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中美术课程育人价值的实践与思考
2022-08-05黄耿东
黄耿东
(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应“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升育人水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提出,美术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精选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中美术课程”。因此,高中美术教育应淡化学科中心,重构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通过多途径的美术教学实践,让美术教学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从而更好地体现新时代高中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我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高中美术教育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融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具有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关注时代发展热点,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笔者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几方面,谈一些新的思考与实践。
一、目标上突出美术教学生命观
生命教育是生命和价值观的双重教育,它要求学生应认识、珍爱、理解和敬畏生命,提高对生命价值意识的重视,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当前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对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缺失。因此,在关注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命观教育应当纳入高中美术教学体系,并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多个维度对学生开展相关教育,从而强化其在高中美术课程的地位。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突出生命观的教育,需要教师善于从教材和社会生活中挖掘生命素材,加深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内在的涵养。我国近代著名国画家傅抱石认为:“一切艺术的真谛就在于表现自然生命,而且要丰富其生命的内涵,生命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受束缚的。”这是画家对艺术最本质东西的一种集中概括。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作品内凝结着作者的情感生命,它不仅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其形式将作者的情感构成一个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
美术作品蕴含着众多的生命教育因素,高中美术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欣赏、体验、认识、理解、反思和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生命的精神、价值,使学生产生追求真善美的内驱力。只有这样,高中美术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实现生命价值教育。
如高中校本美术选修课上,在进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主题绘画时,教师让学生在通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空间、质感和形式塑造形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视角去体验生命的美在哪里。生命的美不仅仅体现于艺术语言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怎样让生命体现美的元素上,如何让生命的内涵更丰富,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美的感悟。
教师通过对相应主题的美术创作进行演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古今中外著名画家张择端、齐白石、毕加索、徐悲鸿、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这些艺术巨匠的认识,对现代画家表现生命的作品的感受,借助美术作品谈谈对我国航天事业及载人飞船上的航天员生命的认识,学生们从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如何使生命变得伟大,在生活中应不轻言放弃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对生活应有渴望和热情,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生命的最高价值是不断延续,激发自己努力突破自我,不断创造自我价值。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感叹生命的坚强,感受到生命的强大,感悟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在欣赏评析中体验生命的美,用艺术奏响生命的乐章。
二、课程上体现美术教学生态观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课程性质中提出,“高中美术课程应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我等方面的关系。”因此,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应渗透自然生态观意识。
美术教学生态观,是指教师借助美术社会实践活动和欣赏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性,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养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活行为与习惯意识,并且要求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对社会和大自然的关注和责任意识。
如今,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对生态美的认识程度将影响着未来生态环境的发展。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加深生态美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和践行生态环保、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生态美教学只有扎根于实践的大地上才能枝繁叶茂。因此,我们应当从大自然的美景欣赏入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美审美观念,注重培养与引导学生树立与自然和谐共处、崇尚自然、爱好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观。
通过美术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至少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态和环境的丰富性都是值得敬畏、不容破坏的;第二,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人类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第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态和环境的重中之重。
如在高中校本“生态与雾霾”招贴设计这一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生态视频《全国各大城市雾霾》引入主题,然后用对照图带领学生认识到雾霾的危害性。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的学习融进生活,联系实际思考环境问题及形成的原因,产生保护生态美的意识。教师在教学时可提问学生:生态美对于保护环境有何意义?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物如何和谐共处?工业排泄如何做到低碳?生活垃圾如何做到分类处理?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秀美术作品,同时构思生态环保的招贴画,如何用美术语言和艺术形象去表达自己对生态美的看法,思考如何设计环保广告语,宣传雾霾对人类的危害,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美观念。
三、素养上强化美术教学心理观
当下,高中美术学科素养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品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因此,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生命深刻的审美理解外,还应突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注重心理观的美术教学,就是要求突出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多种心理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选择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引入社会生活、英雄人物、励志故事等教育案例,融入家庭教育、热点事件,渗透画家的生平、历史、故事、诗文等,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让学生对待生活能乐观向上、积极主动,具有自强、自尊、自律、感恩的思想品质。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迎接困难、挫折、挑战的勇气;学会关爱和尊重他人,培养其合作精神与自我创新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优化和调节学生的学习心态。这样,困扰学生学习的心理问题才能得到缓解,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学生欣赏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教师可在教学中先介绍画家生平,让学生对画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主要从感受黄色调的热烈与对比调和的角度来欣赏作品,从体验色彩的美和画家的心理情感入手;接着引导学生对形象进行想象分析,让学生说出画家为何用跳动的笔触和强烈明亮的黄色调,作品表现出了画家心中的哪种情感,画家在生活中遭受了许多挫折,他又是怎样面对的;接着教师说明作品《向日葵》的创作背景,画家梵高生活屡遭不幸,尽管一生穷困潦倒,但还是一直饱含热情地继续自己的绘画事业,将对生活的激情流露在画作之中,作品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切渴望与坚持不懈的追求,透露出画家对生命的感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学生认为“梵高的人生遭遇被我们阅读着,梵高的不幸被我们感受着,梵高的艺术被我们欣赏着,他的作品也是一种能够缓解我们自身挫折的良药。”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仿照画家的表现手法,用不同的色彩表现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不同的内容。这样的美术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画家顽强的心理品质,又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舒展。
