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2022-08-04汪远秀黎德川丁贵杰
汪远秀, 黎德川,2, 丁贵杰,*
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汪远秀1, 黎德川1,2, 丁贵杰1,*
1. 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省高原山地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25 2. 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员会, 贵州 贵阳 550001
以贵州省境内赤水河流域为例, 基于成本投入法、机会成本法、生态效益法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阶段的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 并以意愿调查法作为各时期补偿标准参考值, 为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合理核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以直接投入成本为依据的第一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为639.95 元·hm-2。以损失的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的第二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为2750.28 元·hm-2。以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依据的第三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为11877.31 元·hm-2。流域上下游受访者的平均意愿为442.80 元·hm-2, 则现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范围可在442.80 元·hm-2—639.95 元·hm-2。
森林;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分期补偿; 赤水河流域
0 前言
补偿标准的合理核算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前提。国内外在森林、流域、湿地、草原等不同领域开展的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了较大成就[1-5]。但是, 补偿标准核算仍然是生态补偿研究中突出的难点。现有的补偿标准核算以三个思路为主: 一是基于投入成本, 如余渊等[6]计算了生态保护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核算研究区从理论上应得的补偿量, 段靖等[7]建立了流域生态补偿直接核算的框架和方法并提出基于分类核算的机会成本计算方法; 二是基于生态效益评估, 田义超等[8]采用多种模型定量评估了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并计算补偿额度, 王奕淇等[9]提出构建价值当量因子模型测算渭河上游的生态服务价值, 用水足迹法测算并剔除上游自身消费为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三是基于意愿调查, 柳荻等[10]运用双边界二分式意愿调查法研究了地下水超采区休耕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 Bhandari等[11]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对尼泊尔Chure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下游居民愿意为了水质付费, 上游居民支付意愿相对较低。除此之外, 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测算补偿标准。如段铸等[12]通过引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京津冀各省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受力, 设计了适合研究区的补偿核算体系; 闫丰等[13]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排放因子法测算碳足迹, 分析补偿标准量化问题; 杨海乐等[14]基于选择容量价值对跨水文单元的水资源供应进行了补偿标准核算。
这些补偿标准的核算多是以当下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讨论的, 未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研究表明, 森林生态补偿标准自2001年以来一直未变[15]。随着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生态建设成本还是居民收入均有相应提高, 补偿标准也应有所变化。为探讨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如何科学合理的核算补偿标准, 参考已有研究[16]。文中以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为例, 以恩格尔系数的范围为依据提出分三个时期补偿思想, 即: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三个时期。分别以直接投入成本、损失的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依据核算补偿标准, 并提出调查流域利益相关者的意愿作为各阶段补偿标准参考值, 期望通过上述方法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补偿标准核算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 流经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金沙县、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等地。全流域总面积为20440 km2, 流经贵州省境内的河段总长268.4 km, 占全赤水河干流的61.5%, 流域面积为11412.3 km2, 占全赤水河流域面积的55.8%。赤水河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 流域内物种多样性丰富, 包括多种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动物, 流域内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丰富。
1.2 数据来源
研究区直接投入成本来源于毕节市各区县林业局部门决算表。机会成本中涉及的研究区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村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来自贵州省统计局主编的《贵州省统计年鉴》(2014—2018)和国家统计局主编的《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8)。研究区人口数据来源于七星关区统计局、大方县人民政府、金沙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研究区各类森林资源面积等数据来自于贵州省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 研究区的平均降水量来自贵州省水资源公报。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流域森林生态补偿特点和以往补偿标准核算, 采用成本核算法、生态效益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核算基于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 以期为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直接投入成本: 计算研究区上游林业局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投入成本, 其中包含天然林保护支出、退耕还林支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支出和其他林业支出费用的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2)机会成本核算: 研究区损失的发展机会成本核算参照马宏薇[17]的方法: 将研究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利用该差距间接反映研究区损失的发展机会成本, 为防止差距过大, 同时引入研究区第一产业生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系数进行调整。计算如公式(2), 具体数据如表1—表3。
年补偿额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区城镇居民人口+(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研究区农村人口纯收入)×研究区农村人口]×(研究区第一产业生产值/地区生产总值)(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在生态方面直接体现在涵养水源上, 因此文中采用张志旭[18]的方法测算森林涵养水源价值以表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根据林木蒸腾系数、土壤蒸发系数和地表径流系数与研究区林外降水量的比例系数可计算出研究区森林总的调节水量, 总调节水量与水库库容造价和水净化费用的积分别为森林调节水量价值和净化水质价值。各森林类型的林分蒸散系数具体见表4。
表1 研究区及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 (万元)
注: 表中数据取自《贵州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8)年的平均值。
表2 研究区经济发展状况 (亿元)
注: 表中数据取自《贵州统计年鉴》(2014—2018)年的平均值。
表3 研究区人口数量(万人)
