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模式与优化路径
——以太仓市为例

2022-08-04◎冉芳,周莹,沈

职教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太仓双元制本土化

◎冉 云 芳,周 芷 莹,沈 文

一、研究背景

“双元制”是德国代表性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1985 年,国家教委以德国援助的35 个项目为基础,在苏州、无锡、沈阳等6 个城市开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试点[1],开始了我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其育人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被中国职教界所认可。2014 年5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现代学徒制,要求发挥企业办学主体地位,校企联合招生,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校企一体化育人。“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被纳入现代学徒制,成为其一种具体形式。2014 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范围和规模。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我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要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2021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太仓市作为全国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第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素有“中国德企之乡”的称号。2001 年,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与克恩-里伯斯等德资企业合作,在模具制造专业开始了“双元制”本土化实践,逐步形成了太仓“双元制”的独特模式,是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成功典范。本研究从太仓“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多元主体互动出发,通过实地考察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欧拓凯勃汽车线束(太仓)有限公司、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等当地参与“双元”育人的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深度挖掘太仓“双元制”本土化的发展现状、现存挑战和优化路径,为我国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明确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取样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课题组在太仓市范围内选择了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2 位校领导、7 位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和21 位“双元制”项目的学生,以及10 位参与“双元制”合作的企业培训中心负责人和15 位带徒师傅等共55 位访谈对象。

(二)访谈程序及内容

首先,根据研究问题和思路,课题组针对企业师傅、企业培训中心负责人及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设计了访谈提纲。提纲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受访者参与“双元制”项目的行为;受访者参与“双元制”项目遇到的问题。其次,课题组联系太仓2 所职业院校领导或教师,简单说明访谈目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发送访谈提纲,并请其推荐合作企业的培训中心负责人或带徒师傅,以及“双元制”项目学生进行访谈。第三,课题组成员进入职业院校和“双元制”合作企业,与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或团体焦点访谈。

(三)访谈结果及处理

本次访谈时间段为2020 年11 月—2021 年7月。课题组在征求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进行录音,预计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为45 分钟,实际最短20 分钟,最长80 分钟,平均约47 分钟,转录录音资料共获得总字数8 万余字的访谈文本。课题组将所有文本导入Maxqda 2020 中,对每个访谈样本进行分析和编码,并针对访谈内容提炼出“双元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三、太仓“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编码策略

1.开放性编码。课题组对原始材料进行逐字逐句贴标签,共归纳出636 个参考点,凝练为59 个概念标签。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所得概念进行反复比较、总结,进一步抽象得到16 个初始范畴。开放性编码分析举例如表1 所示。

表1 开放性编码分析举例

续表

2.主轴性编码。课题组按照影响主体、从属关系等逻辑得到4 个主范畴,即多元主体融合、培养过程规范、保障机制完善、培养效益显著。多元主体融合包括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指导、学生主体、企业主体4 个初始范畴;培养过程规范包括创新学徒培养模式、学徒管理制度化、师傅主导实习实训、师徒关系融洽4 个初始范畴;保障机制完善包括学徒留任机制、建立地方标准、师傅队伍质量保障、多方协议、资源与环境优势5 个初始范畴;培养效益显著包括学徒培养质量提升、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和模式辐射全国3 个初始范畴。

3.选择性编码。通过对4 个主范畴关系的反复观察和考量,课题组将核心范畴定为太仓“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模式(以下简称“太仓‘双元制’模式”)。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如表2 所示。基于上述关系结构,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课题组构建和发展了太仓“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模型,如图1所示。

表2 主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1 太仓“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模型

4.理论饱和度检验。理论饱和是指分析到某个时刻,新增的样本未能再发现与此前文本数据当中不同的概念表达,即不再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也不能产生新的理论。2021 年12 月,课题组与太仓市政府工作人员、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和太仓市德资企业培训中心负责人(共3人)进行座谈,形成座谈资料2 000 余字,用以检验理论饱和度。课题组分析、归纳座谈资料后发现,此次编码所得概念和范畴均包含在之前的编码中,没有提取出新的概念和范畴,由此判断本研究有较高的理论饱和度。

