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2-08-04

关键词:机电课程体系核心

林 福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21)

0 引言

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成立于2003年, 2007年晋升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协议正式会员, 主要规划和执行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教育(ECA)、资讯教育(CAC)、技术教育(TAC)及建筑教育(AAC)的认证[1].福建省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组织高校参加IEET认证.2016年, 福建省有24所高校52个专业提出认证申请,IEET接受了16所高校26个专业的认证申请, 其中高职院校5所, 5个专科专业.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首批认证专业之一[2].下面介绍该专业开展IEET认证的具体举措与成效.

1 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的形成

IEET认证规范下的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与毕业生核心能力培养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学校与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制定教育目标, 再依据调研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论证核定毕业生核心能力,然后依据毕业生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最后通过各种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教育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成效.这是一个闭环流程的反馈圈, 通过它的持续改进, 使教育目标与毕业生核心能力达到一致.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龙岩、面向全省、辐射周边, 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 围绕“根植中央苏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遵循“弘毅笃行、技精业成”的校训, 围绕“培养一技在手现代阳光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 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齐、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强化思想引领, 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1234”体系, 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基地两个平台建设, 利用课程、活动、拓展三种途径, 实施立德、立身、立行、立业四个模块教育, 推进文化与劳动育人,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培养目标及办学模式, 结合企业雇主、校友、在校学生以及近几年毕业生的意见, 逐年检验、修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顺应时代潮流.

专业咨询委员会是教育目标制定的重要咨询对象, 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由雇主、校外高校专家、校友、校内专家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组成, 见表1.

表1 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组成

围绕学校制定的“培养一技在手现代阳光工匠”人才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职业伦理、国际观与实务兼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为了使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符合业界的人才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16年9月起组织了专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专家论证会和企业座谈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同时参照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规范之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 最终于2017年3月制定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育目标与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

2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以四个教育目标为总线, 采取基于工作过程典型案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以培养学生六个核心能力为引领, 由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学习领域平台、专业拓展平台、综合实训五部分组成[3].公共必修课程(公共基础平台)、公共选修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仍保持学科体系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平台、专业拓展平台、综合实训这三部分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 按工学结合的模式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 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每年根据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及社会发展前景、校内外咨询委员意见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等因素, 通过专业咨询委员会以及专业会议, 对课程体系学时、课程内容等进行调整, 以确保培育出来的学生符合专业的教育目标.

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六个核心能力为目标, 每门课程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权重和针对性也有所差别.如专业基础知识领域课程以理论居多, 加强核心能力1的培养; 专业核心知识领域课程多配合实验、实训、设计课程或比赛项目, 加强核心能力2、3、4的培养; 岗位扩展提升领域加强核心能力5的培养, 基本素质领域和选修课则加强核心能力6的培养.

3 质量保障持续改善

3.1 专业教育目标的持续改进

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均参与企业调研、研究政府发展规划和学校教育目标, 经过多次专业会议讨论后拟定教育目标, 再经过专业咨询委员会的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讨论后, 最终确定专业目标.检验达成机电专业教育目标的评估方式主要有毕业班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堂教学评量、毕业生问卷调查、校友及雇主问卷调查等方法, 这些评估方式在不同的周期实施.此外还建立了校友工作站, 也可以反馈教育目标达成度.

通过各种方式评估四个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后, 形成评量报告.再通过专业咨询委员会, 邀请校外专家、业界校友代表及学生代表共同研讨, 若某种评量方式难以实施可再进行改进.专业咨询委员会对机电专业教育目标、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等提出建议时, 机电专业将在下一个学年召开专业咨询委员会议讨论是否进行修订, 以此持续改善教学成效, 同时教师的教学评量能力也得到提升.教育目标持续改进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教育目标持续改进

3.2 学生核心能力制定与持续改进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期评量学生核心能力, 持续改善教学成效.师生采取多种方式互动, 如学生网上评教(网络)、教学信息员(教学日志)、教师评学记录、师生交流会、专业教师研讨会等.注重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善教师教学成效, 确保学生六个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包括开展专业说课比赛、序言课、召开公开课、教学检查、教学督导、信息化教学大赛及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应届毕业生经历顶岗实习后, 反馈在校期间的教学成效, 反馈方式包括学生评教、问卷调查、座谈会及教师评学[4].通过校友、雇主评量学生应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 如成立专业咨询委员会、进行校友问卷调查和雇主问卷调查等.最后形成学生六个核心能力持续改进.学生核心能力持续改进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学生核心能力持续改进

3.3 课程体系制定与持续改进

依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龙岩市产业发展布局, 机电专业组织专业教师研讨并初步拟定课程体系; 定期召开专业咨询委员会会议研讨课程体系, 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持续符合产业需求, 教学能力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实务技术能力.课程体系制定与持续改进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课程体系制定与持续改进

3.4 专业教师持续成长的渠道与鼓励措施

教师持续成长的渠道主要包括教学水平提升、职称晋升以及专业能力的持续提高.在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由学校发展规划与质量控制处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来评量教师的教学成效,包括校级和系部两级教学督导组的反馈、学生网上评价教师教学成效及社会评教.院系部每学期期中召开由学生代表参加的教学座谈会(任课教师不参与), 对全体学生开展针对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设计)状况的问卷调查, 对学生反映存在不足的任课教师, 系领导将督促其及时改进.在评教会上,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 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通过学生评量、教评会等多种渠道, 提升教师的教学与课程设计能力.

4 结束语

IEET认证机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通过教学方式的持续改进机制, 使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不断完善, 并与教育目标一致.课程规划不仅兼顾教育目标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 还对人格修养、劳动教育、职业伦理以及自主学习态度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机电课程体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