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及其当代意义

2022-11-22王抒滟

江苏地方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镇江试验区农村

◎王 荣 李 强 王抒滟

(江苏镇江 21200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有识之士践行乡村建设试验,旨在为破败的中国农村寻一条出路,复兴濒临崩溃的中国乡村。这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社会、经济基础,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1929年11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江恒源、杨卫玉,地方人士冷遹、殷梓甫、殷德昌、殷庆堂,江苏省农矿厅祁崙捷、许荣,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赵思伯等九人组成“镇江黄墟镇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推举冷遹为主席,统筹领导。设办事处,聘请干事负责日常工作,中华职教社姚惠泉、宋紫云分别担任指导员和主任干事。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镇江黄墟等地举办农村改进试验区,通过普及教育、发展经济、移风易俗,对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多元化改进,以图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一、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建设

(一)完善村政管理,推行村民自治

召开村代表会议。通过民主协商方式产生村代表,举行村代表会议。凡涉及全区性的重要工作,均事先召开会议,听取村代表的意见,进行讨论,作出决定,然后执行。办事处与村代表保持密切关系,互通信息,协同工作。

推行村民自治。设立各种委员会,如筑路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塘坝委员会,由村民自主管理。制定《村民信条》,共10条,提倡积善持家、勤恳劳动、读书识字、诚信待人、生活节俭、远离烟酒赌博、乐善好施等;施行《村民禁约》,共8条,对偷窃、盗伐林木、偷采桑叶蔬菜水果、对牲畜看管不力造成庄稼林木菜地被践踏、私买赃物、在森林境地违约吸烟焚山毁林等情形和人员予以处罚;公布《村民习尚规约》,共8条,在起居(提倡早起早息)、宗教(有庙宇7处,不信邪教)、农佃(设分种制、干租制、承租制三种)、娱乐(表演敲锣鼓、跳马灯,开演戏剧,设村民俱乐部,购置棋、牌、球类器械)、婚丧(主张破除迷信,减少铺张浪费)等方面,提倡移风易俗,禁止妇女缠足,鼓励女性就业。

加强治安管理。制定《治安委员会章程》,成立治安委员会,协助地方行政机构维持治安;制定并施行《十家更规约》,共22条,如:每村十家出一更夫,邻村的联合组织由各村互推代表一人当负责人,年老者、残疾人免予值夜巡逻,值夜人员每日下午5时集合在村口要道布防至次日,除捕缉窃盗时遇有抗拒行为不得已而作自卫行动外不得擅用武器加以伤害等。1934年,将乡公所保卫团改组为守望队。为抵外侮,挑选青壮年160人,进行军事训练。组织永安救火会,颁布《永安救火会组织大纲》,修理旧水龙,添置器具,每月举行消防演习。

开展农家调查。每两年进行调查一次,涉及农民生活实况、农村经济、农作物及手工业生产、人口、住户、就业、耕地、田地产权、教育机构、文化程度等方面,并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以作为乡村建设的根据。

成立青年励志团。加入团员25人,举行军事训练,组织读书会和劳动服务。1932年组织战区参观团,前往太仓浏河等处考察战地实况。

单片机AT89C52具有功耗较低、性能高效、片内由8KB Flash ROM 的8 位CMOS 组成,工作电压跨度范围2.7~6V(实际使用以+ 5V供电为准),八位数据总线。单片机AT89C52具备可编程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并可同时进行串行发送、接收工作。通过RXD 引脚(串行数据接收端)和TXD 引脚(串行数据发送端)与外界进行数据的互通。正因单片机AT89C52具备以上特质,古选择它作为本次设计的微处理器。

(二)兴修水利,发展经济

测绘平面地图。试验区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4.5公里,总面积近13.5平方公里。商请江苏省地政局派员测量,绘制出1∶5000的蓝图和缩小的简图多幅,以制定试验区建设发展规划。

