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旅游人才策略研究

2022-08-04郑海明姜文孝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协同

□郑海明,姜文孝

(1.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2.齐齐哈尔市双丰旅游有限公司,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1 引言

在2021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然而目前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特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应策略。

2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问题

2.1 未在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引导下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

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在内的高职高专类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这也是各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关注的大方向。有学者提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社会责任”[2]。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尤其是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人才过程中对此重视不够。它们没有考虑到国家最新旅游发展中所提及的新政策、新趋势、新业态,也没有为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和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即对“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还不清晰,这样就可能导致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佳,效率大大降低。

2.2 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尚不能完全有效对接

现阶段,在与旅游业企业对接时仍然经常听到企业方的诉求是,学生在实习或初步意向就业时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不能立刻对接企业工作需求。例如,旅行社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时,初期仍然需要让学生背诵导游词和进行办公操作等适应性锻炼。这需要一至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酒店行业在接收学生时也会面临类似“无法直接上手”的问题。可见,学校培养与企业所需之间仍然有不对位的现象。

2.3 缺少“双师双能型”教师

做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任教师仍然是来自没有过多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校,他们理论基础强、科研能力优秀,但对旅游产业和实际企业的实践指导能力稍弱。因此,如何培养更多既能做好教学又能较好承担实践指导工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仍然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问题之一。

2.4 对学生持续发展关注不够

旅游管理是知识涵盖较为广泛的学科,再加上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所能就业甚至创业的岗位不仅仅拘泥于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旅游行业。根据相关数据,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在从事旅游行业几年后转至其他服务行业的比率很高,但尚有许多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并未对此做出足够反应。

3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策略

3.1 在国家旅游发展规划与政策引导下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人才过程中,首先是要充分以国家旅游发展规划与政策为引导,确保育人育才的正确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表述很多。例如,在推动以智慧文旅作为数字化应用场景时,提出“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3]。可见,智慧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成为必然,而作为技术技能型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充分考虑这样的趋势,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学生时依托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主动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注重融入景区、博物馆、虚拟展厅等数字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数字化资源收集、制作、展示与分享的能力。再如,《规划》中在提及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时,提出要“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时,提出要“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等。由此,高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应主动对接旅游乡村、民宿、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及重点旅游休闲城市等,并注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不断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3.2 对接地方经济产业进行人才培养

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0年9月联合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重点服务现代服务业”[4]。也有学者指出,“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要适应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区域及产业发展战略框架下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全面适应和服务产业体系升级”[2]。以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早在2016年市政府即确立了十二个重点推进产业,其中就包括旅游以及冰雪体育(运动)、养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畜牧、节能环保等产业。近几年,齐齐哈尔市政府持续增加对这些产业的支持且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因此,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确定、就业创业上均应锚定地方产业需要和地方文旅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或调整关于冰雪旅游、体育旅游、养老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或生态旅游等课程内容或实习实训环节。

3.3 引企入校与引企入教

对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来说,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的较好模式就是“引企入校”,即通过设置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等将企业直接引进校园,从而达到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融为一体的效果。其中,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引企入校还会采用订单式培养的形式。对于那些不具备“引企入校”条件的学校来说,可以通过转变形式,通过“引企入教”来达到企业培养学生的目的,也就是在教学中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内容。例如,挖掘学校自有资源和条件进行校内实训作为有益补充,包括新生入学时让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校园导游讲解,或者进行校园旅游线路设计、来客参观讲解、在学校食堂为师生进行餐饮服务等校内实践。引企入教时,也应该考虑新型旅游企业,如文创企业、户外体验营地或研学企业等的生产经营过程融入。

3.4 以企业生产过程和真实内容为基础推进课堂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非常重要的含义之一就是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故而在做好通识教育前提下,学校应对接主要工作岗位群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围绕主要工作方向确立专业学习方向和所需开设的课程,课程需以学生未来主要的实习及工作企业的真实工作内容为载体进行改造。课程改造主要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进行模块化、信息化的内容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计应充分考量旅游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融入特色教学内容,如1+X证书内容、旅游直播、旅游主题短视频创作、营销号制作与推广、研学游设计等,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示范、实操与应用。

3.5 产教融合下的课程教学评价

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时,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价。除了对教学内容的结果式考评,也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可应用信息化手段,借助线上网络工具、教学用手机APP等记录学生每一次参与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表现,最后综合给出评分。同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对标企业实际需求,侧重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甚至包括对旅游企业职业道德、旅游从业人员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查。考查的形式不仅局限在理论性的笔试,还要侧重考察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口语测试、结合实践的操作型测试、对项目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类测试等。此外,建立多方评价机制,创建由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互结合的共同评价机制。

3.6 吸收与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在吸收与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时,首先需要让每位职业院校教师明确一个前提,即其基本职责已经不仅仅是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而是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旅游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承担以上基本职责的教师将不能胜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而被“双师双能型”教师取代。因此,可从两个方面做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一方面,拓展从旅游行业或企业中挖掘优秀教师人才的渠道,吸收拥有行业企业经验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中。这就需要院校在教师招聘或聘用兼职教师时,破除学历、文凭等限制,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或待遇,真正吸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学校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的机制,建立具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特色的校企双主体培训体系,健全与职称评聘挂钩、特殊津贴与补助等企业实践奖励等,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同时,条件允许的高职院校也可以与相关企业采取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双向兼职、双向兼薪的聘任方式。如果在每一次的专业教学中都能有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指导,那可以说是最优的教师配置,但绝大多数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可以通过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尤其是走入实训环节的方式,不断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

3.7 产教融合、校企协作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扩展

现代社会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如果站在更广泛的、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的角度,那么需要在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捕捉行业最新进展的能力等。由此,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要在与企业合作时强调拓展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企业文化认知见习、轮岗实践、企业老总走入校园等多种形式拓宽能力培养渠道;另一方面,在学校学习期间,鼓励及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考取多种资格证书,并多参与社团、加入班委会或学生会、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扩展与优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面和效果。

4 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尚不能完全在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引导下有针对性地推进、学校培养不能与企业需求充分有效对接、缺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有效教学与指导以及对学生持续发展关注不够的问题。针对以上第一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在国家旅游发展规划与政策引导下,对接地方经济产业进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策略。针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分别提出具备条件的学校进行“引企入校”、不具备条件的学校进行“引企入教”的策略、将企业生产过程和真实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以及结合产教融合进行全面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针对缺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问题,文章提出职业院校应让每位教师明确要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旅游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多种途径吸收与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此外,各学校还应该在产教融合、校企协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过程中注重多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扩展。

总的来说,本文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其对应关系详见下图1。

图1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问题与对策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协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