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构筑特色空间环境的校园整治规划研究
——以合肥市六安路小学校园整治规划设计为例

2022-08-04翟佳伟章玲玲

安徽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绿化整治景观

翟佳伟,章玲玲

(1.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新华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安徽省建筑结构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88)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寿春路181 号及阜南路66 号。本项目方案主要对六安路小学两个校区综合楼改造及校园景观品质提升进行专项针对性设计。单体综合楼改造工程约两千平方米,主要包含艺术中心、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阅读空间、名师发展、家长学校、心理咨询等功能。校园文化景观品质提升工程改造内容主要为校园文化改造、教学楼外立面改造、加装电梯、楼道卫生间综合改造、景观小品改造等,教学楼外立面约一万平方米;楼梯、楼道、厕所等综合改造约两千平方米;校园景观绿化改造面积约一千六百平方米。

1.1 项目历史背景

项目所改造整治的校园空间是合肥市历史较为悠久、办学优秀的小学,两个相隔约一公里的校区,分别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寿春路及阜南路,是城市改造更新大环境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老城区老校园。两个校区均列入本次校园环境整治改造范围内。项目面临着原用地面积局促、校园场所空间及设施老旧、校园建筑立面老旧等问题,是非常典型和具有热度的老旧校园改造项目,同时也非常有总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六安路小学建校近半个世纪,目前学校在“融生文化”的强势引领下,正走在高位均衡、又好又快发展的小学集团化办学道路上。学校积极参加全省乃至全国集团化办学学术研讨与交流,积极学习和传播优秀办学理念,分享先进办学思路和经验,因此教育成绩突出、教学成果优异。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殊地理区位的老校园,校园空间环境的整治背负着重要的设计使命感,因此对于项目的历史及现状调研是这类设计项目的第一着手点。

1.2 校园空间现状调研

另一方面校园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升和改造,也为设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通过对校园空间的现状调研以及与该区相关政府及业主单位沟通,征求该校师生的需求建议,再基于现状的解读分析后,总结归纳出以下项目建设的核心的突出问题:

①校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可用建设用地紧张,教学用房、学生运动场地、课外活动场地严重匮乏,应确立集约高效的校园整治提升规划布局;

②学校外紧临寿春路,入口场地相对局促狭窄、通行紧张,特别是上学、放学的高峰期,家长等候区域占用人行道,需妥善处理车行与人行的出入口关系、家长接送与学生进出的交通关系;

③建筑单体公共设施陈旧,特别是门厅、楼梯、走道、厕所等公共区域;

④校园绿化率偏低,景观绿化系统空间层次相对单调,缺乏绿化空间组合和色彩搭配;

⑤校园标识和导视系统风格单一、色彩单调、材质老化,整体品质有待提升。

图1 六安路小学校园现状照片

2 项目建设目标

2.1 精神目标

项目学校以“未来人才的摇篮,优质学校的标杆”为办学发展目标,以“相融相生、明理通达”为办学要求,以增进学生的创造动力和责任感为基础,以提高修养、自豪感、陶冶情操为追求。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下,多方共同努力充分挖掘该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历史特色,从而提炼、抽象、总结归纳出相应的卡通学生形象“融融、生生”等文化艺术意向。以此为起点,进一步致力于高品质、内涵式、本真式教育发展。

2.2 缓解教学用房压力,满足均衡发展需求

该项目改造完成后将有效缓解学校教学用功能用房紧张问题、增加学位,不仅满足庐阳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求,还切实推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撑和示范作用。

2.3 提升校园文化品质,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本项目校园环境整治提升规划立足现状问题,以提高全体师生的教学学习效率和在校园生活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现状条件的利用,充分满足日常教学、沟通交流、体育活动等使用需求。通过对建筑功能的改造提升、建筑立面的整修更新、绿化景观提升以及校园文化标识标牌及导视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校园处处显现文化特色元素,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提升优化校园物质空间环境。以此打造学校对外宣传的品牌窗口,成为合肥小学教育的优质标杆示范,起到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集团其他分校的作用。

3 项目设计理念

3.1 设计突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办学特色

在本项目整治提升规划当中,基于现状条件的分析、梳理、总结,提炼出具有融生理念的“6”形象构图,以“6”的形象构图作为设计母题之一,发展、演绎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形象构图可以运用在建筑单体的立面、景观小品和校园文化标识中,寓意着学校在“融生文化”的引领下,致力于高品质内涵式、本真式发展。

图2 融生形象设计理念(作者自绘)

3.2 校景一体设计,增强师生体验性和趣味性

以师生为本,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便利性、趣味性,以及体验感、归属感。从使用人群的活动习惯进行动态分析,按照活动习惯需求进行设计处理。通过将步行流线的整理和优化,将校园各个特色景观节点和活动场地有机串联起来。动观游览、静观冥想、运动与休憩结合,打造游憩一体化的校园景观环境。

3.3 设计多彩校园,文化与绿色共生

重视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增加新的绿植元素和色彩搭配,增强绿化空间趣味性和丰富多样性,与原有绿化系统产生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同时,增加樱花、垂丝海棠、腊梅等等植物,形成季季有花、多彩生态的校园景象。结合垂直绿化,营造对环境有积极作用的公共绿色空间,提高校园品质。

