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以《新经典韩国语精读教程》1、2为例
2022-08-05于美灵
于美灵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2018年,教育部颁布我国外语教育史上第—个覆盖外语类各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提出了对外语人才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0年春,为贯彻落实《国标》的各项原则,教育部外指委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进一步明确了非通用语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内容,并对素质、知识和能力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即更加强调跨学科知识结构、跨文化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20:139-140)。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由此可见,随着《国标》《指南》和《纲要》的相继颁布,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为此,作为高校外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韩国语专业教育,必须要把握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新形势,贯彻课程思政改革新理念,构建课程思政改革新格局。
目前很多学者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关注内涵解读、实施路径探究及具体课程的思政功能探索等。然而教材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最直接、最客观的载体之一,针对如何在教材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讨却相对较少(郑峻,2021:69)。当然,这一问题也已经得到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例如:王守仁(2021)、肖琼和黄国文(2021)、刘正光等(2021a)、张敬源和王娜(2021)、李秀英等(2021)对以立德树人为编写理念的英语教材《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从教材命名、教学大纲及教材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刘正光等(2021b)、刘文波等(2021)侧重对现有英语教材内容的修订;郑峻(2021)则基于自建语料库对德语教材的课程思政功能进行了探究。
从以上对外语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现状来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英语教材为主的外语教材研究。但《纲要》中一直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覆盖各学科专业、各类型课程。具体到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只有各语种“同心同德同频同向同进同行”(姜锋 李岩松,2020:30),才能真正实现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本文聚焦韩国语专业初级精读教材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问题。韩国语初级精读教材属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本文以《新经典韩国语精读教程》(以下简称《新经典》)1、2为分析对象,探究韩国语初级精读教材如何寓课程思政元素于教材内容之中。《新经典》1、2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韩国语专业初级精读教材。该教材是由北京大学王丹教授带领国内外三十几所院校①五十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编写而成。该教材秉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编写理念,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韩国语综合运用实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批判性思辨和自主探究等多方面能力。该教材之所以命名为“新经典”,是因为该教材“在理论上、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皆有所创新”,“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超越性与代表性”(王丹等,2020a:VIII)。该教材“无论是从编写规模、人员组织,还是从内容、教学理念及创新上,在国内的朝鲜(韩国)语教育史上都是首次”(王丹等,2020a:III)。目前,国内已有三十多所高校在使用该教材,很多高校教师都反馈此教材在编写内容、编写方式、题型设计上皆有创新,可为韩国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一些积极参考②。
为此,本文以《新经典》1、2为分析对象,探究韩国语初级精读教材如何有效寓课程思政元素于教材之中。希望本研究可以为韩国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韩国语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教材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王守仁,2021:7)。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材“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杨祥等,2020:5)。为此,作为体现课程思政元素最直接、最客观的载体之一,教材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并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材之中。
以韩国语专业为例,目前国内约有260所高校开设韩国语专业课程(王丹等,2020b:V),韩国语专业学生人数庞大。而与庞大的韩国语专业学习者的数量及需求相比,韩国语教材的开发现状则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韩国语教材的研发相对滞后,缺乏系统规划,结构不完整,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学生始终没有一套统一规划的、科学系统的教材”(王丹等,2020b:III)。这意味着国内现有韩国语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代韩国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迫切要求。其实韩国语教材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个例,而是目前外语教材建设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刘正光和岳曼曼(2020:23)指出,现有外语教材编写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材编写宗旨不明确,没有体现立德树人的编写理念;教材内容缺乏展现中国文化和时代风貌的内容;有关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随意零散、凸显度不足;生搬硬套现象严重,没有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材内容之中,最终呈现育人和育才“两张皮”乱象。张楠(2021:59)也指出,“现有外语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忽视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那么,如何在外语教材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王守仁(2021:8)认为在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中,“引导”“比较”和“融化”是关键。具体来说,要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对比中外文化异同,开展批判性阅读;要将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到外语知识的学习中。孙有中(2020)认为,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教材设计可以通过跨文化比较、价值观思辨、用外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式语言学习四种方法来实现。外语教材作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应在教材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跨文化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本文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跨文化比较两方面来考察韩国语专业基础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情况。与此同时,本文认为韩国语专业精读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文化情怀。教材内容要引导学生运用韩国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二是要培养跨文化比较意识,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教材内容要引导学生在跨文化比较中培养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同理心,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