(二)模型阐释

太仓“双元制”模式包括4 个要素,分别是多元主体融合、培养过程规范、保障机制完善和培养效益显著。其中,以企业师傅为主导,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具有系统、规范培养流程,孕育现代师徒关系的创新学徒培养过程是太仓“双元制”模式的核心;政行校企主体融合是太仓“双元制”模式利益相关者的表现,四者共同推进太仓“双元制”模式发展;高质量的师傅队伍、完善的留任机制、建立地方标准、多方协议以及本土性、传承性、聚集性的本土环境是太仓“双元制”模式的重要外部条件,是模式形成的潜在保障;人才辈出、模式推广、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等显著成果作为太仓“双元制”模式的结果反作用于模式的主体行为和核心人才培养过程。

1.政行校企作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太仓“双元制”模式发展。首先,太仓市政府主导“双元制”合作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一是政府为校企双方的交流搭建平台,在对德招商引资的同时向德企问询“双元”育人的合作意向,积极组织校企互访,承担“双元制”项目的协调工作。二是太仓市政府通过颁布校企合作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和荣誉激励政策来激发学校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如制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双元制”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 年)、《太仓市对德合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0 年)等文件,设立“双元制”人才培养专项扶持资金,鼓励校企联合建设“双元制”平台、学生以“双元制”学徒身份就业等。其次,校企“双元”是支撑太仓“双元制”模式的“双柱”,两者深度融合,是育人的主要执行者。与学校占主导的一般校企合作模式不同,太仓“双元制”企业在招生中有较大的话语权,参与开发的课程占总课程的60%以上,累计开发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百余册,建立企业内专业培训中心或学习岛、跨专业培训中心数十个,学生在企业学习占总学时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育人主体之一[2]。最后,行业协会作为董事会一员指导太仓“双元制”模式运行,提供标准与认证。太仓在“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中建立了“一董三委”的管理架构,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AHK)作为董事会一员,决定太仓“双元制”的办学方向,指导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运行以及质量评价[3]。此外,行会在“双元制”学徒学习评价中引入AHK 职业资格证书[4],该考试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真实工作订单来重点考查学生的相关行动能力和知识体系。

2.太仓“双元制”模式围绕工学交替、创新而系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展开。首先,以月和周为单位的工学交替培养过程是太仓“双元制”模式的核心。太仓“双元制”模式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时间4:6,甚至3:7 的工学比例,真实的岗位体验与学习让学生毕业即可胜任岗位工作。同时,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专业知识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案例中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投入实践。其次,制度化的学徒管理是太仓“双元制”模式高质量发展的秘诀。面对困扰很多企业的学生管理问题,太仓“双元制”企业赋予学生以“正式员工”的身份。一是“立规矩”,企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进行严格规范,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二是在管理中融入尊重和认同。太仓“双元制”企业认为,“规则和管理方法也要让学生认同,学生不愿意做肯定是有原因的”。此外,校企双方悉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分工把握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情况和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并进行阶段性测验[5]。最后,新型的现代师徒关系是太仓“双元制”模式的纽带。企业师傅(包括培训师和岗位师傅)是实习实训的主导,他们都是严格选拔出来的,在“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技术传授之余,也广泛参与“双元制”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制。“双元制”企业师傅的带徒意愿都十分强烈。多位受访师傅表示,带徒弟使他们心态年轻,激发了他们的价值感、荣誉感,甚至创造力。学习之余,他们也给予学生生活、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全方位的关心与指导,“把学生当作孩子看待”,形成了教学相长的现代师徒关系。

