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Sviewer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08-08韩尚洁陈显久
韩尚洁 殷 凤 陈显久 高 明
1.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运动康复系),山西 太原 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学生处,山西 太原 030001;
3.山西医科大学宣传部,山西 太原 03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此会议后,国家相继印发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文件,课程思政成为了新时代“教育三问”的重点研究领域。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在课程思政中起到了引领和促进“开好思政课”的基础作用。因此,本文对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量化分析当前思政教育研究的趋向、难点、创新点等,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CNKI数据库中以“体育”“思政”“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时间跨度=1982-2020,合计检索到文献941篇。
1.2 研究方法
借助VOSviewer分析透视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知识网络,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分析统计本领域论文年代分布、机构、关键词、研究主题等信息。
2 文献基本特征计量学描述
2.1 体育课程思政论文发表趋势
图1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年发表增长趋势
CNKI数据库中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始于广州师范学校陈成祖1982年发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谈谈体育课的思想教育”,认为体育教育脱离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四化”接班人。总的来说相关研究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公式y=0.6446e0.143x,R2=0.8651)。1982—2005年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处于较为缓慢增长的时期;2006—2010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年发文量提升了一个台阶,保持在10—30篇左右;2011—2018年的研究文献年发文量在30—74篇之间波动;2019—2020年的年研究文献与之前相比呈现爆发性的增长,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体育课程思政研究。
2.2 体育课程思政主要研究机构
经调查统计,关于体育课程思政主要研究机构,北京体育大学,20篇;天津体育学院,16篇;沈阳体育学院,15篇;武汉体育学院,15篇;吉林体育学院,12篇;山西工商学院,12篇;南京体育学院,11篇;哈尔滨工业大学,9篇;哈尔滨体育学院,8篇;西安体育学院,8篇;金陵科技学院,8篇;郑州大学,8篇;上海体育学院,8篇;东北师范大学,8篇。共有149所研究机构发表了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论文。研究机构中,北体(20篇)、天体(16篇)、沈体(15篇)与武体(15篇)一同位列前三甲。共有14所院校发文量超过8篇,除山西工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郑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外,均为专业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武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教育策略、武德教育;第二方面为体育院校开设课程的思政教育,如外语课程、排球、运动员班的思政教育。另外,对于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教学实效性、教学互动软件、思政MOOC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天津体育学院主要侧重于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认知、本源、价值塑造、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思考等方面;另一方面多侧重于社会生态学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视域下探索体育专业课的建设,其中武术课程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施成为了关注重点。沈阳体育学院武术教学课程思政元素、武术专项的“互联网+体育”思政教学、小学武术社团与高校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立德树人、礼道求和、着眼“生活世界”是主要的介入视角。沈阳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教育共同体构建、融入红色精神、内容体系、评价路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维度与实践路向。通过高产机构的研究内容分析可以看出,武术等蕴含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运动项目与排球等具有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体育精神的项目获得学者的强烈关注。新时代下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是学者关切地热点问题,在新形势下教学互动软件、思政MOOC、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点
3.1 高校体育思政教育功能与路径
本聚类中,研究热点集中于“高校体育”“功能、“路径”。另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出现频次较高。学者们对体育思政功能的探析集中在以下几点:如何通过思政教育获得在大学生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进取精神等价值层面的提升;如何通过体育思政树立规则意识、法律观念、协作意识,使大学生人格塑造知行合一。学校作为体育思政的承载场域,校园文化建设迫切的需要通过体育活动中的隐性思政功能使其优化、扩能、增效。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评价体系是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基础路径,而体育思政的实现与践行路径则重在“协同”,即体育课程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另外,通过组织协同(制度框架)、内容协同(教学体系)、方法协同(教师素养)、载体协同(多元平台)统筹推进是高校体育思政的基本协同方式。同时,通过教学训练及比赛协同,建立学生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促进团队合作,同时培养自身的责任感是亟需继续细化研究的领域。
图2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图
体育思政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优势毋庸置疑,包含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诚信自律、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等内容在内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对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及促进作用却鲜有研究。体育思政以其“动态的”“育体与育人相结合”的独特育人特质成为常规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体育思政可以“育人”,而健全的体育育人体系又可以拓宽和加深体育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其政治高度,这正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需求,也正是课程思政时代的刚需。体育课程的“育体”功能和“育人”价值充分的展现,需要有更加细致的探索和尝试,并最终落脚于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和践行路径。
