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藏乡错高村女神之湖与火焰之山
2022-08-06史英静图CHAPA陈成高一蒙特克里尧木糖六七
文 史英静 图CHAPA/陈成 高一蒙 特克里 尧木 糖六七
我国西藏似乎有很多面,它是世界屋脊,是户外天堂,是神山圣水,还是仓央嘉措诗歌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孕育了无数值得一去的地方。
在西藏林芝地区有一个村落,它所属的工布江达县,位于古时的唐蕃古道与今日的国道318 之上,自古便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而村落本身却因为道路艰险,深藏在山与湖之间,到今天,还保持着其古老而原始的模样。它就是错高村。工布江达在藏语里意为“凹地大谷口”,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又被称为“工布人”,意为“生活在凹地里的人”,错高村则是这片地域唯一保留完整的工布藏族乡。
闭塞的地理环境成就了这个村落,使它成了偏安一隅的净地。多钦寺喇嘛加措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它:错高村,就像环抱在母亲手臂中的婴儿。
西藏海拔最低的大湖“燃烧的火焰”雪山
西藏林芝市境内,有一汪圣湖巴松措,它藏于工布江达县巴河上游的高山峡谷,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大湖,也是藏东南最大的冰川堰塞湖。在藏族诗歌中,它被称为“深山密林中的女神”。沿着湖畔公路向东北方向前行十余公里,穿过逶迤前行的乡村土路,便能抵达湖的东北湖口。这里坐落着一个村落,因湖得名错高村,其名意为“湖泊的尽头”。
通往错高村的道路,艰险难行。即便巴松措湖早已声名大噪,无数游客到达这个美丽的女神之湖后,也多半畏惧前行,不敢去穿越那片青冈林。这让错高村免受外人打扰,其中105 户近500 藏民,大多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到达这里的极少数人则大呼幸运,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这个古老的“秘密花园”。
这座湖畔村落三面环绕着雪山:背靠著名的杰青那拉嘎布,海拔6313 米;左依着的阿玛觉姆达增海拔5875 米,是当地传说中杰青那拉嘎布的妻子;右靠着海拔6450 米的斯木岗峰。因为一起环绕着巴松措湖,三座山有一个组合名字叫做“巴松三塔”。雪山融水,又在山脚形成大片湿地。加上整个工布江达县都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优越的自然环境滋养着错高村,藏民们以峡谷平原为耕地,以湖水、雪水为水源,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世代繁衍不息。
山、湖,构成了错高村的底色,也成为了藏民心中神圣的存在。
站在村子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抬头就能看到最为特别的杰青那拉嘎布雪山,他庄严地耸立在天边,是错高本地的守护神。传说在格萨尔王时代,工布地区是魔鬼居住的地方,错高湖是魔王的湖泊,后来,格萨尔王降服了妖魔鬼怪,把它变成固守宁静的湖泊。杰青那拉嘎布雪山上有一块平坦的坝子,传说是格萨尔王举办赛马会的地方。杰青那拉嘎布雪山还因拥有著名的奇景,被称为“燃烧的火焰”之山。只要天气晴朗,可见雪山东南侧的2 条冰川如同锋利的剑,闪烁着锋芒。这锋芒在晚霞之中会幻化成火焰一般的模样。