3.多方位保障机制给予太仓“双元制”模式外部支持。首先,协议合同保障多方利益。一是校企签署合作办学合同,约定双方的职责和权益[6];二是学生与企业在培养前签订培养协议,约定培养过程中的责、权、利,并通过引入家长担保制和司法公证制提升协议的有效性[7];三是企业之间签订“君子协议”,避免“挖人”带来的成本内耗和劳动技能流失。其次,建立地方标准,为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在多年深耕“双元制”实践的基础上,太仓率先将“标准化”引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标准化探索,为太仓“双元制”模式的长效运行提供科学管理的工具。再次,聚集环境资源,促进技能传承。太仓“双元制”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本土环境的支持。太仓作为“中国的德企之乡”,现集聚德企413家,包括50 家“隐形冠军”企业。德企参与“双元”育人的责任感强、经验足,为太仓推行“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提供了较大便利。此外,太仓拥有良好的生活居住条件,本地城镇化程度高,人口流出率小,提升了当地企业用人的稳定性,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传帮带提供了可能。最后,打造高质量的带徒师傅(培训师)队伍,确立独特优势。一是企业内部成立校企合作部门,派专人负责与学校接洽、管理学生、制定培养计划等,专职培训师队伍正在逐步扩大;二是出台严格的带徒师傅(培训师)考核和激励制度,如欧托凯勃汽车线束(太仓)有限公司培训中心采用培训师星级考核制度,只有生产部门技能操作等级达到三星级的师傅才能参与学徒培养。

4.模式成果反作用于太仓“双元制”模式的主体行为和人才培养过程。首先,太仓“双元制”模式已成功培养了一批符合企业职业标准的人才,形成了传帮带效应。目前太仓职业院校“双元制”专业已扩大至32 个,2021 年共招收学徒工1 412 人。往届学徒大多已投入到太仓企业的一线岗位,成为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甚至生产经理[8],助力太仓各行业、企业一轮又一轮的传帮带。其次,太仓“双元制”模式助推当地的经济发展,拓展了校企合作宽度。“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成功案例为太仓吸引了更多外资(德资)企业落户,并带动当地部分民营企业也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9]。通过校企“双元”培养,学生业精、技强、素质好,很多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定”。高质量就业降低了当地学生及家长对职业院校的排斥,地方教育满意度不断提高,太仓“双元制”模式逐渐被更多社会群体所认可。最后,多地推广太仓“双元制”模式,丰富了“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发展方向。太仓“双元制”模式已被广东、广西、湖南、宁夏、天津等全国16 个省市学习,实现跨省开花。例如,太仓中专携手海瑞恩,与广西容县中等专业学校开展“海瑞恩-容县中专-太仓中专‘双元制’项目”,实施人才联合培养。

四、太仓“双元制”模式面临的新挑战和优化路径

经过21 年的发展,太仓“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培养体系,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当前,新一轮现代学徒制试点正在展开,这对太仓“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既是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重大挑战。

(一)太仓“双元制”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1.“双元制”项目生源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升学意愿强烈。招生即招工是“双元制”的重要特征,但学生及家长的升学期望值高,更愿意选择3+3 中高职衔接、3+2 专本衔接、注册入学等升学项目,不愿意填报“双元制”专业,导致该项目原始生源减少。二是新兴产业的诱惑让部分学生拒绝或中途放弃“双元制”项目。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就业选择空间,面对来自第三产业的呼唤和诱惑,学生普遍将需要硬技术、花功夫的“技术岗位”排在了职业备选的末端。有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也有很多学生想做明星、做网红,大家都不想做工人”,而“双元制”合作项目大多属于“数控”“机械”等第二产业。三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学生和家长对进企业望而生畏。根据太仓市政府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21 年,太仓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6 733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 446 元[10],位列中国经济百强县前十。多家合作企业负责人表示,太仓地区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车间的艰苦环境和倒班的辛苦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落差感。

2.“双师型”教学团队素质有待提升。一是“双师型”教学团队规模有待扩大,教师的职业自主意识有待提升。目前太仓市有取得AHK/HWK 证书(德国工商会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116 人,聘任企业培训师125 人,与目前开设的32 个“双元制”专业及学生数相比,这类教师数还偏少。同时,“双元制”课程体系要求教学实施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而我国传统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型的,很多教师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此外,职业院校教师在“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改革意识不强。二是教师培训形重于实。由于多数德资企业的核心技术来自国外,教师进入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时并不能接触到核心技术研发,而普通的教学研究也不符合企业需要,故许多企业不会把来实践的教师放到核心技术岗位,教师与一线企业师傅交流经验的机会也较少。