注: 七星关区人口数据来源于七星关区统计局、大方县人口数据来源于大方县人民政府、金沙县人口数据来源于(2015—2017)年金沙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意愿测算: 通过向赤水河流域上下游居民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上游居民最低受偿意愿和下游居民最大支付意愿。采取入户走访和讲座交流的形式共发放问卷720份, 回收率达100%, 有效问卷635份, 有效率达88.19%, 利用支付卡引导技术引导受访者对其受偿和支付意愿作出选择。问卷中设置受偿意愿投标值分布在0、10、15、20、25、30、35、40、45、50、60、70、80、90、100、100以上, 支付意愿投标值为50、100、200、300、400、500、1000以上。根据公式(3)可计算居民的意愿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直接投入成本价值
根据流域上游林业局的年度决算可得: 七星关区林业局每年的平均投入为5.80 千万、大方县林业局每年的平均投入为5.20 千万、金沙县林业局每年的平均投入为12.91 千万, 上游地区总直接投入为23.92 千万, 研究区上游林地面积共373780 hm-2, 可计算出直接成本的补偿标准额度为639.95 元·hm-2。
表4 各森林类型的林分蒸散系数
注: 由贵州省水资源公报可知, 毕节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23.3 mm。
2.2 机会成本价值
根据公式(2)可计算出赤水河流域上游地区(七星关区、大方县、金沙县)的年度补偿额分别为12.85、13.57、4.42 亿元, 平均值为10.28 亿元, 研究区上游林地面积共373780 hm-2, 折算后的机会成本补偿标准为2750.28 元·hm-2。
2.3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核算
由表5可得, 研究区森林年度涵养水源总价值为443.95 百万元, 赤水河流经贵州省境内的上游林地总面积为373780 hm-2, 折算后的以赤水河流域森林涵养水源价值为依据计算的补偿标准为11877.31 元·hm-2。
表5 研究区森林涵养水源价值 (百万)
注: 森林资源数据来自贵州省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所得水库单位库容造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统计所得7.01 元·t-1, 水的净化费用采用2016年贵州省居民用自来水水价3.05 元·t-1。表中斜线表示无相关数据。
2.4 意愿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85.98%的上游受访者有受偿意愿, 67.10%的下游居民有支付意愿。由图1、图2可看出, 多数上游受访者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补偿金, 下游受访者的支付意愿随着金额的增加总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此结果与多数人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根据意愿测算公式(3)可计算出受访者的最低受偿意愿和最大支付意愿分别为410.25 元·hm-2、475.35 元·hm-2, 上下游受访者的平均意愿为442.80 元·hm-2。
图1 受访者受偿意愿值分布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respondents' willingness to accept
图2 受访者支付意愿值分布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respon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3 讨论
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探索生态补偿机制, 但至今国内外对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仍有争议。文中以直接投入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核算各时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 并以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值为参考标准。与周春芳等[19]基于机会成本法核算赤水河上游从理论上应得的生态补偿量不同。文中以多种方法为基础的补偿标准核算框架更全面, 尽可能综合各种方法的优缺以增强补偿标准核算的合理性, 如相比周春芳等[19]研究而言, 该核算框架肯定了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流域生态环境与森林生态保护密切相关。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较高, 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不容忽视。
文章提出分三个时期对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探讨, 即: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分时期补偿思想的提出是因为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各种物品价格逐渐上升, 意味着环境建设投入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经济水平提升后,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 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更需要得到精神文化层面的满足, 自身认知和社会现状使人们有更强意愿, 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生态效益付费。以往学者对补偿标准的核算未纳入社会发展因素, 如赵佳奇[20]、田义超[8]等的研究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核算补偿标准, 未考虑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否适用。相对而言, 分时期补偿思想能打破静态化的生态补偿标准, 增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动态性,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补偿标准动态化有利于加快生态补偿发展进程。
补偿标准测算是否合理与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均密切相关: 当补偿标准在受偿者心理预期值内或补偿额度足以弥补环境保护者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和损失时, 受偿者参与生态补偿活动的意愿更强; 对补偿主体而言, 当参与到补偿活动中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在补偿活动中的支出, 或支付的补偿额度在其最大承受范围内时, 补偿主体同样有较强意愿参与补偿活动。在调查赤水河流域居民意愿时, 与袁瑞娟等[21]只调查东苕溪流域居民支付意愿不同, 文中选择从上游居民的受偿意愿和下游居民的支付意愿两方面来调查, 原因是笔者认为在构建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时, 流域上游居民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水质时做出了贡献, 应该考虑其受偿意愿, 综合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意愿能更合理衡量补偿标准。
赵佳奇等[20]基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补偿标准时, 计算了涵养水源、净化环境、提供产品、保育土壤等9方面的森林服务价值, 而文中以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为代表核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连接流域上下游主要因素是水, 下游产业以酿造业和旅游业为主, 水质优劣对下游生产有较大影响, 上游森林的调节水量和净化水质功能与下游环境和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这也是文中核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相对其他研究核算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较低的原因。
核算结果表明, 现阶段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范围可在442.80 元·hm-2—639.95 元·hm-2, 高于贵州省现行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现行的补偿标准是按林地的权属划定不同的等级, 属于静态补偿, 这种补偿模式有节约成本、方便操作等优点, 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缺乏公平。文中的核算框架发挥了各种方法的优势, 计算方法简单, 同时分时期补偿思想弥补了生态补偿标准静态化等缺点, 为其他领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提供了参考。核算结果也能更好的适应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
4 结论
本文以贵州省境内赤水河流域为例, 构建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的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框架,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段分别以直接投入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功能三项指标为依据, 再调查居民意愿为各阶段补偿标准参考值以核算补偿标准, 测算结果得到, 现阶段补偿标准合理范围可在442.80元·hm-2—639.95元·hm-2。
[1] PATTANYAK S K, WUNDER S, FERRRARO P J. Show me the money: do payments supply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2010, 4(2): 254–274.
