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心著信史 直笔写春秋
——《扬州市援藏援疆志》编纂手记

2022-11-22王妮姗庄晓明

江苏地方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志书扬州市援疆

◎王妮姗 庄晓明

(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扬州 225002)

《扬州市援藏援疆志》是扬州市首部全面系统记录对口援藏援疆历史和现状的志书。全志74万字,重点记述1995—2018年扬州市对口援藏援疆工作及其成果,突出时代特点和扬州特色,在充分运用传统体裁的同时,大量运用专记、链接、图片、视频等记述手段,版面、装帧着力体现现代气息、强化视觉效果。2021年出版发行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援藏援疆人的欢迎与认可,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好评。作为志书编纂工作的全程参与者和执笔人,回顾这段编纂历程,检视这份成果,感悟有三: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感动、最大的收获。

最大的挑战:资料征集难

扬州市的援藏援疆志编纂工作源起于2018年为江苏省对口援藏援疆志的供稿,2019年初,在完成报省扬州部分供稿的基础上,启动《扬州市援藏援疆志》编纂工作。在该志的编纂工作中,征集资料成为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与以往综合性志书编纂由本地各承编单位组织并提供初稿,地方志办公室着重在志稿编辑层面不同,《扬州市援藏援疆志》则是由市地方志办公室沉下去直接组织和征集第一手资料。“地近则易核”历来是地方志编修的最大优势。援藏援疆志则不同,它的记述范围包括支援地、受援地两个方面,援建工作的大后方在扬州本地,主战场却在遥远的受援地。而且,随着对口支援任务的调整,扬州市先后承担了西藏曲水(1995—2007),新疆察布查尔(2005—2010)、新源(2011年起)3个县的对口支援任务。加上志书确定的上限“视情适当上溯”对口支援之前援藏援疆工作的原则,空间范围更加广泛。这就决定了资料征集工作必须跨省(自治区)多地进行,其中重点和难点就是受援地第一手资料的征集工作。

针对时空跨度大、资料征集难的情况,扬州市方志办采取支援地与受援地双线并轨的方式开展资料收集工作。首先,摸清本地家底。2018年,市发展改革委、市方志办联合召开《扬州市援藏援疆志》联系人会议,将资料收集任务分解落实到24家编委会成员单位,共征集资料3400余件35GB。其次,赴受援地按需搜集。在初步掌握本地资料的基础上,编纂团队分析了资料缺口,拟订了搜集清单,于当年6月、8月,市方志办先后赴新疆、西藏实地征集资料。各受援地党委、政府为此专门召开10余场座谈会。受援地各部门、单位发动起来以后,编纂人员主动上门,赴重点单位查档40余家,实地考察扬州援建项目20余个,专访亲历者20余人次,收获超出预期。至此,第一轮资料征集工作顺利结束,共征集到支援地、受援地各项资料2.5万件120GB。

2019年初,市方志办在完成《江苏省援藏援疆建设志》(扬州部分)志稿17万字的基础上,启动《扬州市援藏援疆志》编纂。8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征集〈扬州市援藏援疆志〉资料的通知》,将资料征集范围扩大到编委会以外的市直单位、县(市、区)、功能区及驻扬单位等。这一举措,突破了行政管辖范围,丰富了志书门类和内容,使之真正成为记录对口援藏援疆工作“一方之全史”。对口支援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一盘棋,许多决策性、宏观性资料形成于省级层面,一些人物、事件等微观资料又散见在县(市、区)层面。为此,编纂人员又专程赴省档案馆、省方志办、县(市、区)档案馆和功能区档案室查档见底,征补资料3.7万件96GB,丰富了资料的内容和层次。2019年7月、9月,编纂人员围绕史实求证、要素补齐、专记约稿、项目拍摄、寻访细君公主五大方面,再次进疆入藏,征补资料800余件4.8GB,实地拍摄项目80余个,围绕扬州市对口支援重大成果定向约稿7篇。当年底,完成《扬州市援藏援疆志》初稿共56万字,配图400余幅。至此,志书所需主体资料的征集工作基本结束。

