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识叶恭绰的收藏

2022-08-04刘华赞

老年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交游展览会书画

□刘华赞

《韶山》魏紫熙

叶恭绰(1881—1968),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擅书画,喜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他曾花费大量财力收藏稀世珍宝,晚年专事著述。2021年11月,北京画院为纪念叶恭绰诞辰140周年举办的“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展,以书画、交游、鉴藏三项来诠释叶恭绰先生,应该说是全面而准确的。其中,交游只起到穿针引线的功用,“书画”和“鉴藏”是主要部分,其中又数“鉴藏”为重。

坊间有“盛世收藏”之说,但这仅为收藏环境的一种。实际上,在收藏史上,朝代的更迭、时局的动荡也常常会带来藏品流转的“繁盛”。晚清、民国便是突出的例子——在这个称得上乱世的时期,收藏活动却异常活跃。清宫旧藏的流出、文物市场的繁荣,促生了一大批近现代有影响力的收藏新贵。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叶恭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收藏规模和特色。在那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一方面政坛失语的前清官宦显贵——从皇家到地方古旧大家,开始成规模地散出旧藏;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民族资本得以发展,官员普遍参与各种实业和金融投资,新兴官僚资本家发迹、崛起,聚集起可观的财富。叶恭绰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个人的鉴藏活动或隐或显,有很多不便记录之处,所以即便是对藏品有过编目的藏家,也大多不会记录收藏的全貌。关于叶恭绰的收藏,我们一般可从其成书于晚年的《矩园余墨》《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等著作中窥见一斑。在这些著作中,他以书画序跋等形式对部分自藏或过眼的文物做了记录,涉及艺术见解、考证、轶闻、掌故等,较为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艺术观、文化观。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想象其全部收藏到底是何规模。据记载,仅在1943年,他就曾将所藏山水、书院、寺庙等方面图籍约447种,以及地理类图籍2245册,分两次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并曾将所藏碑刻及龙门石刻拓片2000余种寄存于苏州洞庭山包山寺。还是这一年,他因藏有宣德炉400余件而取斋名为“宣室”,并拟编《宣德鼎彝录》加以考释。

随着对叶恭绰研究的展开,我们发现,与他颇为可观的收藏相比,其所参与的文化事业之意义和价值恐怕要“重”得多。诸如:编撰《全清词钞》、刻印校对《广箧中词》、与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推动影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抢救保护海源阁藏书、编印《五代十国文》、编撰付印《清代学者像传》,等等。此外,他还参与193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点收和筹备“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等重要工作,创立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馆,发起建立旨在重振画学精神的中国文艺学院,参与赞助考古学社及《考古》社刊,发起中国考古会、中国建筑展览会、上海文献展览会,主办广东文物展览会并出版《广东文物》,负责抗战期间文献保存同志会香港联络点工作,推动西南文化研究,等等,能量之大、涉猎之广、付出心力之巨大、对待传统文化之赤诚,少有人可比肩。

20多岁的叶恭绰曾有“一岁五迁”之辉煌,不到30岁即为交通次长,继而为交通总长,掌握重要财权,尤其在经济领域有着突出才能。1928年,叶恭绰转而投身文化事业,依旧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广泛的人脉、灵活的处事方式,切实推动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说,“鉴藏”是他转向的桥梁,也是他在近代历史中安身立命的基石。更重要的是,以他曾经站在高位的眼界,他眼中的“鉴藏”并非“玩”,亦无关财富聚集,而是站在民族和国家立场上尽己所能的一份事业。所谓“古物存毁关乎国家兴亡”。以这样的认识从事文化事业,自然不会有失意之感,因为民族大于国家,文化大于一官半职。

总之,对于收藏丰富的叶恭绰,我们不可仅以藏家目之。那些钤有叶氏“印记”的藏品,因他而聚,因他而散,“呼应”着其起起落落的人生——一切皆是身外物,何况文物!但他留下的那些文化印记却无法磨灭。当然,如此文化含量的人远非一次展览能够讲述完整的,但这些留有叶恭绰痕迹的字画、题跋、信札、照片……尽管仅是吉光片羽,却依然能让我们清晰感受到文化传递出的温暖。

摘编自《美术报》

猜你喜欢

交游展览会书画
2021国际花卉展览会
2021年中国际铝工业展览会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第二届铝车轮展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小小书画廓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
顾梦游与方文交游考论
清代辽东诗人戴亨交游考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