4 设计内容

4.1 总体布局,自由开放集约高效

寿春路校区北临寿春路,校区以北面的主入口为校园空间与城市街道空间的连接起点,向南延续到教学楼、综合楼形成的主要景观视廊,形成贯穿校园南北的景观主轴。校园的次要景观节点,是各个单体建筑周边绿化相互连接并与交通通道衔接起来的。使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后勤生活区等功能区相互独立,功能互不干扰而又联系紧密。

4.2 交通流线,组织清晰、安全便捷

寿春路校区主要出入口正对校园小广场,为学生主要出入口,在入口通道处设置缓冲区,作为校园的前置空间和留校学生的等候空间、小学家长接送区,避免造成交通的堵塞。结合学校南侧入口设置教职工入口,南入口处西侧设置非机动车棚,南侧入口兼作后勤货物出入口。消防车可南北两侧进入,保证能到达每一栋建筑,保证整个校园的建筑消防安全。

4.3 建筑单体改造提升

师生每天在校园里度过很长的时间,学校的教学空间受到了严格的规范制约,包括日照、通风、采光、卫生、消防等等,以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因此建筑单体改造提升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4.3.1 建筑外立面风格形象

建筑整治提升改造的设计手法摒弃华而不实的流行手法和元素,倡导理性的回归建筑和教育本真,强调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表达。突出学校校园建筑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重塑打造清新典雅的小学校园文化氛围。

建筑形体上端庄典雅,风格简约内敛,建筑细节上精细优美,建筑色彩上简洁明快,建筑内在逻辑上理性严整。通过简约的形体和细节对比,透射出博雅大气的建筑气质。建筑从立面的构图逻辑形式到建筑细节的肌理都采用相同的建筑句法语言和建筑构图母题。将学校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重构并用其对建筑形体、立面、细部进行点缀,赋予校园建筑厚重的文化意韵。

4.3.2 建筑饰面

本次改造提升的建筑饰面主要采用真石漆、石材等稳重色调建筑材料,局部点缀木色铝方通等暖色系材料。优雅的建筑细部元素处理与简洁明快的色彩对比相搭配,使建筑在具有深厚内涵和底蕴的同时,赋予开放热情的姿态,配以精致的建筑色彩和细部,使整个校园的未来极具可塑性。简洁明快的建筑基底色调,勾勒出清新淡雅的校园气息;局部点缀的暖色则渲染了清新浓郁的书香氛围。整体风格精致、典雅,实现现代和传统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结合,突出表达了校园的文化性、趣味性和时代感。

图3 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方案(作者自绘)

4.3.3 建筑内部功能空间改造提升

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努力降低能耗,提高师生在室内的舒适感和体验感。建筑内部功能空间改造提升主要包含标准教室改造提升、加装电梯、楼梯间改造、楼道连廊改造、卫生间改造提升。标准教室改造主要是增加节能护眼灯具、地面、墙面、窗帘等部位,以翻新、更换为主。加装电梯主要是南部综合楼,主要是方便高楼层师生上下,极大地提升老师效率。楼道走廊和楼梯间主要是地面、墙壁、栏杆、扶手等部位的提升改造,在安全坚固的前提下,以翻新为主。卫生间的改造提升以更换洗手池、隔板、地砖为主,主要目的是提高舒适性。最后,利用中间教学楼底层架空,将绿化、小品等景观引入建筑内,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图4 教学建筑内卫生间改造设计方案(作者自绘)

4.4 微景观绿化与标识导视系统

本项目整治提升规划设计中,利用微景观的改造和品质提升与建筑单体空间产生良性互动,形成了主要的景观视觉轴线,通过主入口小广场联系教学楼、综合楼有机组合形成的主要景观区再向南延伸到教学楼前的景观节点,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要景观轴。将原有直跑道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对跑道东侧围墙的形象进行品质提升,突出了校园主入口亲和力、趣味性和学校良好的求学氛围。校园的两个活动区,通过自然的绿化布置,丰富学校的绿化空间组合层次和搭配,创造了优美典雅、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微景观环境,同时也形成了亲近自然的微活动场所,更是师生情感交流、学习讨论的场所。

科学合理设置相关的文化景观标识和导视系统,各种历史文化艺术元素有机组合,突出视觉焦点和校园历史文化主题。与绿化景观和建筑空间相互渗透、相互丰富、相互衬托、相互组合,形成一幅优美典雅的小学校园文化绿化景观环境画卷。

5 小学校园环境整治提升设计思考

小学校园环境整治提升设计,本质上为学生、老师和访客们提供优质、舒适、具有趣味性的文化艺术空间环境。整治提升设计是一个基于现状历史文化空间环境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在共同组成小学校园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和特异性。从学校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入手,正是挖掘这一差异性和特异性的关键。正是这种有差异的要素,形成了文化艺术空间形态的差异特征,丰富和促进了小学校园环境文化内涵多样和丰富。本文基于以上讨论,为类似小学校园环境整治提升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借此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绿化整治景观
启东市南阳镇唱好专项整治“三部曲”
浅析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整治号贩子须强化医院责任
《景观平面图》
我爱绿化
小猴栽树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