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点评管理在医院抗菌药物中的应用及对管理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2-08-05郭建莹刘玥孙国玲
郭建莹,刘玥,孙国玲
1.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医政科,天津 300011;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门诊办公室,天津 300192;3.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办公室,天津 300384
抗菌药物是临床常使用的感染类防治药物,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作用较大[1]。 目前随着抗菌药物使用范围加大,各种抗菌药物滥用及不合理使用现象发生率升高,容易出现细菌耐药性增加,同时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会对用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引发临床二次感染,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安全[2]。 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确保患者用药安全,需要对其药方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处方点评是根据院内相关规章制度,对药方输血书写规范性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问题并实施相应措施进行改进,能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3]。 处方点评是医院内常用管理方法能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本研究以2019 年10 月—2022 年1抗菌药物处方作为对象,探讨药品点评管理在医院抗菌药物中的应用及对管理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0 月—2020 年12 月出具的院内抗菌药物处方300 张作为对照组, 选择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出具的院内抗菌药物处方300 张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处方中,男女比例为21∶15;年龄24~75 岁,平均(55.32±2.35)岁;处方类型:165 张普通疾病,135 张急性疾病。 观察组处方中,男女比例为24∶10;年龄22~73岁,平均(55.24±2.12)岁;处方类型:160 张普通疾病,140张急性疾病。 两组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处方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医护人员需要按照医生处方给予患者药物,并结合各科室需求采购抗菌药物, 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同时,医务人员还要为患者讲解药品名称、用药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降低失误率。
观察组给予处方点评管理模式进行干预。 (1)成立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小组:由医院内部药学部主任担任小组组长,在挑选临床医学、 微生物学等学科专家担任副组长,组内成员需要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级药师及中级药师数名,均需对小组成员进行统一选拔。 开展工作前需要对所有组内成员进行抗菌药物点评工作的详细过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小组成员专业能力及工作责任意识,有效保证后期工作顺利进行。(2)具体管理流程包括:①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小组需要每日参与院内住院部的查房工作, 认真查看及核对每位患者用药情况,收集记录各项药物问题,并在当天对具体情况进行总结讨论, 探究存在问题出现原因并制订相应方案进行解决,查房过程中需要为患者解答疑问,必要时还需指导患者进行用药,对于理解力较差的患者需要宣传用药相关知识,提高依从性及疾病认知度。 ②每天对院内住院部药房开具的处方进行抽查、统计以及点评,将存在问题的处方需要反馈给小组组长,并要求开具该处方的医师进行相应培训和考核,成功后则可继续工作,若1 个月周期内同一医师出现2 次以上错误,则需进行通报批评,并对其出现错误原因进行总结反思,将总结发至工作群内,供其余医师参考。 ③相应临床医学以及微生物学专家需要对住院部药房内部微生物送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监督其微生物送检相关事务流程,提高准确性。④定期开展相应抗菌药物讲座培训,宣传抗菌药物最新知识情况,并且巩固其院内医师专业知识。 ⑤制订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可根据院内实际情况将按处方点评项目加入到日常绩效考核项目中,根据医师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药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制度实行,有效提高工作积极性,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行为进行奖励。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管理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主要包括遴选药物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联合给药不适宜、无适应证用药及给药剂量不适宜等。
②比较两组管理质量变化。 包括安全管理(满分30分)、行政管理(满分20 分)、质量管理(满分50 分),分数越高表明管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管理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
管理后,观察组遴选药物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联合给药不适宜、无适应证用药以及给药剂量不适宜等不合理使用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管理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n(%)]
2.2 两组管理质量比较
管理后,观察组的安全管理、行政管理与质量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管理后两组相关管理质量变化比较[(±s),分]
表2 管理后两组相关管理质量变化比较[(±s),分]
组别安全管理行政管理质量管理对照组(n=300)观察组(n=300)t 值P 值14.23±2.15 29.32±1.02 12.325 0.011 6.21±1.02 19.22±1.56 21.512 0.009 31.20±1.62 42.33±1.52 13.214 0.010
3 讨论
患者治疗期间采用抗菌药物能够预防手术部位感染[4]。研究表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够降低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感染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不仅会导致临床医疗资源浪费,还会使患者出现细菌耐药性等严重问题[5]。 临床是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键指标,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进行干预[6]。
药品点评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每月定期抽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观测使用药物品种给药方案是否适宜,点评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沟通干预,并进行定期汇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包括:遴选药物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联合给药不适宜、无适应证用药及给药剂量不适宜等。 ①遴选药物不适宜:由于各种抗菌药物药效及药动力学表现不同,临床适应证各有不同。 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病情及抗菌药物特点进行正确选择。 外科预防用药是关注重点,例如耳鼻喉科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注射美洛西林钠。研究表明进行耳鼻喉科手术主要污染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应首先使用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进行治疗;内科系统亦存在不合理现象,例如心血管内科患者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但治疗中规定某些心脏疾病患者禁止使用克拉霉素颗粒[7]。②给药途径不适宜:具体表现在注射用青霉素钠用于静脉注射,而药品说明书中注射用青霉素钠给药途径大多采用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8-11]。 ③联合给药不适宜:多表现为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不适宜现象,例如对于牙髓炎患者联合注射头孢硫脒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会出现非严重感染联合用药问题,不利于后期恢复[9]。④无适应证用药:若临床诊断为尿路感染现象,使用复方头孢克洛胶囊进行治疗,但该类药物大多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现象[12-14]。⑤给药剂量不适宜:例如注射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纳,1 次/d, 低于常规用药频率,成年人及老年人群临床治疗过程推荐2~4 次/d[15]。
临床使用药品点评管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建立临床医师管理制度,药师定期审查处方,保证患者用药适宜性,同时开展药方点评工作和不合理用药干预能够互影响,相互促进,规范院内药品管理[16-17]。 药品点评是院内根据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确定点评范围和相应内容,对药物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点评,能够规范化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降低后期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性[18]。
综上所述,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采取药品点评管理,能够有效改善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同时提高管理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