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学干预对肝癌中晚期癌痛化疗的影响分析

2022-08-04周传意

关键词:癌痛药学肝癌

郑 佳, 罗 岚, 周传意

(1.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医学部, 湖南 岳阳 414000; 2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3.岳阳市人民医院 肿瘤三科, 湖南 岳阳 414000)

0 引言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 致死率高, 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癌性疼痛(简称“癌痛”)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命质量.约25%早期癌症患者和约70%晚期癌症患者都会出现疼痛, 其中约一半患者为中度疼痛, 约1/3为重度疼痛[1].肝癌患者也不例外.癌痛控制一直是肿瘤内科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我国仅有41%的恶性肿瘤患者得到合理的疼痛治疗,晚期癌症患者中仅有25%的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从2002年开始, 卫生部要求逐步建立和实施临床药师制政策.从此我国临床药学快速发展, 临床药师参与癌痛管理的模式探索不断引起关注[3], 但结果尚不统一.本文旨在探究临床药学干预方法对肝癌中晚期癌痛患者化疗的影响, 为进一步控制肝癌患者癌痛, 提升其生命质量提供临床参考意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某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治疗的肝癌中晚期癌痛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年龄在18~85岁; (2)原发性肝癌中晚期确诊患者; (3)正在接受化疗治疗且预期生存期 ≥3个月; (4)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认知/智力/精神/语言表达障碍患者; (2)病情严重无法参加研究者; (3)非癌痛患者; (4)继发性肝癌患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均知情同意且享有随时终止参与研究的权利.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常规组: 实施常规化疗治疗和用药指导.(2)药学干预A组: 在常规化疗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以用药干预为核心的药学干预, 临床药师参与到临床医师和护理团队中来, 在患者化疗药物选择、用法用量、频率、配伍禁忌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个体化评估与适时调整, 参与患者病情讨论, 共同实施药物与药学干预治疗.(3)药学干预B组: 在常规化疗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以用药干预+用药教育为核心的药学干预, 除实施常规组和药学干预A组措施以外, 由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化疗药物及用药相关知识宣教, 帮助患者了解掌握化疗重要性、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应对等知识, 增强对化疗药物用法用量及禁忌症的掌握, 缓解对化疗的恐惧和顾虑, 并对不良反应或不适情况进行记录、监督和处理.期间采用疼痛评估数字分级法量表(NRS)[4]进行患者疼痛程度评价, 采用化疗知信行问卷对患者进行知信行得分评价[5], 并进行组间、组内差异比较.

1.2.2 研究工具

(1)疼痛评估数字分级法量表(NRS).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采用0~10共11个数字代表患者疼痛强度,其中“0”代表无痛, “1~3”代表轻度疼痛, “4~6”代表中度疼痛, “7~9”代表重度疼痛, “10”代表剧痛.评价方法为: 医生询问患者, 患者自己选出一个与自身感受到的疼痛最接近的一个数字, 由医生如实记录, 得分越高, 表示疼痛感越强烈.疼痛缓解程度分类及界定包括: 无缓解, 干预前后患者NRS评分无变化; 轻度缓解, 干预后NR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 但降低分值 2≤ 分; 有效缓解, 干预后NR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 且降低分值 3≥ 分.无/轻度/有效缓解率=(无/轻度/有效缓解患者例数) ÷本组患者例数×100%.

(2)化疗知信行问卷.采用侯明杰设计的化疗知信行问卷(KAP), 该问卷基于知识、态度、行为理论设计, 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0, Pearson相关系数为0.930).问卷主要共包括25个条目, 分为三个部分: 患者掌握的化疗知识(K)、对化疗所持态度(A)和面对化疗的行为(P).K部分含14个条目, 每个条目分别计0~1分, 其中多选题每个选项选对计1分, 漏选或错选计0分, 分值范围0~19分.A部分含5个条目, 每个条目分别计1~5分, 分值范围5~25分.P部分含6个条目, 其中B和C项选对共2项均计1分,其余4项选对均计1分, 分值范围0~6分.各部分分值越高, 表示情况越好.

1.3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 软件.患者癌痛评分与KAP得分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别间差异比较采用F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构成或比例采用(%)表示, 组别间差异比较采用卡方(2χ)检验, 均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35名患者, 其中男性68名(占50.4%), 女性67名(占49.6%).年龄范围为38~85岁, 平均年龄(59.34 ± 10.69)岁.三组患者中, 常规组46名患者, 男性23名, 女性23名, 平均年龄(58.28±9.80)岁, 病程平均(8.26±2.66)年.干预A组44名患者, 男性24名, 女性20名, 平均年龄(59.86 ± 11.34)岁,病程平均(7.64±2.53)年; 干预B组45名患者, 男性21名, 女性24名, 平均年龄(59.93 ± 11.09)岁, 病程平均(7.87±2.55)年.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 干预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缓解率比较

三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疼痛评分及疼痛缓解率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s)及疼痛缓解情况[n(%)]

表1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s)及疼痛缓解情况[n(%)]

注: *表示与本组患者干预前评分比较, P<0.001.

