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安全视域下提升军校学员外语能力研究

2022-08-05武辰

中国军转民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外语军队军事

武辰

一、提升军校学员外语能力的“文化安全”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日益复杂。2014 年4 月15 日,习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主席指出,要“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在于维护国家文化利益,确保国家文化利益不受侵害,即保护本国、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免遭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侵犯,保护本国、本民族文化特质和完整性,防止受到他国不良文化形态的影响和伤害,保持其民族性和生命力。“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问题首先被视作国家文化安全的构成要素,且是第一位构成要素。”[1]语言问题,如同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恐怖主义等问题,被纳入国家非传统安全的视域,传统国家安全范畴内的军事安全也得到重新定义,其中的非传统要素越来越多。诸如军事语言能力、传播能力、交际能力等一系列横跨军事、语言类的非传统安全领域概念也在军事安全的范畴下被重新考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往来日益密切,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冲突、渗透、融合,“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失语症”“文化入侵”等流行语不绝于耳。西方敌对势力持续酝酿对华“文化冷战”,文化强势输入是外部对我策划“颜色革命”的渗透重心。一些国家妄图通过推行“文化殖民”,掠取话语权,即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妖魔化的现象更是数见不鲜,甚至重启“黄祸论”。有人将“汉语热”与“中国威胁论”联系,加深了国外部分学者以意识形态思维审视孔子学院的固有偏见,称其为中国文化渗透的“特洛伊木马”。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述首先见于习主席在2013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习主席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当前,我们的军队正处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的关键时期,人民军队作为捍卫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全的武装力量,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对外职能,如维和行动、护航任务、军事联合演习、海外撤侨等,对外语、跨文化交际这类非传统军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用外语为中国文化发声,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诉求,消除跨文化互动中的误解,减少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这一切至关重要。可以说,新形势下,讲好强军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注脚。军队院校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本途径,与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共同构成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在“文化战”时代背景下,单纯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外语教学已受到严峻挑战。鉴于此,着眼文化安全视角,提升军校学员外语能力十分必要。

二、军队外语能力的内涵

军队外语能力指一个国家的军队运用外语处理事件的能力,其服务范围包括常规战争、非常规战争(例如反恐、维和等)、军事科技、军事外交、军事情报等。军队外语能力对维护国家的安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维护非传统安全利益方面[2]。军队外语能力与国防语言能力也有交叉之处,体现为军队运用外语资源实施和保障与国家防务相关的军事活动。由普通共性语言上升为国防语言,并非语言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融入了国防视域下的军政、地区、文化等知识,从纯语言技能扩展到了运用语言来实施作战的军事技能。如今,语言在文化沟通、战场感知、媒体应对、危险鉴别等方面对遂行军事任务的赋能作用越来越大。在舆论战、法理斗争和心理攻防中,语言参与敌我双方价值观等方面的体系对抗,甚至就是主战武器[3]。因此,军队外语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军事外语能力作为军事外交活动沟通的桥梁,既是军事能力也是语言能力,是坚持新时代国防战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需要。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宏伟目标,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不仅需要一流的武器,更需要一流的军事外语能力,其作用可总结为:“(1)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世界强敌战争;(2)参与和指挥国际多样化军事行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3)加强国际军事交流,传播先进军事文化;(4)积极发声构建形象,赢得主动形成强大话语权”[4]。同时,应认识到,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组成,语言文字安全是其下位概念,内涵包括语言殖民、语言污染、分裂主义、外语能力不足等[1]。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延伸到了非军事、政治和外交领域,即非传统安全,其外延包括国家语言安全。从某种程度上说,军事外语能力是衡量军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外军对外语能力生成的探索