二、韩国语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分析
韩国语初级精读教材《新经典》1、2专门设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板块,即“小故事大智慧”和“学文化观天下”③板块。为此,本文主要聚焦这两个板块加以分析。
(一)“小故事大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中国文化情怀
十九大报告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魂,也是滋润学生文化素养、熏陶学生人格的泉”(陈法春,2020:15)。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韩国语专业学生不仅应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新经典》1、2专门设有“小故事大智慧”板块,目的在于培养韩国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情怀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用韩国语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板块的主题选择与各单元主题紧密相连,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在教材之中。表1是《新经典》1、2中“小故事大智慧”主题一览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小故事大智慧”板块所选的主题具有体裁丰富多样、内容积极向上的特点,其所呈现的课程思政元素内涵也十分丰富。首先在体裁上,既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熟语、富含人生哲理的成语典故,又有流传千古的诗歌,还有散文、神话故事等。其次在内容上,既有熏陶学生品格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又有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励志榜样,还蕴含着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体来看,“小故事大智慧”板块的内容,涵盖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的要求。
表1 “小故事大智慧”主题一览表
一是价值塑造层面,引导学生要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人心换人心,人情换人情”的仁爱之心;“养子方知父母恩”的孝悌之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谦逊之品等。
二是知识传授层面,展现勤奋好学的励志榜样,引导学生要珍惜当下,努力刻苦学习。古代先贤们勤奋苦读的小故事,如“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会给学生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引导他们珍惜当下、忆苦思甜,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榜样的力量也会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苦尽甘来”。
三是能力培养层面,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并解决问题。如强调要辩证、理性看待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不能“南辕北辙”;强调做人做事要懂得变通,不能如“郑人买履”一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强调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善于类比和推理,如“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强调要客观认识自身优缺点,学会以长补短,如“田忌赛马”;强调实践出真知,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量变引发质变,如“积少成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能“竭泽而渔”;强调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如“盘古开天”等。这与《纲要》中所强调的文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要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相契合。
综上所述,“小故事大智慧”板块在主题、体裁、内容、题型方面呈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如下图1所示。
图1 “小故事大智慧”板块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在“小故事大智慧”板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到相关题型设计,其又是怎样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方面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呢?下面以《新经典》第2册第1课的中华小故事“凿壁偷光”为例进行具体阐释。“小故事大智慧”板块中有关中华小故事“凿壁偷光”的题型设计具体如下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故事大智慧”板块引导学生用韩国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如下:
图2 “小故事大智慧”板块示例
首先,用韩国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用韩国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问题1—3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唤醒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同时,更要求他们深入了解相关文化故事的来龙去脉,这为学生们用韩国语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用韩国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达要在跨文化比较中不断积累。问题4给出了用韩国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范例。范例首先对“凿壁偷光”的韩国语汉字词“”以及汉字词源“鑿壁偸光”进行了标注,接下来给出了该故事的韩国语表述。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用韩国语讲述中国故事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表达。
再次,用韩国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是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问题5是“小故事大智慧”板块的点睛之题。《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先哲们的智慧之光,让学生们在学习之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可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6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而达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的境界。
“小故事大智慧”板块,注重育人和育才的双向统一,注重“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该板块在提升韩国语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在韩国语教材之中,为外语教材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二)“学文化观天下”:注重跨文化比较,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离不开跨文化之间的比较。而跨文化比较正是外语教育中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育人基因”(张敬源 王娜,2020:18)。因为“当外语教学从跨文化视角展开,外语学习便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价值取向、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过程。”(孙有中,2020:47)为此,充分利用跨文化比较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批判性意识,是韩国语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新经典》1、2中专门设有“学文化观天下”板块。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比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文化,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多样性。这既是让学生增强文化包容心、扩展文化新视野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跨文化批判意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学文化观天下”板块与学习目标、课文导入板块相呼应,形成了一条强有力的跨文化比较链④,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跨文化比较链
如图3所示,跨文化比较链中各板块的内容环环相扣。首先,学习目标展现跨文化比较意识。每课的学习目标都要求学生了解韩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凸显跨文化比较的重要性。其次,课文导入注重跨文化比较意识。一般按照中国文化、韩国文化、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脉络进行导入。再次,“学文化观天下”板块深化学生的跨文化比较意识。其主要通过介绍韩国文化,引导学生反思中国文化并进一步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脉络来进行问题设置。
