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百千”工程牵动市域教育科研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

2022-08-05赵海千

辽宁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研究型沈阳市经验

赵海千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十百千”工程是引领教育科研发展的有力抓手。沈阳市历时14 余年的探索,构建了从顶层宏观决策到底层实践探索有效贯通的新时代教育科研体系,探索出三项联动和三级联动教育科研工作推进的新路径,培养出一支“能研究、善研究、勤思考”的教师队伍,核心是以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引领支撑教育内涵发展,将历史的“软跟进”变成新时代的“硬支撑”。践行了教育科研“为宏观决策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的“三为服务”宗旨。

一、教育科研“十百千”工程的背景

(一)为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

纵观教育发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规模发展到内涵质量的提升、从“双减”提出到落实成效,每一次教育发展中的重难点问题都需要教育科研立足于严谨的科研精神、依托相关的理论依据、遵从教育发展规律,透过表面、零散的问题,从中找到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实践检验,指导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然而,学校和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弱化、科研成效甚微的现状,无法形成有效支撑。为此,沈阳市启动教育科研“十百千”工程,探索市域教育科研转型升级新路径。

(二)为沈阳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进入“十三五”以来,沈阳教育发展由外在规模建设进入到内涵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对于教育科研而言,重点就是以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引领支撑教育内涵发展,将历史的“软跟进”变成新时代的“硬支撑”。“十百千”工程总结提炼出教育发展过程中经验智慧的实践路径,将学校、教师散点式的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升华,为特色办学和广大教师树立新标杆,促进学校和教师对教育发展及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探索与反思;构建了教育科研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框架,保障了教育科研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为沈阳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教育科研“十百千”工程的推进过程

“十百千”工程从酝酿到成熟,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07—2012年)

沈阳市在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推进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一线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改革时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这需要一线教师以科研的视角、科研的方法边思考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为使教育科研真正为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拉近教育科研与一线教师的距离,扭转以往教育科研仅下沉到学校管理层的现象,2007 年,沈阳市以“教师即研究者”作为新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一线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一线教师科研课题是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贴近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研究内容,采用灵活多样、便于操作的研究方法,获得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成果的课题。在开展“一线教师科研课题”时,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承担者必须由教师个人确立并承担,接受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研究内容必须切合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成果必须是微观的、具体的,实用性强。

这一阶段的教育科研直接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浓厚的群体性教育科研氛围,以教育教学策略研究和成果推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虽然这个阶段还没有正式开展“十百千”工程,但是“服务教师”的工作思路为接下来实施“十百千”工程打下了基础,形成了雏形。

(二)发展阶段(2013—2015年)

“十二五”时期,辽宁基础教育发展任务是以基础教育强县(区、市)建设为载体,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基于此,沈阳教育提出“一校一品”的建设思路。为做好支撑和引领,沈阳教育科研于2013 年底正式提出了“十百千”工程,即总结提炼出“十项本土经验”“百项办学特色”和“千名研究型教师”。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制定规范,构建教育科研新形态

首先,下发了《沈阳市教育科研“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并设定了“十百千”工程专门评审标准,即《千名研究型教师评审标准》和《百项办学特色评审标准》;其次,为提升参与本项工作的主体(市、区、县科研人员及中小学、一线教师)的专业能力,下发了“科研人员专业标准”。这些“专业标准”的下发,构建了我市教育科研科学、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促进教育科研关注实践、关注一线、关注教育规律。

2.通力合作,形成科研工作新模式

依据“专业标准”,在“十百千”工程逐年的发展中,工作方式从“单一的市级主导”改为“市区联动、包片划分”,再到“市级统筹、区县指导、学校(教师)主体”,整合市、区、校三级科研力量协同开展实践研究,市、区、校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专业优势,协助、服务实践主体进一步形成成熟有效的经验,探索出深化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路径,从以课题研究单一化的科研模式转向针对问题解决的综合指导服务模式,使得科研工作有源、有根。最终,对于“千名研究型教师”形成了“共性指导—典型发现—示范引路”的工作模式;对于“百项办学特色”形成了“引导发现—凝练特点—部分深入”的工作模式;对于“十项本土经验”形成了“全面深入—深度挖掘—精细打磨”的工作模式。

3.搭建平台,注重成果转化与推广

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十百千”工程积累了许多优秀学校和教师的经验。为将这些优秀的经验成果在横向上放大、纵向上加深,我们搭建了市、区两级平台。前期以市级展示平台为主,开展“智慧大讲堂”“科研开放周”等活动,注重经验质的提升。通过展示,使大家看到了优秀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秀教师的研究境界。后期注重面的扩大,辐射到各区县,更加贴近区域实际,以区级展示平台为主,如沈河区的“经验催生智慧,智慧引领行动”科研年度峰会、和平区的“双十双百”工程等。各区县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本地区经验有机会走到前台,增强学校与教师的信心,既对自己的工作实践有促进作用,又能在与大家的经验交流中产生共鸣。

(三)深化阶段(2016—2020年)

这一时期的“十百千”工程是对前一时期的升级深化。依据全市教科研大会精神,“十百千”工程进一步形成了为宏观决策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三为服务”宗旨。其中,“十”是指为我市十大类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百”仍然是百项办学特色,不过更注重成果的培育;“千”是指千名研究型教师从关注研究成果到关注研究过程。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扩展科研职能,强化科研成效

