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实证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2022-08-04高爱霞满广富高春霞姚兴华

关键词:耦合度生态旅游耦合

□高爱霞 满广富 高春霞 姚兴华

[内容提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耦合发展为山东省旅游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基于PSR模型构建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两个系统的68项指标,建立耦合发展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已由严重失调状态进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的阻力表现为早期生态旅游滞后—传统文化滞后—生态旅游滞后,目前生态旅游产业相对传统文化发展缓慢,跟不上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游旅耦合度表明二者耦合发展仍处于磨合阶段。最后,从政府和生态旅游企业两个方面,对进一步促进山东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提出建议。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全新理念。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指出生态旅游是兼具环保和维护民众生活责任的旅游活动。自此,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理念和行为模式被世人所关注。山东省生态旅游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二者的耦合以传统文化促进生态旅游文明,用传统文化塑造生态旅游精品,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山东省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和山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把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作为定位,并把绿色发展作为五项原则之一,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山东,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有机统一。绿色发展理念下,齐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融为一体,和谐共存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实现区域生态旅游的高品位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生态旅游在发达国家研究较早,20世纪60年代,海兹尔(Heidr)提出“生态性旅游”( Ecological tourism );1983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首次把生态旅游(Eco-travel)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提出[1]。此后,生态旅游的研究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上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自此生态旅游在我国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生态旅游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生态旅游内涵、特征、标准等的基础性研究,代表性研究如吴楚材[2]、杨开忠等[3];(2)对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代表性研究如刘静艳[4]、张建萍等[5];(3)对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对策分析、经营管理、开发规划、发展模式、景区环境、生态承载力等方面研究,这类研究很多。随着政府部门文旅融合政策的引导,对于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重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亲亲仁民爱物”“取之有度,用之以时”“以时禁发,王者之制”等生态旅游意识是现代生态旅游理论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有效耦合发展是我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的有效路径。总体上看,耦合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研究也为数不多,且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比较少。为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的耦合效应,本研究基于绿色发展视域,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为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有效耦合、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基于PSR模型构建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PSR(Pressure-State-Response),即压力—状态—响应,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6]。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基于PRS模型,根据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构建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耦合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体系分类繁多,涉及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所以反映两者的指标因素也非常多,本文在选择指标体系时借鉴国内文献和专家咨询调研,来自参考文献的指标来源用文献作者姓名标注,来自专家调研指标用Q标注。考虑数据搜集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数据选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2020年)、《山东省统计公报》(2009-2019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0-2020年)、《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2009-2019年)等,数据来源详实、可靠。按照指标在传统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中出现的频率、对该产业的衡量度和覆盖面,以及指标的可得性与历史延续性,构建传统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一)数据标准化

文献中对于文化和旅游两产业耦合协调实证研究方法颇多,包括投入产出法、熵权法、灰色关联系数法、专利系数法、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15]。本研究采用CRITIC法计算权重,相比熵权法和标准离差法,CRITIC法考虑指标变异性大小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它完全利用数据自身的客观属性进行科学评价,是一种更好的客观赋权法[16]。采用CRITIC法计算权重,一般使用正向化或逆向化处理,为消除指标数据间的量纲关系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①式和②式中,xij表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值,max(xij)、min(xij)分别表示2009-2019年间第i年第j项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yij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新数据,为避免出现数值为0,导致后面计算过程中出现无意义情况,将标准化数据统一加上0.01。

表1 基于PSR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二)CRITIC法确定权重

对比强度和指标间的冲突性是CRITIC法的主要指标,二者相乘,并且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最终的权重。设各指标的信息量为Cj,则:

③式中,ej是标准化处理后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差,rjt是标准化处理后各指标数据的相关系数,Cj为各指标的信息量,信息量包含越多,指标权重越大,所以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耦合协调度模型共涉及三个指标值的计算,分别是耦合度C值,协调指数T值,耦合协调度D值。结合耦合协调度D值和协调等级划分标准,最终得出各项的耦合协调程度。

综合效益评价指数:

生态旅游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两系统间耦合度为:

⑥式中,耦合度C描述的是生态旅游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两系统间耦合度,描述的是系统间互相影响的强弱,C的取值范围为(0,1),C值越大,表示各系统间的耦合度越大,反之则说明系统间耦合度小。

⑦式中,T为两产业耦合协调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T=αf(x)+βg(y),描述的是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两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贡献,其中两个待定参数α+β=1,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同等重要,所以设定α=β=0.5。D表示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两产业耦合协调度,该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两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D的取值为(0,1),D值越接近1,表示两产业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差,将两产业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三、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耦合发展实证分析