在资料征集过程中,一些人和事却令编纂人员久久难忘。

在扬州,有一个全面覆盖对口援藏援疆各个领域的资料工作网络,近60个市直部门、驻扬单位,100多位联系人、资料员,为志书资料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教育局等部门和驻扬单位,围绕“人才”“资金”“项目”三条主线,指定专人,收集、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市委宣传部提供的影像资料,为编纂团队打造全媒体志书创造了条件。扬州大学专题召开资料征集座谈会,校档案馆积极配合编纂团队查阅档案,走访校友、教职工,征集到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该校师生援藏援疆的大量宝贵资料,为编纂人员在志书中设立“扬州大学智力援藏”“扬州大学智力援疆”两节提供了资料支撑,彰显了扬州特色。一些援藏援疆工作的亲历者、见证者也闻风而动,积极主动地向我们提供资料。原扬州市经协委技术协作科(援拉办)科长林永志送来了他近2万字的工作笔记,其中详细记录了1996—2002年扬州市对口援藏工作的第一手情况。规划系统的许世源、盛长元拷来1998年扬州市援建的《曲水县城总体规划》文本及其概要。这几位同志提供的都是早期对口援藏的资料,可谓雪中送炭,弥补了不同领域的空白。

在受援地,曲水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党委政府都采取了非常有力的措施,配合资料征集工作。三个县的分管领导还有针对性地逐家督查,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在志稿征求意见阶段,三个受援地党委政府均指派专人核准史实数据,新源县委还将征求意见稿转发给四套班子成员及相关单位,确保志书资料准确无误。受援地的相关部门、单位也很给力,对编纂团队的查档、采访工作,可以说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在那里,编纂人员走进县档案馆、部门档案室,甚至深入到部门科室,翻阅过数以万件的卷宗,浏览过数十台电脑,搜罗过若干个资料库房。编纂人员跟随当地“活档案”,实地采访过一处处牧民住房、一座座基础设施、一家家工矿企业,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扬州市援藏援疆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活档案”和微观资料的采集运用。说起“活档案”,我们不由想起曲水县住建局的夏总工程师。我们从档案和采访中得知,2004—2006年,扬州市在曲水县援建了17个村服务中心和拉贡沿线民房改造工程。这17个村服务中心分布于4个乡镇,拉贡沿线民房改造涉及4个村18个村民小组607户农牧民,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我们需要实地进行走访、拍摄。但是,这两项工程完成后的15年间,当地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到一村一户,哪些房屋是当年扬州资助建设的,其中又有哪些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几乎没人能说得清楚。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推荐了县住建局的夏总工程师。果真,夏总工程师跟我们一见面,就如数家珍地说起这些项目的分布和现状,并领着我们来到当年扬州援建的一个个村服务中心、一户户牧民安居房,包括位于南木乡南木村2-34号牧民其米家的庭院,让我们收获满满。

我们对受援地农牧民的采访,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洪土拜村原为自治区级贫困村,全面援疆开始后,扬州市投入援疆资金,资助该村克孜勒金格勒牧民定居点建设定居房、棚圈以及畜牧业配套服务设施,后来又追加了牧民庭院围墙建设项目。2019年7月,我们来到洪土拜村采访。这个村原来510户中有贫困户240户903人,在脱贫攻坚和援疆政策支持下,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最后3户9人脱贫,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我们走进洪土拜村九巷12号胡万依西·吐尔德胡加家庭院落的时候,主人兴高采烈地向我们聊起:他家现在有1000亩草场,养了20头牛、2匹马、150只羊,“访惠聚”工作队、村里安排的签约家庭医生都把联系卡贴到了他家墙上,随时为他们提供服务,他们一家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农牧民的讲述感性、朴实,特别有说服力,让援藏援疆的意义在我们头脑里一下子变得具体和生动起来。

任何难题都有破解的钥匙。支援地、受援地两地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和援藏援疆干部人才的全力支持,就是我们破解资料征集难题的真正“密钥”。从这个意义上讲,《扬州市援藏援疆志》是一部举众手之力、汇众人之智的志书,是一部集扬州对口援藏援疆史料之大成的志书。而援藏援疆志的资料征集工作对今后其他专题志资料工作的开展有很多借鉴启发意义。

最大的感动:援藏援疆人

“一批批扬州援藏人肩负重托,用真情和行动,将援藏的初心使命诠释出责任与担当、创新与跨越的时代内涵,将运河之都对日光之城的深情厚谊凝结成彼此的温暖记忆,历久弥新。”这段话,是我们为志书援藏篇撰写的导言,更是我们对援藏援疆人发自内心的赞叹。

每一位援藏援疆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扬州市援藏援疆志》用了很多的链接、专记反映援藏援疆人的故事。

