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炼化一体化聚集效应愈发显现
2022-08-04李月清
全球炼化行业已形成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日本东京湾、新加坡裕廊岛、沙特朱拜勒和延布石化工业园等一批世界级炼化基地。其中,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是世界上最大的炼化工业基地,炼油能力4.6亿吨/年,占美国炼油总能力的52%,其国内95%的乙烯也产于此地,乙烯总产能达到2700万吨/年。与世界级炼化基地相比,非洲、俄罗斯、中南美洲主要炼化装置竞争力较弱,欧洲虽然炼油产能规模较小,但是石化下游精细化工水平遥遥领先。
2021年,世界炼厂原油加工量7730万桶/日,较上年增长4.2%,但总体仍低于2019年8160万桶/日的水平。主要炼油地区加工量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北美、中东地区增长较快,加工量分别增长7.3%和7.4%,欧洲增幅仅为1.9%。而非洲地区加工量仍低于2020年水平,同比下降5.3%,也是世界唯一加工量减少地区。除了我国炼厂加工量超过疫情前水平,美国、欧洲,以及中东主要炼油地区加工量均低于疫情前水平。从产能利用率方面看,2021年,主要炼油地区产能平均利用率走出低谷,从2020年的72%回升至77%,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其中,经合组织美洲国家利用率由上年的71%升至79.6%,经合组织欧洲国家从72.5%升至78.3%,经合组织亚太国家维持75.1%水平。受到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影响,欧洲、亚洲炼厂开工率回升幅度有限,中东地区从67%回升至73%。从油品与原油价差变化情况看,2021年,世界各地炼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各油品结构,汽油和柴油收率分别从2020年的30.6%和35.8%提至31%和36.4%,受航空业需求持续低迷影响,虽然产量较低谷时期明显增加,但炼厂控制航煤产量,航煤总体收率仍明显下降,从2020年的9.4%降至7.7%,燃料油收率从8%大幅降至6.4%。从炼油毛利表现来看,美国炼油毛利表现最为抢眼,阿格斯含硫原油(ASCI)焦化毛利从2020年的3.7美元/桶大幅增至10.79美元/桶。尽管航空燃油需求恢复继续滞后,但美国汽油和馏分油消费量已反弹至5年来平均水平,并高于2019年水平。西北欧布伦特原油裂化毛利从1.44美元/桶升至2.83美元/桶,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新加坡迪拜原油裂化毛利从1.5美元/桶升至3.53美元/桶,回升至疫情前水平。
近年来,我国炼油化工产业朝着炼化一体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推进。环渤海地区、杭州湾地区、惠州大亚湾集中了国内一批较大规模的炼化企业。其中,杭州湾石化聚集区集中了国内多家大型炼油和石化企业,炼油能力达到8100万吨/年,乙烯产能395.5万吨/年,分别占国内炼油和乙烯总产能的10.8%和19.1%。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更是落户了多家国内外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已形成以中国海油2200万吨/年炼油和中海壳牌220万吨/年乙烯为龙头,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端石化产品为主线,重点发展芳烃下游系列产品、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精细化学品的上中下游全面发展的石化产业格局,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因此,大亚湾石化区选择对标新加坡裕廊、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世界一流石化区,为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找寻路径。聚集行业巨头是世界级石化园区得以发展壮大的普遍规律,这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投资,还能借助其“虹吸效应”,吸引更多中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炼油行业是典型的“装置工业”,投资中关键设备比重大,单位投资与成本随装置大型化程度(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的趋势明显,而工程上常用的规模指数就是这种趋势的定量反映。可以说,炼油厂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固定费用(设备厂房支出、管理成本、研发成本、交易费用等)分摊基数太小,单位原油固定费用会大大增加;如果建设规模太大,设计和机械制造及施工的难度和费用会大大增加,工程建设的风险增加,单位原油管理费用及产品运输成本将大大增加,这些都将是不经济的。因此,炼油厂生产规模存在一个经济合理的区间。
21世纪初以来,我国炼油厂聚集步伐明显加快,类型也在增加。未来在炼油厂生产布局上,再也不能搞单打独斗,以及大而全、小而全了,要充分依托已具备良好基础条件的石化基地/工业园区,根据现实条件,或是实现炼油厂与化工厂以及炼油厂之间同类聚集,或是实现炼油厂与其他相关企业的非同类聚集,从而实现聚集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