为高质量推进“三为服务”,市级层面一方面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扩大业务职能,成立了专门负责全市教育发展数据的教育统计部门、负责全市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战略发展部门、负责全市舆情动态的舆情监测部门以及负责梳理全市每年教育发展重大事项的年鉴汇编部门。四个部门的设定确保了教育决策科学高效。另一方面,在业务设计上进行了强化。进一步加强传统部门职能:德育部门“内化于心”,不断进行“养化德育”特色模式研究,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工作重点集中于夯实文化育人,做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实小学生品行培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规划办“外化于行”,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围绕教育发展热点问题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如高考改革专项、党建专项、减负专项等研究,实现以课题为引领、聚焦微科研、解决真问题。

2.深挖经验总结,转向成果培育

自2018 年起,沈阳市对已形成的学校经验进行再深挖、再细化、再总结、再提炼,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工作。提炼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比的五项标准,即“时间的经久性、践行的实效性、认知的理论性、规律的延展性以及方向的指向性”,通过“区县推荐—集中调讲—实地取经—一对一研讨—现场研磨”等环节,力求将沈阳教育经验变成教育教学成果,开启与学生成长规律相匹配的真研究,让来源于一线的工作技巧上升为工作智慧,聚沙成塔,成为沈阳教育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

3.完善研究过程,关注教师本人

这一时期,从关注教师的成果转变为关注教师本人的研究过程,为此,加强了过程环节的完善,在评选“研究型教师”之前,设立了“小课题专项研究”,有过程有成果,真正实现了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

一是深入推进领域负责制。整个部门同事分别对接十三个区县,负责片区内科研部人员的专业提升,同区县科研部一起,走进学校提供专业指导。

二是落实工作权限适时下放。将小课题的立项、指导与结题下放至区县,由市里负责备案和监查,同时逐步将研究型教师的初审权限下放到区里,由市里负责过程指导,激发区县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育科研“十百千”工程的主要成果

基于14 余年的经验探索,“十百千”工程基本成熟。在覆盖沈阳市13 个区县2000 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基础上,服务半径进一步放大,向兄弟城市延伸,锦州、阜新也沿用了“十百千”工程,获得显著的实施效果。

(一)构建了“三三联动”的新时代教育科研体系

一是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形成了行政、教科研、学校“三维一体”联动机制,将顶层的宏观决策与底层的实践探索进行有效贯通,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进行有效衔接,确保政策有效落实。

二是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工作路径,三个层级教育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支撑教育科研新业态。具体实施过程为从市级层面出发向下生发出具有区域特色的若干模式,将重心放在区县及基层学校科研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建设上,如沈河区形成了“五十百”工程,和平区形成了“双十双百”工程等。

(二)搭建了教育科研成果系统性推广平台

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为加强经验的推广应用,坚持全方位立体化的推广方式,包括经验推介会——“沈阳市教育创意大讲堂”;网络推广——以沈阳网络教育电视台的公益学堂栏目为平台,开辟“经验交流”专栏;主题论坛——智慧教育应用的论坛;新媒体推广——借助“沈阳教育发布”微信平台开设“十百千工程”专栏等,将学校经验和教师经验融合到一起,使散点式经验变成集群式经验,实现立体化展示。

(三)凝练出完整的教育科研评价标准

在开展“十百千”工程之初,首先明确本项工作主体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形成了《沈阳市教育科研人员专业能力标准解读》,对教育科研人员在“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引领能力”三方面应具备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围绕学校,形成了百项办学特色评价标准,如下页表1 所示;围绕教师,形成了千名研究型教师评价标准,如下页表2所示。

表1 百项办学特色评审标准

表2 千名研究型教师评审标准

(四)凝练了一批沈阳教育智慧成果

在十大领域方面,先后起草撰写的十余篇咨政报告被转化成文件,多篇建议获省领导批示。起草一批政策文件,包括沈阳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以“双减”试点为引领打造“幸福教育”实施方案等正式下发;在“百项办学特色”建设上,形成了108 项代表沈阳学校特色的经验成果,培育了30 项教学成果;在“千名研究型教师”培育上,小课题结题2015 项,研究型教师1244 名。“沈阳市教育科研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被评为省优秀课题。

(五)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全市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一批领航学校脱颖而出,如沈阳市第二十中学的“悟道教育”被《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媒体专版介绍,众多学校成果被外地借鉴学习。

(六)提升了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

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所提升。2016年,沈阳市有40名研究型教师,到2020年增加至488人,占一线专任教师队伍总人数的10%,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以及各学科。近五年获评省名师16人、省学科带头人78人、省骨干教师428人。

(七)改善了教育科研生态

团结互助的交融氛围基本成型,包括学校内教师之间的互助、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助、区域和区域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特别是沈河区与沈北新区等城乡之间的帮扶,科研发展共同体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发展。同时,延展一批社会文化,如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的“幸福教育”带动的所在社区的幸福社区建设等。学校文化延展成社区文化,辐射带动了区域文化建设。

总之,基于“十百千”工程的沈阳教育改革创新,构建了教育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业态。在“十四五”期间,“十百千”工程将进一步深化放大,从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校多维度融合拓展,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研究型沈阳市经验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做“研究型”语文教师,从教育笔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