修筑新黄干路。南起新丰车站,北抵黄墟镇,全长5公里,1932年完工。新黄干路路面宽,坡度小,汽车可以通行,交通得到改善。

开塘筑坝。发动村民,利用冬闲,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建闸筑坝。1931—1935年共计开塘筑坝113处。成立镇(江)丹(阳)两县灌溉实验区,筹资购置机器动力抽水机,砌筑引水渠道,从运河抽水灌溉农田,受益农田1.6万亩。

成立信用合作社。社员入社须缴纳股金,可以向合作社存款,也可以借款,借以融通资金,发展生产。社员人数77人,1930—1934年共放款9537元。设旅沪同人协进社,办理旅沪人员的汇兑款项,手续简便,汇费较低。

提倡淡水养鱼。1932年,买进草鱼苗1万尾,发给特约鱼塘的农民放养,鱼苗成活率在八成以上。黄墟农场场房前的水塘,除了养鱼,还在水面种植水葫芦,充当猪的青饲料。

赈灾济困。1934年发生旱灾,函请镇江旱灾救济委员会筹办平粮所2处,为时6个月,共售米1600余石,大麦140石,面粉200余袋,损耗(补贴)1000余元;向旅沪同乡会募金210元,专用于赈济赤贫老弱孤寡者。

开荒造林。1930—1935年,平整出荒地823.8亩,山坡荒地2221.8亩,以作造林之用。每年举行造林运动一次,分期垦殖,共植树1311160棵。

(三)开办黄墟农场,推广新式农具

建黄墟农场。试验区农产品以稻麦为主,副业以蚕桑业为主。1932年,冷遹先生捐筹721.92元,购置黄墟前头山荒地,成立试验农场,分区种植农作物,栽种除虫菊、桃、梨、苹果、无花果、栗、柿、毛桃等,与小麦、蚕豆、棉花间作。另建花坛、温室、苗圃、桑园、蔬菜园和农产品制造工作室(酿制酱油和果汁)。在新黄干路两旁栽种行道树,在路旁沟边种金针菜。

植桑养蚕。1930—1935年,共植桑199847株,推广春蚕种累计3309张,累计产茧量29146公斤;推广秋蚕种累计1581张,累计产茧量10920.5公斤。开展蚕业指导,举办秋茧评品会。1930年和1933年,举行蚕茧运销合作展示会各一次。

改良家畜家禽品种。从南京引进来格亨鸡种,从福州引进卜克孝猪种,其他引进的还有狼山鸡、瑞士羊等,并免费配种,积极推广。

推广新式农具。1929年,推行单人脚踏脱粒机,购置抽水机排泄农田积水。1930年秋,委托上海中华职教社代办1台3匹马力发动机,为农家碾米。

(四)开办学校,设民众教育馆和识字扫盲班

新建多所小学。初期仅有小学两所,后陆续建成西黄墟、大叶庙、沈家村、上黄墟、新民等初级小学或短期小学。同时指导私塾教育,组织私塾教师研究会,改进教学方法,以缓解教育经费短缺、中小学校配置不足的矛盾。设立江苏省第一师范镇江辅导区,指导推进教育事业。

举办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1929年秋,应冷遹先生之邀,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迁址黄墟镇办学。1935年,创办黄墟初级园艺科职业学校,半日授课,半日在黄墟农场实习。开办蚕户训练班,共6期,计217人。开办职业补习班,由改进会职员及县立师范学校教员任教,就学者35人,半日听课,半日农场实习或参加劳动,旨在提高就业和失业者的“职业技能、服务道德”。

开设民众教育馆。1933年,在黄墟镇殷氏宗祠内开设民众教育馆,与镇江县立师范学校合办,经费由双方分筹,管理人员由师范实习生轮流担任。民众教育馆设代笔问字处10个,代民众办理简单文字及书信;设图书室,置办图书1200余册;设阅报处,征订镇江、上海等地的报刊供村民阅览,并摘录要闻张贴在各村及交通要道;备流动图书车1辆,以各小学、私塾为中心,分期巡回;举办夜校17期,先后有261人毕业。

举办识字班。先后设立家庭识字处21个,由县立师范学校学生任教,设有珠算、千字文、家庭记账等课程。举办两期成年妇女识字班,共计76人,另有未成年女孩随班学习。设私塾附设民众识字班7处,利用各村私塾教师,开展民众普及教育。

