饰、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等共计10个维度,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具体分级标准为:①评分≤40分,记为重度依赖;②评分为41~60分,记为中度依赖;③评分为61-99分,记为轻度依赖;④评分为100分,记为无须依赖。
1.2.1.3家庭关怀度 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5〕对患者术后家庭关怀程度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适应度、成长度、合作度、情感度及亲密度,共计5个维度,各维度评分为0~2分,其中0分表示几乎没有、1分表示偶尔如此、2分表示经常如此,该量表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家庭关怀程度越高,且评分0~4分,表明关怀程度较差;评分5~7分,表明关怀程度一般,评分>8分表明关怀程度良好。
1.2.1.4躯体活动功能 参考学者韦燕芬〔6〕等学者制定的《髋关节置换术躯体活动功能量表》,同时结合我院医护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制定《术后躯体活动功能评价表》,该量表包括日常活动、坐立活动及行走活动共3个维度,13项条目,各条目评分均为0~4分,满分为52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越强,且评分>32分,即表明患者躯体活动功能良好。经检验,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77,内容效度评分为0.966,重测系数为0.85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调查方法 在调查前,对参与本次研究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调查人员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于术后6个月患者复诊时,由2名调查人员,告知患者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同意后,使用统一指导语,指导患者填写调查问卷,对存在填写障碍的患者,由护理人员播放事先录制的题目宣导语,并根据患者意愿选择合适选项,问卷填写完成后,由调查人员现场核对填写完整度,并回收问卷。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躯体活动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组及不良组,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之后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现状
术后6个月,患者躯体活动功能评分为(37.15±4.59)分,且良好组(评分>32分)共有患者121例,占全部患者的70.35%,不良组(评分≤32分)共有患者51例,占全部患者的29.65%。
2.2 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伴有并发症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频率、遵医情况及家庭关怀程度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躯体活动功能单因素分析〔n(%)〕
2.3 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评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伴有并发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锻炼频率低、遵医情况差及家庭关怀程度低为躯体活动功能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续表1 躯体活动功能单因素分析〔n(%)〕
表2 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临床经验表明〔7〕,髋关节置换术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由于人工关节与患者机体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及适应,且手术创口在患者术后运动时可出现牵扯痛,进而影响患者运动,因此导致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患者躯体活动功能评分为(37.15±4.59)分,且术后躯体活动功能障碍发生概率为29.65%,该结果与赵辉〔8〕等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在术后6个月,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躯体活动功能障碍,反映了对该类患者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本次研究中,以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评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伴有并发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锻炼频率低、遵医情况差及家庭关怀程度低为躯体活动功能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包括:(1)年龄、受教育程度: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神经肌肉及骨骼系统功能逐渐降低,机体对人工关节的适应时间也逐渐延长,影响了术后恢复速度;②李强〔9〕等学者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多的患者因担忧摔倒而拒绝开展功能锻炼,同时,高龄患者普遍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该类疾病一方面影响了患者机体术后恢复速度,另一方面也导致患者难以完全按照医嘱开展相应训练;③临床经验表明〔10〕,年龄较大的患者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疾病及自我护理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导致其难以有效配合各项护理措施,进而影响了其躯体活动功能;(2)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脱位及感染等〔11〕,该类并发症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严重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导致患者下床运动时间延迟,进而影响其躯体活动功能;(3)自我护理能力、锻炼频率、遵医行为及家庭关怀程度:①由于患者出院后康复基本依靠自我开展护理工作,因此,随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能够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同时避免生活中不良因素对机体恢复的影响,进而有助于躯体活动功能的提高;②梁艳芳等〔12〕学者指出,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患者维持更好心理状态及较高的信心,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医护遵从性,促进机体恢复;③随着锻炼频率及遵医行为水平的提高,患者髋关节感觉运动神经能够得到快速重建,同时,在锻炼过程汇总,患者能够获取平衡机体、稳定及行走时的技巧及经验,进而有助于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④徐芙蓉等〔13〕学者指出,由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以家庭内自我康复为主,因此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一方面,患者家属能够实施督促患者开展相应训练,同时能够纠正患者存在的不良心态及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关心及支持也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面对疾病及生活的信心,进而促进患者更好地开展相应护理措施。
4 护理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医护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宣教工作,采取集中授课、一对一培训及线上培训、延续健康护理干预等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对老年患者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应进一步提高干预力度。②加强随访工作,在常规电话随访基础上,采取建立微信群进行视频随访及开展上门随访等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及恢复程度,并纠正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及锻炼方式〔14〕,同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采取适当心理干预措施。③加强重点人员干预,对存在并发症或基础疾病的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同时告知患者出院后相应症状的处理方式,以便患者能够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④提高患者家庭关怀程度〔15〕,在患者出院时及开展随访工作时,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目前机体情况,并指导患者家属提高对患者的关心,同时告知患者家属相应护理措施,以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适当干预。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并发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情况、遵医情况及家庭关怀程度,因此,针对该类患者应强化健康宣教工作,并针对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及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应进一步提高监护工作,并通过加强随访监督等措施改善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