首先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然后确定指标权重,对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耦合协调状态进行定量测度,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的耦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一)山东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根据①-④式,辅助SPSS软件,对2009-2019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产业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测算,得出权重值见表3所示。

表3 2009-2019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产业系统相关指标权重

表4 2009-2019年山东省生态旅游产业系统相关指标权重

(二)山东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根据①-④式,辅助SPSS软件,对2009-2019年山东省生态旅游产业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测算,得出权重值见表4所示。

(三)山东省传统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耦合分析

依据山东省2009-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有关指标数据,根据⑥式和⑦式,可计算山东省传统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情况,实证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2009-2011年,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相比,属于生态旅游滞后型和传统文化滞后交替出现。2012年后,山东省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生态旅游发展快速,2012-2016年,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相比,属于传统文化滞后型。2017-2019年,山东省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快速,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相比,属于生态旅游滞后型。两产业耦合情况看,2009年两产业处于严重失调;2010年轻度失调;2011年中级协调;2012-2013年勉强协调;2014-2016年两者中级协调,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增长快速,两者协调达到8;2017年两者协调度继续上升,达到优级协调状态。2018-2019年,两者协调度达到9,整体上看,2009-2019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表明近年来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状况不断优化。

表5 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传统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

1.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由严重失调状态已进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表5实证结果表明,2009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为0.1,2010年为0.397,2011为0.764,且2009-2011年两者耦合协调度处于不断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中级协调状态;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0.54、0.583,协调等级为6,协调等级略有下降,2014-2016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759、0.717、0.798,协调等级达到8,协调成绩达中级协调。2017年达到优级协调,之后2018年和2019年略有下降,协调等级为9,达到良好协调。表明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扶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两者耦合发展,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已从联系并不紧密的萌芽发展状态,到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逐渐加强,发展到了稳定协调良好发展的阶段。

2.山东省传统文旅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的阻力表现为早期生态旅游滞后—传统文化滞后—生态旅游滞后。表5结果显示,2012—2016年,山东省处于传统文化滞后型,山东省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发掘不够,投入不足,活化利用不到位,与生态旅游耦合不够,在制约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制约了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的质效。2017年后,山东省处于生态旅游发展滞后型,生态旅游产业相对传统文化发展缓慢,跟不上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生态旅游产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到位,生态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传统文化厚度等,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也影响到传统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能力。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政策制定方面,仍需在促进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方面加大力度,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3.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游旅耦合度表明二者耦合发展仍处于磨合阶段。两者耦合度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情况。2009年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游旅耦合发展尚处于磨合阶段,2009年后,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游旅两产业耦合协调度不断加大,传统文化和生态游旅耦合度2017年最高达0.907,之后呈现相对稳定发展趋势,表明山东省传统文化和生态游旅处于不断耦合发展中,尽管传统文化和生态游旅耦合进程相对缓慢,但已经由传统文化滞后型向生态旅游滞后型转变,两者在不断向深度耦合方向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构建由政府保障和企业创新组成的耦合调控体系,不断加快两产业的深度耦合发展。耦合调控中,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遵循科学耦合协调原则,在模式和技术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二者的良性耦合协调机制,通过政府保障和企业创新,对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通过对生态旅游结构优化,传承生态文明、打造生态旅游精品。为此,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政府层面:(1)科学规划,构建良好耦合发展环境。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耦合发展需要做好整体科学规划,站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立场来分析和解决生态旅游的问题,全面促进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2)创新管理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创新生态文化旅游管理理念,在人才引进、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搭建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耦合发展的高效服务平台。(3)对传统文化改造提升,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进一步对山东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凝练和提升,铸就优秀传统文化山东品牌,与生态旅游找准耦合点,打造高质量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2.生态旅游企业层面:(1)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市场,激发传统文化新动能。生态旅游企业借助传统文化的助推功能,开发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深入耦合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文化景区,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市场,激发齐鲁传统文化对生态旅游的新动能。(2)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潜力,开发生态旅游文创产品。深入挖掘传统齐鲁文化珍贵资源,找准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耦合的契合点,将体现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实现博大的齐鲁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耦合。(3)创新生态旅游导游词,大力传承和弘扬齐鲁传统文化。以情景教育的方式将当地传统文化融入生态旅游景区导游词,提升生态旅游导游词的文化内涵,彰显和弘扬山东优秀传统文化。(4)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具有传统文化知识和生态旅游专业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在生态旅游推广中弘扬齐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播中助推生态旅游,促进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耦合。

猜你喜欢

耦合度生态旅游耦合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