对于错高村的村民来说,围绕着湖泊和雪山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神圣的,也是一年到头最关心和期盼的。比如,藏历正月十五的“树经幡”就是一场全民盛会。在雪山的注视下,每隔两年更换一次经幡,间隔七八年换一次经幡柱。拆除旧经幡,挂上新经幡,寓意福运升腾。
此外,人们还会举办转湖仪式,向圣湖祈祷吉祥好运,表达虔诚的敬意。藏历四月有萨嘎达瓦节,除了错高村的村民,来自他乡的转湖人也纷至沓来。年轻人转湖一圈需七个小时,磕着长头去转就需要六七天。从前,人们晨起转湖,夜间在湖畔的熟人家住宿,或是在草坪上搭帐篷,烧茶、煨桑,格外惬意。但如今转湖的盛况已不如往昔,当地人略有遗憾地说:因为和四月虫草采集季时间冲突了,因此转湖的人相比以前减少了。
从错高村出发沿顺时针方向转岛,可谓步步有传奇。藏文化中本有天葬、塔葬、火葬等丧葬方式,但藏南的深山峡谷少见秃鹫,于是在这里就有了湖边水葬的形式。人们选择在巴松措水流湍急的地方,在岸边修建水葬台,平坦的台面周围竖着经幡,散落着彩纸。逝者被送至水葬台,主持仪式的人在虔诚诵经后将逝者放入激流,让生命回归大自然。水葬台边还可以举行另一种仪式,人们真诚祈福之后,再把象征吉祥如意的哈达放于湖面上,倘若哈达沉入水中,便表示神灵接受了这次献礼。
转至湖心扎西岛,可见飞扬的经幡间坐落着错宗工巴寺,这座古寺建于唐代末年,其中留藏着一块珍贵的布片,盖有吐蕃藏王松赞干布的印章,被视为镇寺之宝。此外,岛上还有一处奇特的“古桃抱松”景观:一棵桃树的树干竟缠抱着一棵松树。传说,两棵树同根共存,已有几百年的年月。
为神而舞 “白谐”战歌 烤藏香猪要搭配“火塘上的黄金”
村落里代代相传着一些神话故事。说是很久以前,错高村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天上的神仙刚登腾布父子三人来到人间,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心疼不已,决定为百姓解除苦难,于是请来三界神仙为百姓表演舞蹈,驱赶灾难,又请来人间英雄和龙宫龙女,为舞者敬酒助兴。村民看完舞蹈后,如同得到庇佑,一整年的灾难就此化解。
这段神话在当地口口相传,所以每逢藏历新年,村民们皆以舞蹈作为祈祷节目,其中梗舞、谐钦最为重要。舞者们欢聚一堂,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戴上奇特的神话面具,用舞姿诉说着当地亘古不变的主题:世道沧桑,唯有希望。
其中,梗舞是一种祭祀舞蹈,“梗”意为“神的仆从、使者”,跳起梗舞来,便象征着“神的使者”降临人间。舞者的服装是藏式长袍,绣有祥云瑞鸟的图案,配以菱形褂子和藏式长靴,以及一顶特殊的帽子。帽尖挂着五色经幡,后面系五色背披。一场完整的梗舞,往往需要12 个人饰演4 种角色:刚登腾布三父子、人间英雄、龙宫龙女和各路神仙。随着节奏,舞者们时而围拢,时而又慢慢散开。鼓点舒缓时,亦步亦趋,舞步平稳;鼓点激越时,飞旋起舞,腾挪跳跃。当地人无不骄傲地说:“我们的梗舞是最好的。我们的舞者是最美的女人和最壮的男人,他们是龙宫仙女娜扎和人间英雄达瓦亚俊。”
和自带神话色彩,又气势浩荡的梗舞相比,谐钦则显得柔和。原野上,身着藏袍的男女手拉手围成一圈,一唱一和:“吉祥山谷嘉禾布,央日山峰逝去飘。条条山沟淌溪水,雅鲁藏布变玉槽……”自由又欢快。
在藏语中,“谐”为歌谣,“钦”为隆重之意,“谐钦”意为大歌,这是一种早期的吐蕃宫廷舞蹈。旧时的谐钦常见于重要官员就职,迁居新家,嫁娶等重大的庆典集会上,内容多为赞颂、祝愿和恭贺等,是一种“吉祥歌舞”。
然而,错高村的谐钦不止表达赞颂,还有勇猛、挑衅的意味。错高村处于高山密林之中,村民为守卫自身安全,人人崇尚战术,酷爱射箭,于是,衍生出一种独特的古代战歌“白谐”。如今,每到隆重节日和射箭比赛,错高村中必会有“白谐”登场。领唱者多为身体健壮的男子,身着古代武士服饰,用浑厚的嗓音唱道:“我头上戴的白头盔,是银光闪闪的雪峰,能把雪峰顶在头上的,除了我还能有谁?”
