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性安全护理干预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8-05陈园媛许雀王微微
陈园媛 许雀 王微微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正常的肝细胞受到乙型、丙型肝炎病毒侵犯后会引发炎症,致使肝细胞发生病变、坏死,这就是肝炎的发展过程[1]。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食欲不佳、黄疸等症状,重型患者还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肝肾代谢功能障碍等。如果重症肝炎不能有效控制,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肝肾综合征、出血等,会将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到60%~80%[2]。现阶段,临床中尚无特效药,只能通过药物干预进行病情控制,长时间的治疗,患者难免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还会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针对重症肝炎患者,在临床中除了通过综合方案进行治疗,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辅助性护理干预[3]。基于此,本院将循证性安全护理干预模式运用到重症肝炎患者护理中,为了探究其具体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100例患者入组本次研究,均是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采用数字标注法将患者分组,两组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年龄38~73岁,中间值(50.26±2.59)岁,男女比例27∶23,其中29例慢性重症肝炎、1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0例急性重症肝炎。对照组患者年龄41~74岁,中间值(50.43±2.75)岁,男女比例26∶24,其中28例慢性重症肝炎、13例亚急性重症肝炎、9例急性重症肝炎。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患者资料做分析,组间差异小(P>0.05),达到对比研究要求。本研究中涉及内容均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纪要》[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可以主动交流,意识清晰,精神正常。③患者和家属全面了解此次研究后,主动签订同意书并加入研究。
1.1.2 排除标准 ①伴随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感染者。②肝癌或是失代偿肝病患者。③伴随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④伴随先天性疾病者。⑤研究中途死亡或是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针对对照组重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传统的护理措施,重点在于关注患者病情发展、症状变化、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心理变化;同时还需规范用药,并为患者讲解肝炎相关知识,包括:发生机制、治疗方案、预后效果、注意事项等;在所有护理和治疗操作中坚持无菌化原则,并规范消毒处理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此外,还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1.2.2 试验组护理方法 针对试验组重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循证性安全护理干预,护理流程如下。
1.2.2.1 问题确定 总结重型肝炎患者的特点,找到有待解决的会影响患者护理安全的问题。①心理问题:由于患者的病症比较严重,大部分患者会有绝望、恐惧、悲观等心理,部分人还会有濒死感,只有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治疗效果。②食欲问题:重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食欲不佳的现象,为了保证营养需求,需要合理饮食才能为改善疗效垫底基础。
1.2.2.2 寻找证据 围绕确定的护理问题,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进行文献查阅和检索,找到关于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获得循证支持。
1.2.2.3 证据评价 评价、分析所有找到的文献证据实用性和可靠性,同时根据患者的需求以及临床护理经验、护理专业技能等,设计完善的护理方案。
1.2.2.4 心理护理实施 ①循证支持:在生物医学模式发生改变后,临床护理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通过临床观察、文献检索了解到重型肝炎患者有四类心理特点。a.悲观、自卑:大部分重症患者都存在这种心理,经过分析主要是患者不甚了解肝炎相关的知识,社会人群对这一疾病也存在歧视态度,所以患者容易出现被遗弃感、孤独感[5]。另外,医疗费用的不断支出,不仅增加经济负担,还会让患者更加的悲观、厌世。b.恐惧、焦虑:患者受到特定刺激后会出现焦虑,这种条件反应属于后天获得的,而重型肝炎患者会不断受到疾病和死亡的刺激,活在恐惧中,出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等症状[6]。另外,疾病在治疗中存在一定难度,患者缺乏康复信心,从而出现绝望、恐惧等情绪。c.盲目:很多患者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不承认或是意识不到疾病的严重性,进行一些盲目行为,影响正常的治疗和护理。比如:现在市面上有着较多种类的肝炎治疗药物,患者对各种药物特点缺乏认识,所以会盲目听从病友或是他人建议,私自换药或自行服用,最终适得其反[7]。d.易怒: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认为“怒伤肝”,而重型肝炎患者容易因为久治不愈,烦躁、易怒、情绪激动,进一步加重病情[8]。②心理干预:a.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采用贴心的语言,保持热情的态度,获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可以加入生活关怀、案例教育等方式,帮助患者调动积极性、消除顾虑,勇敢的面对疾病,坚定信心战胜病魔。b.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同情心,充分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并做好人文关怀,维护患者自尊心,通过贴心的举动和言语,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有效的调节情绪。另外,护理人员多与家属交流,彼此之间做好配合,共同引导或鼓励患者展开适量的活动,保持健康的心态。c.将疾病相关知识耐心的介绍给患者,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治疗方案等有正确认识,消除各种顾虑;另外,在护理中有必要采取单独护理和分室治疗,防止患者之间的不良情绪对彼此产生刺激。d.掌握患者用药心理,提高患者对规范治疗的重视程度,保持良好的依从性;另外,根据患者家庭条件,在确保用药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合理档次的药物。