组别 例数(n) 干预前NRS评分干预后NRS评分疼痛缓解情况无缓解 轻度缓解 有效缓解常规组 46 4.46±2.19 3.41±1.57* 15(32.6) 25(54.3) 6(13.0)干预A组 44 4.64±1.87 2.93±1.40* 4(9.1) 31(70.5) 9(20.5)干预B组 45 4.64±2.10 2.27±1.27* 3(6.7) 22(48.9) 20(44.4)F / 2χ 0.121 7.450 22.811 P值 0.886 0.001 <0.001

结果显示, 干预前三组患者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121,P= 0.886), 干预后三组患者NRS评分均降低(F= 7.450,P= 0.001), 其中干预B组降低最明显(P< 0.001).与本组干预前相比, 三组患者干预后NRS评分均降低, 以干预B组降低最为显著(t= 6.354,P< 0.001).从缓解率来看, 干预B组患者有效缓解率(44.4%)显著高于干预A组(20.5%)和常规组(13.0%) (χ2= 22.811,P< 0.001).

2.3 干预前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三组患者在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结果显示, 干预前三组患者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 0.005), 干预后干预A组和B组患者便秘、恶心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 干预B组患者最为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638,P<0.05).

2.4 不同组别患者干预前后依从性变化比较

三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知信行(KAP)得分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知信行(KAP)得分变化情况(±s)

表3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知信行(KAP)得分变化情况(±s)

注: *表示与本组患者干预前得分比较, P<0.001.

组别 化疗知识掌握得分K 化疗所持态度得分A 化疗行为得分P干预前常规组 9.50±2.72 14.46±4.01 3.33±1.28干预A组 9.68±2.54 14.55±4.60 3.30±1.52干预B组 9.47±2.82 14.13±4.41 3.18±1.44 F 0.082 0.112 0.139 P值 0.921 0.895 0.871干预后常规组 9.85±2.66* 15.46±4.02 3.35±1.29干预A组 11.14±2.34* 18.70±3.79* 4.18±1.15*干预B组 12.51±1.83* 20.47±2.70* 5.09±0.85*F 15.207 23.377 27.993 P值 <0.001 <0.001 <0.001

结果显示, 干预前三组患者K、A、P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0.082、0.112、0.139,P>0.05),干预后三组患者K、A、P得分均有所提高(F= 15.207、23.377、27.993,P< 0.001), 以干预B组提高最显著(P< 0.001).与本组患者干预前相比, 常规组患者仅K得分有所提高(t= 3.657,P< 0.001), 干预A组和B组患者K、A、P得分均有提高(P< 0.001), 其中干预B组得分提高程度较干预A组明显.

3 讨论

3.1 干预前后NRS评分与疼痛缓解率

大多数中晚期肝癌患者不仅承受着肿瘤本身的疼痛, 同时忍受着癌痛折磨.癌痛可直接或间接抑制患者免疫功能, 加速肿瘤进展,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本研究中, 经干预后, 三组患者NRS评分均有降低, 其中实施临床药学干预的两组患者NRS评分降低程度均优于常规组.从疼痛缓解率来看, 实施药学干预结合用药教育对肝癌中晚期患者的癌痛缓解最明显, 这说明实施临床药学干预有助于改善和减轻肝癌中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感, 与文[6]一致, 故实施用药干预结合用药教育的药学干预对改善患者癌性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3.2 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疼痛缓解率

大多抗肿瘤及镇痛药物往往具有一定毒性, 联合用药时易导致不良反应, 因而控制不良反应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中, 药学干预组患者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且药学干预结合用药教育干预组患者改善最为明显, 与文[7]结论一致, 说明临床药师对肝癌中晚期癌痛患者进行癌痛相关知识教育对控制不良反应发生有积极影响.临床药师具有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其参与到患者癌痛规范化治疗、疼痛程度评判以及个体止痛方案制定中, 可为肝癌患者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3.3 干预前后知信行(KAP)得分变化与疼痛缓解率

本研究中, 药学干预结合用药教育干预组患者化疗知识掌握得分、对化疗所持态度得分和化疗行为得分提高程度依次高于单纯实施药学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 与文[8]结论一致.干预后, 常规组患者仅在知识掌握方面的得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 态度与行为得分并无明显改善, 进一步说明健康教育有助于带领患者及家属走出疼痛误区, 提高疼痛知识了解度, 提高治疗依从性, 增强治疗信心, 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实施用药干预结合用药教育的临床药学干预有助于缓解肝癌中晚期癌痛患者的癌痛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可增强患者自身对化疗知识的掌握, 改善其对化疗所持态度与行为能力, 增强治疗效果与治疗信心, 建议在肝癌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

猜你喜欢

癌痛药学肝癌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癌痛药物管理政策亟待优化
癌痛规范化治疗在老年晚期癌症患者中的作用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健康教育路径对癌痛患者药源性便秘的作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