放映电影。在农隙时期,借用电影机播映植桑植树等农事影片,丰富村民的娱乐活动,提高村民的科学技术知识。

(五)设立民众医院,开展清洁卫生运动

成立中医诊所。1930年成立,聘请中医1名,定期挂牌应诊,诊费和药费由改进会负担。

设立民众医院。1932年设立,设有内科、外科、小儿科、皮肤科、眼科及急救室,普及医药知识,免费接种牛痘和注射防疫针,中医均免收诊费和药费,西医免收诊费、酌收药费。1936年,以“欲求民生必求民健”为宗旨,设立巡回医疗队,为远离集镇和出行不便的村民就诊。

开展卫生运动。成立清洁运动委员会,每月举行全镇街巷大扫除一次。举行卫生运动大会,开展扑蝇灭蚊、清洁饮料、演讲劝导、卫生检查等工作。举行卫生剧团表演,由镇江县立师范学校、镇江农村护士学校等教育机构,组成宣传队巡回表演话剧,宣传卫生知识,每年一至二次。开展禁烟运动,劝诫吸食大烟者,协助镇江县政府查缴销毁烟具。

二、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当代现实意义

1937年12月,日军入侵,镇江沦陷,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各项事业被迫停止。

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集生活(改进农民生活)、富(解决农村经济)、政(发展村民自治)、教(促进农村教育与文化)为一体,对乡村作整体性、全面性改进,具有很强的开拓性,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对当今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做更多探索性工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乡村建设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一个乡村振兴示范区”——黄墟示范区;“一个研究基地”——冷遹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中心;“一个历史文化项目”——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史料馆。

(一)镇江市设立“黄墟乡村振兴示范区”

黄墟具有丰富的乡村建设条件和历史底蕴,设立“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方面彰显历史传承,另一方面结合长三角地区的乡村发展,探索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可在冷遹早年的试验区旧址上,划出一定的范围,借鉴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历史经验,同时充分吸收“戴庄经验”,成立黄墟乡村振兴示范区管委会,注册成立黄墟乡村建设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实现政府主导、民间参与,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江苏大学设立“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中心”

江苏大学(其前身之一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一所早年致力提高中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现今着重于提升农业装备学科的涉农高等院校,与冷遹的乡村建设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实践具有历史的一致性。

2021年4月29日,江苏乡村振兴研究院冷遹乡村建设思想研究中心在江苏大学揭牌成立。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中华职教社主任洪慧民说:“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农机教育是农机事业发展的基石,是江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大力发展农机教育事业,支持江苏大学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努力把江苏大学建设成为农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地。为进一步促进民主党派与高校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继承和发扬中国民主建国会早期领导人之一、镇江先贤冷遹先生的乡村建设思想,民建江苏省委、江苏大学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江苏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助力江苏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三)宣传打造“黄墟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品牌

追寻和挖掘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的历史印记,保护好遗存、遗址,着眼于文物保护和文旅开发,建设一个文化或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组建镇江市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建立研究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

黄墟殷氏宗祠始建于1540年,1802年扩建,为祭祀、集会、议事、贺典之所。2019年3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殷氏宗祠成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一个历史见证:1929年“镇江黄墟镇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办事处设于殷氏宗祠内。1929年11月24日下午,在殷氏宗祠举行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开幕典礼,各机构代表及村民共五千余人参加。由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主持,国民政府各部、江苏省政府、中华职教社均有代表出席。1933年,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与镇江县立师范学校在殷氏宗祠内合办开设民众教育馆。

2021年“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陈列馆”在殷氏宗祠内正式挂牌。同时在“黄墟乡村师范旧址”(与殷氏宗祠古建筑毗邻)筹建“中华职教社史料(江苏)陈列馆”,形成冷遹纪念馆、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陈列馆、中华职教社(江苏)史料馆“三馆一体”的格局,打造镇江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和地标性文化符号。

猜你喜欢

镇江试验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Physicians’ perspective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pediatric routine care: a survey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