1.2.2.5 饮食护理实施 ①循证支持:在重型肝炎患者治疗中,根据饮食特点进行护理获得循证支持,因为合理的饮食有助于修复肝细胞,或是促进肝细胞再生。a.食量:机体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肝脏是重要器官,重症肝炎患者已经发生肝损伤,如果一次性过量进食,会影响正常代谢,导致消化不良,或是产生大量氨引起肝昏迷[9]。b.清洁:作为身体的解毒器官,肝功能严重损伤后,会降低解毒能力,未彻底清洁的食物被细菌污染,进食后无法通过肝脏清除毒素,进而诱发肠道感染[10]。c.温度:肝细胞肿胀是重型肝炎患者的一大表现,有水肿、渗出等情况,所以对食物的温度比较敏感,稍冷或稍热都会给消化系统带来不良刺激[11]。d.脂肪:在血脂浓度调节中肝脏发挥重要作用,而重型肝炎患者胆汁无法正常排泄和分泌,所以脂肪不容易被吸收[12]。②饮食干预:a.重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胃肠道不适症状,所以饮食要易消化、可口、清淡、热量充足,并适量补充大豆等植物蛋白食物[13]。但是对于疑有昏迷者,需要控制蛋白质摄入;伴随胃底静脉、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为了避免损伤血管而出血,食物要选择半流质、软性食物[14];伴随腹水、水肿的患者,食物要无盐或低盐,控制液体摄入量;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方式补充葡萄糖[15]。b.恢复期患者,可以适量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加速肝糖原合成,还可以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加速肝细胞再生与修复[16]。c.慢性重症肝炎患者,适合选择软食、易消化食物,并且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糖、高蛋白,其中脂肪每日摄入量不高于35 g,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为100~150 g[17]。d.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可进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的食物,并且食物含有适量的脂肪和蛋白质。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各组患者治疗期间继发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压疮、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②使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各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做评估,总计25个项目,单项最高4分、最低0分,心理状态好评分高。③使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30)对各组患者生活质量做评估,总计5个项目,单项最高100分、最低0分,生活质量好评分高。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4.0软件整理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用()描述,χ2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各组患者相关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重症肝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各组患者相关并发症情况[n(%)]
2.2 对比各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均大幅度上升,其中试验组评分上升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各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分,)
表2 对比各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评分(分,)
2.3 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中各项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分,)
表3 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分,)
3 讨论
重型肝炎是一种发展比较快速、传播速度快、不易控制的疾病,患者的肾脏会在短时间内受到损伤,进而诱发一系列全身并发症,提高患者死亡风险[18]。因此,疾病治疗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为主,并做好护理工作,才能改善治疗结局。
循证性安全护理干预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护理模式,将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基础,结合临床护理经验、科学研究证据、患者实际需求等,制订出系统性、实用性强的护理方案,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保证护理的效率和效果[19]。在护理中以客观证据为指导,提高了护理措施的专业性,降低了护理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让每一项护理措施都“有据可依、有证可循”,提高护理的可信度和应用价值[20]。此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重症肝炎患者的过程中实施循证性安全护理干预,有助于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优化生活质量,值得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