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中教学与科研协同培养化工类应用型人才研究

2022-08-04杨海华阎建辉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化工

张 丽, 杨海华, 阎建辉

(湖南理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0 引言

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 如何处理好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是当前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双一流”建设过程中, 弱化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以科研指标为驱动力的观点在各高校中有所显现.为防止片面观点阻碍“双一流”建设的健康发展, 需要从源头对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与评价.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上一直以“科教结合” “科教并重”来诠释和概括.但“并重观”和“结合观”从思想根源来讲是对洪堡思想的误解, 教学和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绝对不仅是“并重”和“结合”这么简单[1].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湖南省立项的国内“双一流”建设学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全院教师通过重新认识洪堡的“教科融合与人才培养关系”的思想, 在“双一流”建设中推进教学与科研协同培养化工类应用型人才.

1 教学与科研融合对教师育人的作用

1.1 加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修养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 部分高校教师担忧“双一流”建设会进一步重科研而轻教学, 本科教学质量更难保障.这是对“双一流”建设的误解.在“双一流”建设中, 一流本科教育是基础.以化工学科的教师为例,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所肩负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更重.所以,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化工专业的教师, 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修养.化工专业教师的成就感来自于社会尊重和实践的成就, 他们不仅通过日常教学来实现既定的育人目标, 通过培养社会满意的应用型化工人才来享受人才培养带来的快乐, 更注重通过团队的科研能力传承来实现自我价值,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在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中,化工专业教师能将教学与科研融合体现在育人上, 因为这两项工作是相互促进与依存的.在教师运用极具科研特色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 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先进的科研理念融入到教学环节, 通过课堂讨论、教师指导,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一过程能十分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将科研活动融入到教学当中, 可以做到以教学促进科研, 以科研服务教学.化工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在与其相关的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和安全生产等方面, 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将得到更多的联系.因此, 高校化工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正确的道德观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利益关系, 并通过学生反馈社会, 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的成就感才能从本质上被认可.

1.2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

地方高校的化工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相对繁重, 很难兼顾教学与科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化工专业教师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 其一是没有科研兴趣, 完全成为了纯粹的“教书匠”; 二是在利益和爱好驱使下陶醉于科研, 将教书育人工作变成了附带任务, 这两类人都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随着全国高校实施“双一流”建设,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原有的教学经验和常见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双一流”建设需要, 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化工专业教师应该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思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以教学和科研相融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人才培养活动[2,3].正是教学和科研的这种协同作用, 使得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反过来促进了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因此,化工专业教师都应自觉地将科研方法、设计理念与实验结果等融入到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

对于“双一流”建设中的化工专业教师而言, 要把理顺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在教学与科研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之中.要与企业工程师一起适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 调整课程大纲, 科学规划教学计划,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从专业课程的开设到授课时数, 都需结合实际, 不断更新变革.特别是对于一些化工工程与工艺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见习)等实践性课程, 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改革, 使之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联系.将科研思想融入课堂教学, 适时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验现场, 这种协同育人方法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以达到协同培养化工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 教学与科研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2.1 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

“双一流”建设的初衷是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培养一流人才, 产出一流成果[4].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 化工企业也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等工科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可能从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来, 而是高水平教学与科研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融入了科研思维的教学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而且通过教学与科研协同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以及协作与创新能力.例如, 在无机化学的制备实验中, 教师可结合科研工作中各类无机材料的制备方法,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条件的变化对材料表面形貌和内在性能的影响.温度、浓度等条件的一个微小变化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学生因此也会改掉平时实验马虎的习惯.一个枯燥无味、照猫画虎的无机化学实验就能变成一个充满悬念和期待的有趣实验, 同时也能清晰理解实验条件与产物性能的内在关系.化工专业毕业生除了需满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理论功底等这些“刚性”需求外, 还需满足具备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柔性”需求.而柔性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相关.“教学是立校之本, 科研是兴校之路”, 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地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关系[5], 也明确了“双一流”建设中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因此, 地方高校更应该借助“双一流”建设的“东风”, 建设出一流的本科教育质量.让化工专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学研究, 培养“能吃苦, 能协作, 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2.2 提升化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双一流”建设首先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6].“双一流”建设的大学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 化工学科更是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现代社会,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 提升创新能力.因此, 一名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教师, 常常能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求知平台,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行任何化工专业性的科研活动时, 都相当于实践了一种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打破了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7].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从课堂学习知识后, 再在实验室、工厂和各种创新活动现场通过探索、发现、实践来消化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体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提高化工学科的科研水平, 开展以科研促教学的改革思路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更是培养高素质化工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化工学科要借助“双一流”建设的“东风”, 顺应学校的政策指引, 改善学科建设条件, 不断增强科研意识, 深入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地方高校化工学科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 培养高质量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化工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应用化工第43卷(1~1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