顾材民,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首批援藏干部,一位真正的“老西藏”。《扬州市援藏援疆志》大事记第一条记载:1956年5月29日,以扬州地委组织部部长沙克为领队的江苏省首批援藏干部从南京启程赴藏,其中扬州地区4人。这当中,就有时任兴化县委副书记、31岁的顾材民。当时,顾材民即将被任命为泰县县委书记,接到援藏任务后,告别体弱多病的妻子,投身到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在西藏一干就是25年,先后在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西藏公学、中共西藏工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前身)办公厅工作。60年代,在日喀则县、南木林县、白朗县、仁布县等地从事“三大教育运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时,他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议事,克服身体不适,将国家发给他的大米、面粉、酥油、菜金全部交给与他“同吃”的贫困牧民。“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率自治区党委工作组到山南地区洛扎县调查藏族群众生产生活和公社政策执行情况,发现当地一些做法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出办高级生产合作社性质的人民公社超越西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结论。1979年中央西藏工作会议以后,顾材民参与研究和起草西藏农牧区改革的政策规定。顾材民以藏为家,克服了个人和家庭的各种困难。初进江孜,他吃不上熟饭、洗不了澡,加上严重的高山反应,通宵失眠,体重迅速下降10公斤。后来,由于工作繁重,又长期在缺氧状态下工作和生活,患上了高原多血症、高原肺心病、高原性低血压等疾病。他的妻子病情加重,几名孩子需要照料,家庭困难其实很大。但这一切没有动摇他长期援藏的意志。他的女儿——军旅作家顾保孜曾在她的回忆文章《我眼里的父亲》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69年,12岁的她带着妹妹,拿着父亲的照片,到火车站去接6年没回家的父亲,明明见面了却认不出来。这段故事让人读之心酸。我们在志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了顾材民的个人回忆录《我在西藏二十五年》,选用了其中一些素材。我们还多次联系他的家人,请求进行采访,却因他的健康原因一再搁置。就在志书问世前一个月,我们得到噩耗:顾老去世了!

洪锦华,江苏省第五批援疆干部总领队,伊犁州党委原副书记。在他带领下,江苏第五批援疆工作成绩斐然,洪锦华本人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优秀援疆干部领队”称号,被伊犁州党委政府记个人二等功。或许,还有一项称号更能反映洪锦华在伊犁当地的“热度”——2006年“感动伊犁十大人物”。这个由媒体和公众给予的荣誉,与他挽救新疆姑娘郑丽生命的事迹有关。郑丽是伊宁市第三中学的学生,2006年因突发风湿性心脏病晕倒在放学途中。郑丽的父亲也患有严重心脏病,家庭根本无力承担郑丽的手术医疗费。洪锦华从一篇《谁能留住花季女孩的生命》报道中了解到郑丽的困境,立即组织援疆干部捐款,帮助郑丽住院治疗,使她恢复健康、重返课堂。洪锦华援疆任务结束后,对郑丽的帮助一直没有停止。郑丽高考期间父亲病逝,她是在洪锦华等江苏援疆干部的资助下完成大学学业的。2018年,郑丽又不幸因视网膜脱落,病情严重。在洪锦华的关心下,郑丽由第九批援疆医生陈述护送到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联系到全国知名的上海专家与第七批援疆医生、苏北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解正高同台为其手术,成功地解除了郑丽的眼疾,市慈善总会、苏北人民医院及扬州援疆干部为郑丽捐赠医疗费用20万元。最近,我们把刚刚出版的《扬州市援藏援疆志》送给担任扬州市慈善总会会长的洪锦华,并向他了解郑丽的现状。谈及郑丽,洪锦华就像谈及自己的女儿,他高兴地告诉我们:郑丽已经与一位山东小伙喜结连理,在扬州成家立业,成了新扬州人。命运坎坷的郑丽因洪锦华等援疆干部薪火相传的爱心燃起希望,绽放出年轻人应有的生命光彩。

最大的收获:思想的净化和升华

在西藏、新疆,我们每天耳闻目睹的是援藏援疆人的感人事迹;在案头、电脑前,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援藏援疆人隔空心灵对话。援藏援疆人的精神像高原上的蓝天、清流,时时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境界,让我们始终充满工作的激情与动力。我们自觉对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决心尽自己最大努力,编纂出一部不负援藏援疆史、不负援藏援疆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志书。