[2] PAGIOLA S, ARCENAS A, PLATAIS G. Ca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help reduce poverty? An exploration of the issues and the evidence to date from Latin America[J]. World Development, 2005, 33(2): 237–253.
[3] 任世丹, 杜群.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J]. 环境经济, 2009, (11): 34–39.
[4] 顾家俊. 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赣州: 江西理工大学, 2017.
[5] 靳乐山, 吴乐. 我国生态补偿的成就、挑战与转型[J]. 环境保护, 2018, 46(24): 7–13.
[6] 余渊, 姚建, 昝晓辉. 基于成本核算方法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7, 39(5): 559–562.
[7] 段靖, 严岩, 王丹寅, 等.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中成本核算的原理分析与方法改进[J]. 生态学报, 2010, 30(1): 221– 227.
[8] 田义超, 白晓永, 黄远林,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11): 312–322.
[9] 王奕淇, 李国平. 流域生态服务价值供给的补偿标准评估——以渭河流域上游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39(1): 108–116.
[10] 柳荻, 胡振通, 靳乐山.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地下水超采区休耕补偿标准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8): 130–139.
[11] BHANDARI P, MOHAN K C, SHRESTHA S, et. al. Assessments of ecosystem service indicators and stakehold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elected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Chure region of Nepal[J]. Applied Geography, 2016, 69(69): 25–34.
[12] 段铸, 程颖慧.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6, 35(5): 112–118.
[13] 闫丰, 王洋, 杜哲, 等. 基于IPCC排放因子法估算碳足迹的京津冀生态补偿量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4): 15–20.
[14] 海乐, 危起伟, 陈家宽. 基于选择容量价值的生态补偿标准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以珠江水资源供应为例[J]. 生态学报, 2020, 40(10): 3218–3228.
[15] DENG Hongbing, ZHENG Peng, LIU Tianxing, et al.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s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48(6): 1079–1085.
[16] 孙光, 罗遵兰, 李果, 等.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J]. 水生态学杂志, 2019, 40(4): 8–13.
[17] 马宏薇, 吴相利. 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伊春市为例[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4, 30(5): 110–113.
[18] 张志旭. 河北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19] 周春芳, 张新, 史文涛. 贵州赤水河流域上游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 21(3): 69–72.
[20] 赵佳奇, 卯昌书, 张剑, 等. 基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7, (6): 105–110.
[21] 袁瑞娟, 李凯琳. 基于意愿调查评估法的东苕溪水质改善的社会效益评估[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183–1188.
Measure of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Chishui River Basin
WANG Yuanxiu1, LI Dengchuan1,2, DING Guijie1,*
1. Institute for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Guizhou/College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cultivation in plateau mountain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2.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hinese Democratic League, Guiyang, Guizhou 550001, China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ccounting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the river basin in each stage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as measured based on the cost input method, opportunity cost method, and ecological benefit method with the Chishui River Basin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the willingness survey method as the reference val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otas for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shui River Basin at the first stage was 639.95 Yuan·hm-2based on the direct input cost. The quotas for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t the second stage was 2750.28 Yuan·hm-2based on the los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cost. The quotas for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t the third stage was 11877.31 Yuan·hm-2based on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average willingness quotas of the respondent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basin were 442.80 Yuan·hm-2, so the reasonable range of the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Chishui River Basin could be from 442.80 to 639.95 Yuan·hm-2at this stage.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compensation by period; Chishui River Basin
汪远秀, 黎德川, 丁贵杰. 赤水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核算[J]. 生态科学, 2022, 41(5): 163–168.
WANG Yuanxiu, LI Dengchuan, DING Guijie, et al. Measure of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Chishui River Basin[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5): 163–168.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5.020
X321
A
1008-8873(2022)05-163-06
2020-08-31;
2020-12-22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2017YFD06003002);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261)
汪远秀(1994—), 女, 重庆市开州,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研究, E-mail: 1769704145@qq.com
丁贵杰(1960—),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及人工林稳定性等研究, E-mail: gjdinggz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