四、理念上展现美术教学价值观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及媒介表现人的情感、思想、想象和需求的艺术活动。美术与自然社会生活、社会文明、人的发展密切相联,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在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美术广泛而深度地融入社会,以多样丰富的视觉形态促进文化交流、服务社会,发展创意、传播文化,凸显其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
现今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形成了共同的教学价值观,这种课堂教学价值观主张从单一的教材知识点呈现转化为综合关联的知识结构框架,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能主动、积极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美术课程教学应不断拓宽育人渠道,灵活运用美术学科特性,注重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紧密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责任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美术教学弘扬社会美德,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怀,并在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实践感受,加强对其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表现、文化理解、审美情感、社会实践、美术基本技能知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生活中学会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享受美。教师强调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对待中外名家作品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艺术,对美的感知更加敏锐,展示出美术课程的教学价值魅力。
在高中美术课中,如果教师仅把焦点集中在教科书中的美术知识上,不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加强学生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不注重挖掘教材和教材之外的育人价值、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素质,这实际上是被动接受式的“育人”,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和主动精神就会被压抑,甚至人云亦云,个性被消磨,这种教学方式不改变,美术课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极其不利,也不能凸显美术课程的价值。
如高中美术教材“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一课的教学,学生平时缺乏对美术作品与现实客观生活之间联系的了解,对美术作品呈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也知之甚少,因此教师不能把美术教学停留在传递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上,而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美术教学能满足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运用创设学生参观画展的情景,设定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突破“辨认物象式”的美术欣赏方法,认识到美术作品的再现性和表现性特征,使学生理解具象美术作品、意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及美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让学生对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内在价值及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发表不同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又使学生在审美判断中进行文化理解,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审美的观念,从而提升高中美术学习的深层效果,实现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
五、审美上体现美术教学多元观
进入新时代,高中的美术教学需要实现从“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向“以多元学习力培养为重点”转变。在美术审美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提升民族意识,还要尽早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审美观念,以完成让高中生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治理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美术教学不能受到高中美术教材的束缚,要敢于超越教材的限制,注重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根据教育资源情况和学生实际学习需要,以培养多元学习力为核心价值观开发高中美术校本教材。如我市片区达标中学开设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有“闽南建筑”“书 法”“摄 影”“国 画”“手 工”“电 脑 美 术”“版 画”“剪纸”“综合绘画”等。
教师借助美术课堂这一载体,融入多元的美术教学资源,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审美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开放的艺术审美思想,引导学生具备多维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视野,尊重与认同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的多元艺术文化,着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在高中美术教学的审美评价方面,教师还应让学生多接触世界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热爱与理解世界美术文化,探索各种现代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探究外国画家美术创作的渊源,了解美术创作的背景,升华对美术作品文化内涵的感悟,关注人类艺术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中西融合”艺术变革的艺术价值,具有自己的广阔的艺术观和审美判断,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多元并存的综合审美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
课中巧设问题,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审美评价,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开展,对于描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借助审美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视角聚焦全球创新美术设计产品给艺术变革带来的冲击,感悟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借鉴创新,关注当今国际贸易纷争对艺术交流的影响,赏析展现“中国式感恩”的经典美术作品。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美术设计方案和美术创作,参与解决重大的地区热点和全球性问题,诸如工业环境污染、绿色环保、气候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通过艺术的演绎说出如何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如何传递中国的大国精神,彰显责任担当,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让学生的人文涵养更深刻,培养其自觉高尚的人文审美创造意识与人类发展的整体艺术眼光,让学生领悟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
因此,在改革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元的审美实践课程提高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关于人类发展的审美眼光和意识的培育,构建多元的美术课程体系,这是发展学生美术学科素养所必需的,它能促使学生在现实社会环境里更好地成长,适应未来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好的未来。
总之,高中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特殊任务,高中美术育人方式的改革是全面整体性的改革,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和前沿理念,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进一步加深对美术育人价值的深度认识。
只有经过这种教育理念的运用实践,才能达到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而健康发展的目标,认识多样化社会形态,让人的生活充满诗意,人格的发展更加健全,思维充满灵动,艺术视野不断开拓,学科素养不断丰富,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美术教育只有秉持它的教学宗旨,才能带动学校美术教育的整体转型,才能使美术教学绽放美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