援藏援疆是国家战略,涉及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边疆长治久安,这就要求援藏援疆志的编纂人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在政治上高站位。编纂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对西藏、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吃透“三个背景”(党中央决策、阶段性目标、受援地需求),把握“一个落点”(政治、社会效果),达到“四个展现”(展现党中央援藏援疆战略决策的伟大成就、展现党中央治藏治疆方略的深远意义、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党的根本宗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志书从援藏援疆这个侧面,反映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真正成为一部为时代发展见证、为奉献者立言的志书,让援建成果“立”起来、援建人物“活”起来。

为了体现这样的使命,所有编纂人员都把精益求精作为工作常态。在资料环节上,大家不满足于“有”和“多”,而是着力在“实”和“准”上下功夫,吃透援藏援疆的精神和本质性内容。如工程建设项目,务求“同一事项、两地参核”,不仅要有后方的文书档案,而且要有前方的业务档案;不仅要有计划、总结,而且要有审计报告,“交钥匙”工程要有支援地审计报告,“交支票”工程要有受援地审计报告,“联合共建”工程要有两地审计报告,确保客观准确地还原工程项目的真实情况。要求民生工程资料达到“前因后果、六大要件”(立项原因、社会效果;原貌、地址、时间、资金、形式、规模),产业项目资料达到“三阶段八要素”(建设阶段、发展阶段、现阶段;投资主体、项目名称、项目地点、投资额、建设与投产时间、项目内容、职工人数、产值效益),使每个项目都能“立”得起来。例如,2004年扬州援藏干部在曲水县招引了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芫根泡菜厂(西藏绿宝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以曲水县特色农作物——芫根为原材料加工泡菜产品,投资1500万元,落户在曲水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这在当时当地算得上一家较大规模的企业。援藏干部还协调一家扬州同行业老字号,为这家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提供生产线。前期,我们已经搜集到该企业的基本情况,基本满足了一个企业条目的记述要求。但我们考虑到,当时正值干部援藏阶段,扬州援藏干部担任了曲水县委书记、副书记,政府分管副县长,他们是一地的决策者和施政者,对这些项目我们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挖掘来龙去脉、体现社会效果,进而反映干部援藏的特点与成效。为此,我们走访了当时的曲水县委书记、援藏干部周正权,了解到曲水县委、县政府发展农业加工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思路和举措;又带着这个课题深入曲水县档案馆查档阅卷,找到当时县政府印发的《关于鼓励扶持规模种植芫根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了解到曲水县扶持芫根种植、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具体措施和数据。我们将这些资料融会贯通,结合其他项目,形成目前志书上的一段记述。通过这个项目,体现了援藏工作从“输血”到“造血”转型发展的过程。这个事例,也集中反映了编纂人员对志书质量的深度思考和执着追求。

受援藏援疆人的精神感召,编纂人员一直在用心用情编纂这部志书。这部志书从报省稿到验收稿,先后7次印刷成册,总纂人员统稿不下7轮,两名主笔修改达20稿之多。

图片和视频是《扬州市援藏援疆志》的重要的表现手段。编纂团队承担图片编辑的是一位国家级摄影师,在西藏高原缺氧的情况下,他几天拍摄数十个援建项目,虽然节奏快、强度大,却从不放松质量要求。除了图片外,该志还设置了25个视频二维码,25条总长近230分钟的视频,立体直观地展现了扬州援建工作、援建成果和受援地风貌,使传统的志书“动”了起来,这在扬州市尚属首部。负责视频编辑的同志自加压力、边学边干,将视频素材剪辑得紧凑流畅,为志书增添了新亮点。在日常工作中,全体编纂人员既分工又协作,相互帮助,主动补台。赴受援地征集资料期间,为保证资料就地征集、就地梳理、就地补缺,大家在候机室、宾馆大厅、援疆楼宿舍,利用点滴空隙消化资料、研究工作;一路上,大家工作上紧密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为提高志书质量,我们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还相互改稿、共同探讨、取长补短。

编纂《扬州市援藏援疆志》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四年的编纂历程,使我们积累了很多无形的财富。我们重走援建路、重访援建人,援藏援疆人的精神感召让我们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我们的收获不只是志书,更在于精神,这让我们受益无穷。

猜你喜欢

志书扬州市援疆
扬州市深化“红丝带”经验做法推进有奖举报工作
扬州市新举措助力新安法 新矩阵打造好氛围
南朝古道场 淮东第一观——记江苏省扬州市大明寺
援疆的夜晚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
有效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刍议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