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手可及的遥远距离

2022-08-06主持人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视线时代

○主持人 王 芳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任何一个有重大飞跃的时代来说,这句话都十分恰当,而当下便是这样一个因数字化而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快捷、方便,社会有条不紊且高效运转,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对生活的美好体验;它又那么荒诞,我们能与网络上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聊得热火朝天,却不愿给身边亲近的人一个拥抱。我们向往远,却失去了近。

我们失去了“附近”这个词,它开始变得虚无缥缈。然而,细想起来,难道不恰恰是“附近”让生命摇曳多姿吗?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的同学们认真思考了一回,关于“附近性”,他们有话要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有句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而当今社会却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远了”。其中的辛酸,反映的不仅仅是逐渐淡漠的邻里关系,更是锁上的一扇扇心门,使近在咫尺的人也仿若远在天涯。这背后,其实就是人们对“附近性”这个概念的认识逐渐模糊。

谈及“附近性”,很难不想起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那令人羡慕的邻里关系,好似世间的温情都浓缩在了“双门洞”里:几个小孩一起玩闹,几位家长互诉衷肠,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只要一户有了麻烦,都会一起出力……富丽堂皇的大厦和这些相比,总是少了点温度,只像一座城市冷漠的产物。

邻里“附近性”淡出后,也伴随着文化“附近性”淡出。在这个聒噪的时代中,鲜有人注意到某些文化就在我们附近发酵。《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温古诗词之美,《见字如面》的诉说也同样动人。文化“附近性”带来的温情,在于诗文中的人文内涵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天文地理固然值得饱览,但根植于脚下的文化更暖人心。

我们时常仰望星空,却忘记热爱自己脚下的一方土地;我们时常眺望远方,却不曾珍惜身边的美好。我想,不论我们身处光明还是黑暗,脚踏富饶还是贫瘠,请一定相信,寻找幸福无须跋山涉水,因为它就在你的附近。(孔 钰)

此身已近桃花源

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依赖社交软件,以致他们被惯坏,再也无法像等待一封信件一样等待一条微信回复。在这个时代里,一种慢热的爱逐渐被遗忘,一些个体的声音无法被倾听。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人渴望去更加理想的世界,向往桃花源,而所谓的“桃花源”,绝不是现在这样一个便捷却冷漠的世界。

大家都应该看看雨天里那些坚守在马路上维持秩序的挺拔背影,看看晴天里那些顶着烈日打扫卫生的劳动剪影,看看下雪时那些冻红了脸清除积雪的奉献身影。他们比网络上那些热点事件更加鲜活、生动,他们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附近的生活写照,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发声。

在苦苦寻觅桃花源的路上,可能有些人未发现此身已近桃花源。当我们从数据纷繁的网络世界转移,看看附近鲜活的个体,便无须追问桃花源在何处,它就藏在我们关切的心里。(朱 洺)

重建“附近性”

犹记小时候,我想买一件东西,直觉是去楼下的小商店,而不是打开手机上的淘宝。再长大一点,发现附近吃饭的小店消失了,后来不记得哪家是可以和老板打招呼的店。我愿花时间打开手机上的订餐软件,却不愿花时间前往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小吃街。

当我们不知如何选择时,有美食博主为我们提供最佳选择;而当我们信心满满地尝试时,却发现那些推荐并不合我们的口味。最佳选择看似符合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却不一定满足个体消费者的期待。这时,我们开始怀念菜市场潮湿的地面、嘈杂的叫卖声、拥挤的人群和永远的新鲜感,想起因自己许久没动而积灰的厨房,陷入沉默。

并不是说“附近性”被蒸发了,而是当下的快餐文化惯坏了我们。当我们习惯只有自己的生活时,我们便与附近的事物擦肩而过,生活在真空中,代价是精神层面的空虚。适当地保持与网络世界的距离,拉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样才能跳出真空,倾听社会鲜活的声音,享受真实的生活。

(龚巧园)

将视线收回

云销雨霁,日光斜照,细草丰茂……凡此种种,都是将视线收回后的附近景象。

我清早踏着薄雾出门,经西流湾大桥上学。出小区时能看到睡眼惺忪的保安,过桥时会把资江上厚厚的水汽当作白色的浓汤。我还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天空露出鱼肚白,再逐渐染上一层橘黄的颜料。穿着橙色背心的清洁工弯腰扫着街道,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也显得格外动人。进校门就看见几个打球的男生,在明朗的天空下蒸出一层薄汗。早读时,老师踏着铃声走进教室,翻书的声音便响起。晚自习时,我看到窗外的霞光,发丝随风飞扬。回家时,我看见皎洁的月牙悬在头上,夜宵摊子的灯火将人们照得满面红光。

我收回视线,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原来这就是附近,是我身处的环境。我从网络世界里脱身,一眼看到了附近的地方。收回视线之后才发现,附近是一个泉眼,不断生出令人欢愉、带着小泡的泉水;收回视线之后才知道,比起虚假的繁荣,我更愿在附近遐想。(吴 妍)

人间烟火便是光

远方是社会,眼前才是生活。所谓“活着”,并不是通晓天下大事,而是感知清晨拂过你脸颊的微风,以及傍晚的袅袅炊烟。如果光是知道大事,而不关心身边之事,那么你只是认识社会,却不属于社会。正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细小的美好,拼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

它们就是内心的光,如果内心没有光,便会长满杂草。这光不是来自遥远的天边,它近在眼前。如果你愿意出门,或许就有小孩骑着单车从你身边飞驰而过,有大妈热情地向你招手,有街边小贩卖力地朝你吆喝。你可以对他们投以一笑,或是招招手。人间有味是清欢,浓浓的烟火味,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属于一个集体,而不是像一个异类一样格格不入。

生命是有光的,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照亮身边的人,也让身边的人觉得我们被他们照亮了。(陈宇轩)

猜你喜欢

桃花源视线时代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那座山
《桃花源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当代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