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减量绿色调优栽培技术对水稻的影响
2022-08-05赵娟娟刘萍英
刘 超,赵娟娟,刘萍英
(江苏徐州市贾汪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徐州 221011)
以贾汪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的优良食味主推品种为主体,通过开展肥料不同运筹比例试验,明确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氮肥减量绿色调优栽培技术。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在徐州市穗穗金种植家庭农场(贾汪区紫庄镇紫庄村),前茬农作物为小麦,亩产量550 kg,试验地pH 值6.9,有机质含量18.9 g/kg、碱解氮76 mg/kg、速效磷27.7 mg/kg、速效钾136.8 mg/kg。
1.2 试验处理
试验品种为徐稻9 号,试验按照当地水稻大面积种植中常规施肥和肥料品种,基肥:蘖穗肥=6:4 为对照[1]。试验示范区面积各1 亩,共设定4 个处理和1 个对照区域,不设重复:
处理1:较常规施氮量减氮10%,基肥:蘖穗肥=5:5;处理2:较常规施氮量减氮10%,基肥:蘖穗肥=6:4;处理3:较常规施氮量减氮10%,基肥:蘖穗肥=7:3;处理4:较常规施氮量减氮10%,基肥:蘖穗肥=8:2(表1)。肥料品种、栽插方式、栽插规格密度、水分管理对照和处理一致。
表1 施肥情况(单位:kg)
1.3 测定内容
水稻生育期:记录对照和各处理的移栽期、抽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
叶龄及茎蘖动态:移栽后每隔7 天测定不同处理叶龄及单位面积水稻总茎蘖数(对叶龄的影响和对茎蘖发生的影响)。
水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测定移栽期、够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2]。
水稻养分吸收利用:测定移栽期、够苗期、抽穗期、成熟期植株含氮量。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
稻米品质:籽粒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等[3]。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各处理生育期数据详见表2,结果表明,基肥、蘖穗肥不同的施肥比例不会对水稻生育期造成严重影响,4 个处理和1 个对照的水稻全生育周期均为157 天。由此可知,积肥和蘖穗肥的比例不同不会对水稻的生育特征产生明显影响。
表2 水稻生育期
2.2 对水稻叶龄及分蘖的影响
间隔7天对水稻叶龄和分蘖数进行调查,详见表3。由此可知,不同处理水稻叶龄和分蘖数量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基肥的氮肥比例增加,水稻叶龄呈逐渐增加趋势,当达到一定比例后,又呈逐渐下降趋势。水稻分蘖数量也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由此可知,氮肥用量降低10%时,积肥和蘖穗肥追施比例不同,会对水稻叶龄和分蘖数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显著。其中,处理3 效果最好。
表3 水稻叶龄及茎蘖数(单位:片、个)
2.3 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不同时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详见表4,可知水稻干物质产生与分配随着水稻生长发育呈逐渐增加趋势,并且随着基肥比例增加,水稻干物质的产生和分配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处理4 够苗期干物质产生量达到1025.38 g/m2;而处理3 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为3120.22 g/m2,最终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5329.66 g/m2,效果最好。
表4 水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单位:g/m2)
2.4 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比较不同时期植株含氮量能够反映水稻对氮元素的吸收利用情况,详见表5。随着基肥比例增大,不同时期对氮元素的吸收量存在很大差异。移栽期氮肥吸收量呈先下降后增长趋势,购苗期与抽穗期呈增长趋势,成熟期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可知施肥比例不同会对水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养分吸收利用率产生一定影响,但差异性不明显,其中处理3 效果最好。
表5 水稻不同阶段植株含氮量(单位:g)
2.5 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详见表6。可知,每亩穗数随基肥比例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质量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实际亩产量处理2 最高,达到每亩655.18 kg,但组别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施肥比例不会对水稻产量构成严重影响,但会增加每亩穗数。
表6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6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各处理稻米品种参数详见表7。对照组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处理1 的蛋白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且随着基肥施入比增加,蛋白质含量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直链淀粉比例随基肥比例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但对胶稠度和活化温度影响不大。由此可知,氮肥减少10%并调整施肥比例对水稻口感影响不大。
表7 稻米品质参数
3 结论与讨论
在水稻生产中,优化中后期氮肥的运筹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本次选择的水稻品种性状比较稳定,在减少氮肥施用量10%时,调整氮肥施肥比例对水稻品质和性状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水稻种植中,应在确保水稻产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保证水稻优质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