载歌载舞之余,村民们还会围坐在一起,品尝自然孕育的美味。他们端出藏香猪肉,架在松木上用火熏烤,猪油一滴一滴淌在松木上,滋滋作响,香气四溢,但凡闻到香气听见响动的人,无论身处屋里屋外,都忍不住凑近大快朵颐。当地藏民说:每逢八九月份便集中宰杀(藏香猪),一直到来年的四五月份,将肉放干,可以当风干肉来吃的。
在错高村,烤藏香猪常搭配碳灰烤饼。人们将本地小麦磨成面粉,加入牛奶,用手撑开软糯的面团后,“噗哧”一声贴在屋中的露天火塘的石板上。饼被热气慢慢焖熟的过程中,麦香与奶香升腾,惹人垂涎欲滴。这种烤饼方式叫做“塔布真”,起源于村落特殊的生活环境。曾经,错高村没有普及铁皮火炉,于是在屋中央摆放火塘:铺着的炭泥之上,立着几块黑石板。烧茶煮饭皆靠这个重要的装置。火塘烹制的鲜香烤饼,色泽极为酥黄,所以又被称为“火塘上的黄金”。
除此之外,错高村还有一种“高山上的黄金”,酥油茶。由于错高村水草丰美,小麦、菜籽生长良好,故牛羊饲料品质佳,产出的酥油也更好。村民会将成块的酥油保存起来,并在上面刻画家族的专属符号。有的人会刻“央”字,象征守住福运与财运。
“工布藏刀”以错高为最 刀把如少女腰身,刀纹像五色彩虹
错高村48 栋半石半木的传统民居极具特色,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当地人就地取材,选取高山木材、石材,通过榫卯结构逐一筑造。
房屋外围是石砌的院墙,既可以当围墙,又可堆放薪柴,用于烧火取暖。围墙外,曲折小巷通向玛尼拉康、玛尼石堆和经幡柱,串联起村民们祈福、转经、祭拜的路径。
围墙内的民居,是两层高的白石房,透着岁月的痕迹。房屋底层由石头堆砌,多用于圈养家畜、堆放草料和杂物。沿着木板楼梯可直达用原木搭建的二层,是村民日常起居的空间。房间沿用了工布传统民居的风格,开窗小。在昏暗的室内,抬头望去,木质房梁被常年的油烟熏黑,梁上并排挂着风干的猪肉。锅碗瓢盆整齐地摆放在橱柜上,旁边1 米见方的区域设有一口火塘。再往上,是略有些摇晃的“猫梯”通向的阁楼。“猫梯”是窄木楼梯,这种设计不仅可以节省空间,方便移动,还保留着历史建筑所具备的防御特征。
在错高村,不论房屋大小,相对华丽或朴实,每家每户的墙上总有一个最醒目的位置,那里必然悬挂着几把工布藏刀。从古至今,藏刀是每个藏族男子生活的标配。工布藏刀以错高为最,与林芝地区的易贡藏刀齐名。过去,为防备深山野兽袭击,当地藏民将藏刀设计为长或宽的刀型,别在腰间用来捕猎格斗;同时,还用木材和兽皮来装饰藏刀。听错高村的藏刀手艺人说,当地曾有这样的说法:熊最怕看到明晃晃的腰刀,所以,真正的猎熊人,在靠近熊的时候,要把刀子藏在身后,靠近之后才会亮刀一击致命。
除了防御深山中的危险,藏刀在旧社会也曾用于解决人与人的纠纷,随着法制和社会的进步,从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藏刀已经非常稀少。村中有一把颇有些年月的腰刀值得一提,它的刀把被称作“加村郎阿”,意为‘五条彩虹’,用铁、铜、银、金子等材料制成,光彩夺目。刀把用印度一种蛙类的皮制成,其中还有一部分装饰用纯金打造。
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藏民很少使用藏刀了,制作工布藏刀的人也越来越少。但现在依然在制刀的人,对藏刀总抱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所以这门古老的手艺仍延续着,反复回炉、不断淬打,持续两小时五十多次才能“锋芒毕露”。制作藏刀的手艺人有自己的淳朴标准,按他们的说法:“刀口要像天狗的牙齿一样锋利。”再安装刀柄,打磨刀身……曾经手工打磨足足要用五天时间,如今加入电力打磨,时间缩短到了两天。
到了每年藏历元月十五日,藏民们聚集在广场上,除了歌舞,还会说赞歌。赞歌有人赞、马赞、刀赞等等,其中刀赞便是赞颂工布藏刀:“什么刀头叫金刚撅,刀把要像少女的腰身,刀纹要像五色的彩虹,刀身要像十五的明月一样干净、洁白、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