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方案分析

2022-08-05刘辉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血样检验科血常规

刘辉

京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京山 431800

血常规是检验科极为常见的一项检验项目,检测内容包括红细胞计数、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等,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准确、快速的诊断数据。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飞速发展,具有高密度、精度的血细胞分析仪被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 极大提高血常规检验速度,给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方便。但在血常规检验前,如果不对血液标本进行质量控制, 就会引发样品量不足、容器不合格等问题,从而影响诊断结果,甚至会引发医患纠纷,影响医院形象。由此可知,在血常规检验前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控制,在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为探究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本文对京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采集1 20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检验科2019 年1—12 月600 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对比组, 选取本院检验科2020年1—12 月600 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345 例、 女255 例; 年龄10~82 岁, 平均(46.52±6.04)岁;就诊科室:125 例儿科、162 例妇科、96例外科、111 例骨科、106 例内科;采血方式:116 例末梢血、484 例静脉血。 对比组中男352 例、女248 例;年龄12~80 岁,平均(46.63±6.01)岁;就诊科室:118 例儿科、152 例妇科、98 例外科、104 例骨科、128 例内科;采血方式:115 例末梢血、485 例静脉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男、女不限;②血液检验前12 h 未进食、进水;③临床资料齐全、完整;④依从性、配合度较高;⑤患者或其家属(监护人)均已在知情同意书上按手印、签字等。

排除标准:①由于身体状况无法参与血常规检查者;②同期参与其他研究者;③合并狂躁症等疾病者。

1.3 方法

对比组未开展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遵循科室规章制度展开采血、检验等工作。

观察组开展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 ①积极指导:检验科在血常规检验工作开展前,应做好采集准备工作,告知患者检验前的注意事项等,血液采集时间一般安排在清晨,采集量在3~4 mL,采集前告知患者保持空腹。在无意外的情况下,采血部位一般选择肘静脉,采集前做好清洁及消毒工作。 ②采集培训:所有护士在参与采血工作前均应接受统一培训, 强化血液标本采集、运输、交接、保存、返还等环节,做好质量把控,及时送检采集到的血液标本。 ③质量控制:采集到的血液必须在采集后的2 h 内及时送检,如果预测检验标本会超出送检时间,应及时对标本进行冷藏处理,尽可能缩短送检时间,避免由于待检时间过长而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如果怀疑检验标本储藏时间超长或标本已经被污染,应及时通知患者重新采集血液检查,并做好解释工作。 ④质控仪器:检验科应定期对检验室的各种仪器、器械等进行维修、管理,确保所有仪器均可正常运行,每次检验前均对检验仪器进行验证、校准,尽可能避免由于仪器使用不当而引发诊断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1.4 观察指标

①质量控制问题总发生率:包括样品量不足、送检超时、标本标记不清、容器不合格、标本污染总发生率。②血样标本不合格总发生率:包括条码未识别、溶血、凝血总发生率。 ③患者满意度:以检验科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是100 分,分为非常满意(≥80 分)、基本满意(60~80 分)、不满意(<60 分)3 个维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600×100.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质量控制问题总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质量控制问题总发生率(0.67%)低于对比组(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质量控制问题总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血样标本不合格总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血样标本不合格总发生率(0.50%)低于对比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样标本不合格总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8.50%)高于对比组(9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是检验科的一种基础性工作,正确地进行血液采集是获得可靠、准确检验结果的关键。 尤其是在现代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自动化仪器被应用于检验工作中,做好采血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会受到血液抗凝剂、血液运输、血液储存方式、血液采集量、血液采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有学者认为,血液采集量、血液采集部位、血液采集时间、药物因素等均会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故加强血液采集前质量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影响血液采集质量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采集容器与方法。 目前,临床采血中最常用的是静脉血、末梢血,末梢血多用于婴幼儿的采血工作中,一般是采用耳垂或者手指,也可以在足跟地面的两侧采血。 末梢血采集容易混入组织液,容易发生溶血、凝血等现象,且采集血量较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较大,且准确性不高、重复性较差, 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静脉血。②采集时间与部位。 采血时皮肤有无冻疮、发绀、炎症、水肿等,皮肤是否完整、是否出冷汗等均会影响血液标本的合格性, 所以在采血前应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工作,避免血液被稀释。 血液采集时不能挤压皮肤,应尽可能让血液自然流出,将第一滴血去掉,以第二滴血为主。另外,情绪激动、运动过度、进食、吸烟等生理因素,也会导致血细胞改变,例如在休息、安静状态下,机体白细胞计数相对较低,进食及活动之后白细胞计数会增高。 白细胞计数在早晨偏低,下午偏高,每日最高值与最低值会相差1 倍左右。因此,患者在血液采集前,应尽可能避免以上因素影响检验结果,将自己的生理状态如实汇报给医生。 ③采集方式。 溶血会降低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采集血液是劣质的采血器及不良采血习惯均会引起溶血,如果血液从注射器中推到血管,就会发生溶血。采血时进针不准或定位不准, 针尖在动脉中动来动去,也会造成血样溶血与血肿;采用含有添加剂的试管在混匀血液样品时,如果用力过猛或者运输动作过大,也会造成溶血。 ④止血带。 采集血液的时间尽可能控制在血液采集1 min 内,如果见到回血应立即解开止血带,止血带结扎时间超过6 min 会导致红细胞压积、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增高。 血液采集不畅会导致纤溶系统、凝血系统被激活,从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准确性,采集血液期间不可以挤压采血部位,不可以重复拍打,告知患者反复进行放拳、握拳等动作。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质量控制问题总发生率(0.67%)、血样标本不合格总发生率(0.50%)均低于对比组(3.83%、3.33%)(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8.50%)高于对比组(93.83%)(P<0.05)。表明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检验标本合格率与患者满意度。 分析如下: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要求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前,对患者做好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采血前相关注意事项的认知度,完善采血前准备动作。 为保证采血质量做好铺垫, 对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扩大护士血液采集知识领域,提高采集技巧,避免由于人为因素而降低血液采集质量。血液采集后做好血液标本的管理,做好血液样品的验收工作,严格控制血液样品采集至送检的时间, 对于预计会超出2 h 的血液标本,应及时进行冷藏处理,避免由于血液样品不合格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实验室的检验设备、仪器等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所有仪器、器械等均可以正常运行,最大限度降低仪器、器械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 例如样本病例数较少、病例均来源于同一家医院、研究时限较短,对结果的代表性、一般性、有效性有所影响,因此仍需临床扩大样本病例数、增加不同医院血液采集病例、延长研究时限,为评估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在血液采集工作中对采集质量的影响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血液采集前进行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质量控制问题、血样标本不合格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参考、推广以及借鉴价值均较高。

猜你喜欢

血样检验科血常规
《检验科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出版:信息化管理在检验科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枫叶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原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