3.小微企业合作情况有待优化。事实上,太仓当地仅有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一家大型企业,其余均为中小微型企业。在“双元制”环境熏陶和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许多小微德资企业和民办企业都对参与“双元制”项目有强烈的意愿,但实际开展效果欠佳。一是小微企业缺乏合作经验,在寻求职业院校合作的过程中浪费了许多人力、财力,且在合作展开后,面临找不到合作点、合作停留在表面等问题,无法实现共赢。二是“双元制”培养成本较高,一名学生的培养费用需8—10 万元,小微企业难以负担规模较大的人才培养。有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AHK 证书的考核要20 多万一场,但我们企业一年只培训4 人,要为这4 个人单独开一场考试,我们负担不起”。三是合作收益较低,留任学生少。企业培养学徒一直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小微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企业文化感染力较弱,学生总体留任率较低。“我们一直在做亏本生意,很难坚持下去”,一位医疗器材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二)太仓“双元制”模式的优化路径

1.提供学历提升渠道,增强“双元制”项目吸引力。为了增强“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吸引力,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德国在许多州开展了“双元制”职业培训和专科大学入学资格一体化的模式试验[11]。借鉴德国经验,太仓“双元制”模式一是可以开设特色自考项目,即学生在中职或五年制高职学习期间,可以套读自考专科或本科课程,通过后可取得大专或本科自考学历;二是可以与职业本科学校开展合作项目,允许学徒制学生在职提升学历,如部分企业与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开展了2+2 专接本项目,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在本科院校进修,企业给予学生每年1 万元的补贴,学生可以兼顾工作和升学;三是可以与德国友好学校合作“双元制”本科项目,给予优秀的学徒制学生去德国应用型本科学校继续深造的机会。

2.校企协同,加强“双师型”团队建设。一要增强学校教师招聘自主权,打通企业大师等人才进入学校编制的通道。企业应联合学校严格执行企业师傅选聘制度和企业兼职导师遴选标准,选聘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兼备的专、兼职教师和岗位师傅。二要利用太仓校企合办的培训基地,完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中心建设,按专业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培训计划,形成“双师型”教师发展共同体[12];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搭建交流互动平台,让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定期开展教学讨论和经验交流。三要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激励。职业院校应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统一,如按一定标准认定教师服务企业的横向项目为纵向课题、补贴教师下企业的交通费等,同时给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发放证书、评选其为校企合作先进个人等。对于指导学生实践和来校授课的企业师傅,学校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津贴,授予教学成果突出的师傅“产业教授”“优秀兼职教师”等荣誉,增强师傅的身份认同感。此外,校企还应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统一,抓紧推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员能力评价规范》项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评方案,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不达标者予以解聘,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3.突破陈规,加强企业合作。德资企业聚集是太仓开展“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天然优势,但德企的管理模式以及中小型企业居多,也给校企深度合作造成了困扰。德资企业需要打破在母国形成的严格、机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在既定的“规则”和“标准”中寻找中国化创新策略,加强与太仓政府、职业院校和民众的沟通,了解当地需求,融入当地文化,用“活”管理机制,为教师企业实践、学生企业实习、校企联合技术创新等提供便利。而面对中小型企业对“双元制”学徒“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太仓市政府应充分利用搭建的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开展企业间的合作培养。作为第三方人才培养公共平台,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应该给没有资金、能力单独成立培训中心(培训部门)的企业提供优质的职业培训,进而实行跨企业拼单式人才培养,即学校根据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订单进行分类汇总,跨企业拼单组班,由学校负责综合素养培养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培训中心负责通用的软性技能、核心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

猜你喜欢

太仓双元制本土化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