3.2 大学生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人文关怀
本聚类中,研究热点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体育专业大学生”“现状”。另外,“人文关怀”“良性互动”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也较高。本研究发现此类基础性研究可以归纳为两部分,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以及关于思政人文关怀研究。集体荣誉感、竞争观念、处事技巧、好胜意识等“四强”,文化底蕴、自我控制、纪律观念、理性思维、人文素养、公德意识等“六弱”是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忽视整体差异以及“重技能、重育体、轻思想、轻育人”的两重两轻现象是体育思政教育的突出问题所在。因而,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术科教师的人文素养及思想政治素养,结合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因人、因地施教,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是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良策。人文关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部分,始终是焦点所在。学者们对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出处与资源、内容的构建以及实现途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日渐丰富、效果日益提升的同时,也剖析了目前人文关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学生诉求存在差距的问题所在。如何切实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渠道沟通、网络文化、活动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未来应当继续努力的方向。
3.3 思想政治与体育教育融合研究
本聚类中,研究热点集中于“思想政治”“体育”“融合”“融入”。“高职体育”“体育课堂”“德育”出现频次较高。体育与思政在教学层面、实践层面、理论层面如何融合、融入受到了学者们的强烈关注。“重知轻体、重技轻德”的观念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体育自身价值的认识,而且阻碍了体育育人功能的实现。而体育教育中的“公平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等在引导大学生学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团结互助等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力的补充。虽然二者对思想的塑造在方式方法上不尽相同,但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室内”与“室外”“被动灌输”与“主动体验”“严肃认真”与“轻松活泼”等方面。要将二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重在融合途径。研究者们指出,除了加强体育代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以及树立体育榜样,充分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外,还应顺应时代需求,利用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丰富体育课程思政的广度和内容。例如,开设校园体育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定期推送蕴含体育精神的新闻、体育明星专访,打造校园体育直播平台,对国内外和本校的体育赛事进行播放和讲解,全方位、多角度的塑造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旨在培养“整全的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价值导向与其完美契合。五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在高职院校尤为凸显。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课程思政的场域从普通高校转换到高职院校,其“融合建构”理应做出针对性的调整。研究者们认为,可以通过引入发展职业体能的运动技能与职业健康保健知识来达到“以劳强体、以体促劳”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贯穿职业准则、职业精神的专业素养培养,完成树立正确“劳动观”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然而,针对教育中职业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研究并没有给出具体区别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框架和践行路径,导致缺乏理论的指导性及实践的可行性,关于这一领域未来亟需加强研究。
3.4 体育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本聚类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大学生”“实效性”“教学设计”“校园文化”“渗透”“互动”。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在体育院校、综合院校体育专业的思政教学中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学者们期望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建立体育专业思政课的教学设计。这部分体育思政教学设计的研究关注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课时分配、课程实施等方面。部分研究细入到思政元素的内容,如把女排故事穿插到教学技术或者理论内容的关键节点上,使大学生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以完成基础技能育人-情感育人-文化育人的三阶段,以期教学成效达到身体技能、民族情怀、文化熏陶与继承的目标。专项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教学单元要素,是将思政育人贯彻、落实、细化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聚类中学者多关注篮球、排舞、定向运动、足球、瑜伽等专项课程特色思政育人的作用、功能、路径。余保玲指出排舞教学可以建立涵盖“四课堂”为一体的体育思政教学模式。王亚楠认为足球课程中不同技战术具有特异的思政功能,如“围抢”战术的教学中,规则意识及正确的胜负观成为首要的德育培养任务,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全的人格。目前的研究中,关于教学方案设计的研究较多,但是大多忽略了教学设计的条件保障、评估措施、反馈改进等方面。对于排球、篮球等西方传入的项目教学设计研究较多,本土的民族体育,如射箭、舞龙舞狮、龙舟等项目的研究较少。因而,未来应当强化民族的、传统的、本土的运动项目的教学研究设计,充分的利用优秀传统技能与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培育大学生。
4 结论
总的来说,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近两年获得了体育学者的极大关注,学者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学科对本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引领院校。在对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中发现,研究主要涉及高校体育思政教育功能与路径、大学生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人文关怀、思想政治与体育教育融合、体育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体育思政课程的研究多点开花,涉及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但还需注意课程思政的时代发展特性和紧迫性。在武术、排球等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现代体育精神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目前体育专项教学的主流研究区域,其它各种形式的体育思政专业课程和公共体育课思政教育还需要更好的开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