如何将跨文化思辨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韩国语教材之中?“学文化观天下”板块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下面以《新经典》第1册第11课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具体见表2。
表2 “学文化观天下”板块示例(部分)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文化观天下”板块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方式如下:
一是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需要学习对象国文化。问题1注重对韩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深入了解韩国文化。
二是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需要对比本国文化。问题2注重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对比和互鉴。首先,跨文化比较需要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其次跨文化比较需要从文明互鉴的高度,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孙有中(2020:48)指出,当学生进入“自觉的文化批判和价值重构境界”,便会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新经典》第2册第10课的“学文化观天下”板块,就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中韩两国间的环境保护制度有哪些相互借鉴之处,这可称之为跨文化比较的高阶境界。学生通过学习韩国文化,开始逐步反思中国文化,并进一步尝试如何促进中韩文化之间的创新性发展。在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入思考中,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深化跨文化思辨能力需要拓展世界各国文化。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韩国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关注中韩文化的对比,也应将视野放眼全球,了解世界各国文化。问题3引导学生积极拓展世界各国文化知识,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的生生交流与分享,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新经典》1、2中的“学文化观天下”板块引导学生在跨文化比较中理解中国文化、朝鲜半岛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异同,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同理心,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意识和能力。该教材将跨文化思辨等课程思政元素以跨文化比较链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思政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韩国语教材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韩国语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韩国语教材《新经典》1、2中“小故事大智慧”“学文化观天下”板块的分析,可为外语教材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供如下启示:
一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精准化。课程思政元素要想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实现育人育才功能,需要充分结合各语种特点巧妙地将其融入教材之中。《新经典》1、2的“小故事大智慧”板块大都选用四字成语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标注了这些四字成语的韩国语汉字词,这就巧妙考虑到了汉语四字成语同韩国语汉字词之间的关联性。汉字词作为韩国语词汇中的三大类型之一,是以中国汉字为基础而产生的词汇。汉字词在韩国语词汇体系中数量众多,“占比将近60%”,并且“汉字词中的绝大部分是从中国汉语词汇中传入并融入韩国语词汇体系中的”(王丹,2012:101)。通过这些韩国语汉字词来展现汉语四字成语,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在不知不觉间掌握大量韩国语汉字词,从而逐步提升韩国语词汇量。为此外语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要充分挖掘各语种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既能提升学生外语专业知识,又能展现育人育才功能的课程思政元素。这样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材才能精准有效、事半功倍。
二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模块化。外语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要有的放矢,适度扩大显性育人模块。张虹和于睿(2020:46-47)认为外语教材主要采用隐性课程思政元素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课文、练习中融入展现中国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而《新经典》1、2不仅保留了隐性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还增加了显性课程思政元素模块(如“小故事大智慧”“学文化观天下”板块)。这有效弥补了传统外语教材中课程思政元素设计随意零散、凸显度不足的问题。
三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灵活化。外语教材应根据各板块特点,寻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最佳方式。《新经典》1、2各个板块都呈现了课程思政元素,但其呈现方式各有不同。如课文、词汇与表达、语法、练习、综合练习板块多以嵌入式为主,而 “小故事大智慧”“学文化观天下”板块多以对比式、反思式为主。《新经典》1、2各版块呈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较为灵活,处于由嵌入到融合、由局部到整体的动态变化之中。
四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链条化。外语教材要想让课程思政元素深入学生内心,需要一以贯之、持续发力。《新经典》1、2为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构建了由课文导入、学习目标、“学文化观天下”等板块构成的跨文化比较链。其在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思辨意识和能力。
除此之外,本文认为后续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如外语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素材库建设,不同类别、级别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呈现态势研究,以及外语教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知识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影响的实证研究等。
中国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都离不开外语人才的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外语人才时,不仅要传授他们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不同文化的跨文化思辨意识和能力。教材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统筹编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思辨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材之中,从而真正实现思政无痕、以文化人。
注释:
① 王丹等(2020a:VIII,2020b:VIII)指出,“新经典韩国语”系列教材编写团队来自国内外众多高校,如国内院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东白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河北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外院校有“韩国国立首尔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祥明大学、韩国西原大学、韩国光云大学、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等。
② 高校韩国语教师使用《新经典韩国语精读教程》1、2的反馈意见,来自于笔者于2021年6月赴山东烟台参会期间针对部分教师进行的小规模访谈。
③ 笔者通过对《新经典韩国语精读教程》编写团队成员进行访谈,得知“小故事大智慧”和“学文化观天下”两个板块的设想最早是由北京大学王丹教授提出。
④ 《新经典韩国语精读教程》1、2中的其他板块也体现了跨文化思辨意识,如中韩互译练习等。本文主要选取了显性地呈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板块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