“9·11”事件引发了美国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思考,将语言文化问题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范畴。美军发现军队的外语人才管理和培训现状根本无法满足战场和防务需要。为加强语言战备,生成外语战斗力,美军于本世纪初对外语能力建设实施战略转型。美国防部于2004 年成立了“国防语言转型小组”(Defens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Team),对语言文化战略提出初步设想,2005 年正式发布针对军队外语能力建设的《国防语言转型路线图》(Defens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Roadmap,以下称《路线图》)。《路线图》以提高美军的语言文化能力为基本目标,设定了四大目标和具体的落实方案,对国防语言能力建设提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划,是21 世纪美军外语新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了美军的外语战略,意在将外语实战能力定位为一种战争素养(War Literacy),包括军队整体战斗力和军人军事素养两层含义,其核心理念是将外语从传统模式中的“军事斗争相关外围知识”划入“关键性军事行动技能”的核心领域,将军队总体外语能力作为军队战斗力的核心要素、新世纪非常规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动力”[5],是美军建设在今后较长阶段的战略要点。《路线图》确定了外语能力在国防战备和战术行动中的重要地位,为军队聚焦外语能力生成提供了合法化依据。2007 年《国防部外语区域水平能力管理办法》用“外语及区域水平能力”(Language and Regional Proficiency Capabilities:LRPC) 取代了笼统的语言二字,涵义是“个体对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语言、宗教、社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意识和理解”,国防部借此提出将LRPC 作为“职业军事教育训练重要成分”的新军事作训思路。2008 年《国防战略》中,美军将“提高军队对非常规战争的熟悉程度”作为国防的重中之重,将“非常规联合行动”列为所有军队的常规任务,明确指出在这些行动中取得成功就需要了解“多方面社会现象,例如种族政治、宗教影响、文化道德等”,非常规任务的首要元素是“人”,而不是武器装备。2011 年,美国国防部颁布《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战略规划:2011-2016》(Strategic Plan for Language Skills,Regional Expertise,and Cultural Capabilities),提出军事人才既需要掌握相应的语言技能,又需要一定的区域知识和文化能力。2013 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Chiefs of Staff)出台了《语言、区域知识、文化能力的识别、计划以及资源管理》(Language,Regional Expertise,and Culture Capability Identification,Planning,and Sourcing),简称2013 版LREC 标准。该文件进一步量化区域知识和核心文化能力,并形成评估细则和标准,但该标准只设有3 个级别,相对简单、粗略。2016 年,美国国防部颁布《国防语言、区域知识、文化能力项目管理》(Management of the Defense Language,Regional Expertise,and Culture Program),简 称2016 版LREC 标准,并列入“职业军事教育训练重要成分”。该版标准添加了17 条提高文化能力的建议,并将区域知识水平细化为“0+、1、2、3、4、5”六个级别,每一级别含有5-8 条描述语不等。可见,外语实战能力的内涵超越了传统上以听、说、读、写、译为分项技能,以词汇、语法、使用为考察标准的外语能力,它包括“外语技能”(Language Skills)、“区域知识”(Regional Expertise)和“文化能力”(Cultural Capabilities)三个战斗力要素,其中区域知识指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语言、宗教、社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意识和理解,文化能力包括外交心态、文化学习能力、文化推理能力、跨文化互动能力等方面。国防部提出了外语战略的愿景,所属人员能够将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有机融合,满足现在与未来的需求。

四、将文化能力融入军事外语教学的思考

文化能力作为外语实战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内涵包括文化学习能力、跨文化互动能力等方面。以军队院校外语教育为抓手,提高学员文化能力,对助力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有必要树立新的外语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施计划、测评方式等,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因素融入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军事(应用)英语》必修课程、文化类选修课程、在线预备课程“三位一体”的军校英语课程体系。注重军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建立文化对比视角下的军事外语教学模式,时事热点文化专题翻译,无形中增加学员文化自信。

目前,在军事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是通用英语加专门用途英语,存在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育不足、批判性思维培育缺位、教员的文化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三位一体”的军校英语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员过好语言文化关,还能通过找准中西方文化认知的重要差异,助力破除由文化差异性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另一种文化安全教育,即“力图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因子相容而立、不断发展的局面”[6],既培养学员维护国家主权、认同文化价值、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也培养学员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从而促进文化的平等交流与互鉴。

首先,深挖军事英语必修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延伸教学内容,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开展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员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同时增强学员的国际理解。同时,以选修课程或在线预备课程的形式,开设《中国文化(英文)》《中西方文化比照》《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学员尊重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世界多元文化,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上,突出“文化输入、能力输出”的理念。其中,“文化输入”涵盖中西文化知识、文化理论的比较和习得。从中西方文化两大体系的核心观念入手进行比照,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诠释各自文化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及精神实质等内容,旨在帮助和引导学员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同文化中汲取智慧。并通过相关外文资料的引入,促进学员熟练掌握英语,提高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各专题的引入遵循认知规律,由表及里探讨文化内涵,由文化感性认识入手,逐渐过渡到文化差异理性分析和思辨,最后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实践。学员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多样性,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思维、多元文化意识和对西方文化的鉴赏能力;并通过对中西方军事文化对比的拓展,学员能够形成中西方比较研究视角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具备在遂行涉外军事任务中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适应军事职业发展和对外军事交往需要,从而成长为高素质的对外军事人才。基于新时代国家总体安全观,尤其是军事交流语境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军队坚持履行大国军队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动国际安全和军事合作,军事英语教学需承担起文化安全教育的责任,将文化安全意识融入军事英语“课内外”教学之中,为军事外语课程注入文化基因,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实现以文化人,落实立德树人。不仅着眼于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而且注重拓宽学员的国际视野,加强学员的文化安全意识,从而培养学员成为中国文化主权的坚定维护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以及具有民族认同感、能包容多元文化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猜你喜欢

外语军队军事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