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思想在南岳寺观园林意境中的表现
2022-08-04高建亮赵林峰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005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00
高建亮,赵林峰,方 明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005;.南华大学,湖南衡阳 400)
道家学说是我国文化意识形态的主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柱。道家美学思想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意在言外”的美学本体观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契合。园林意境是指游赏者因园林客观景物触动心中情感,情由景生,境由心生,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使园林形象有了灵魂,充满了生气。道家美学思想促进了我国园林意境的诞生和成熟。
寺观园林则善于运用自然界的一切自在之物来表现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南岳寺观园林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我国博大精深的道家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家文化为南岳留下了玄都观、黄庭观、九仙观、紫竹观、南岳庙东八观等著名道教宫观及遗址,以其精髓影响南岳寺观园林的形成和发展。
1 道家美学思想与寺观园林
鲁迅曾说“中国文化根底在道教”。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核心,认为“道”创生万物,附在万物之中,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道家美学思想,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天地间自身的美由“道”派生而来,不需要用语言亦能表现,自然界是最美的,并用清净无为辩证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朴素关系。“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也是美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大自然之所以美,在于它充分体现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顺其自然发展,不违反自然规律,不随意改造,不主动干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根本原因。我国古典园林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是一种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天地有大美“理”的探求,并不是一味机械地模仿自然本身。由此可知,应遵循自然规律,“道法自然”的思想贯穿道家思想始终,强调以“自然”“素朴”“无为”的观点对待美和艺术,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些道家美学思想表现在园林艺术创作上则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也是营造寺观园林的美学依据。大凡筑园造景,其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多见亲切雅致、诗情画意之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艺术加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因地制宜地再造地形、山水、建筑与植物,将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融揉,使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成为人们摆脱现实束缚的精神避难所,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共同体。
2 道家美学思想在南岳寺观园林中的意境表现
道家崇尚无为,认为人应率真纯洁、顺应自然,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便是对人的自由的束缚,也就破坏了审美。庄子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追求“真”与“美”的和谐统一,“真”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美”应该真实无伪,不虚假做作,美是自然与规律的统一,自然美对人的震撼,以至于人竟然“得意忘言、得意忘象”。“隐者栖岩穴,仕者居高门”,而风景名胜恰好追求自然天成及其审美观赏,因而更多地与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于寺观园林。这与《园冶》相地篇“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的论述不谋而合,且论证了统御我国寺观园林主旨的不是人为建筑物,而是自然风貌。青山绿水往往构成寺观园林的基调,山是园林的骨架,有山的地方,当然要巧于因借。山野丛林中的寺观,遵循了道家“师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原则,仿佛一方净土,宁静致远,与宗教净化意识并生,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给人身清气洁的审美感受。
自然物的美只要听任其自然的天性就够了,那么技艺和艺术的美还需“以天合天”“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以客观的存在来调动人的艺术创造,以获得自然美的艺术,这就是道家的艺术美学观。这种自然哲学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自然无为”的原则,充分反映了道家美学思想的审美意识,最终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南岳寺观在选址上恰是基于以上原则,凭藉南岳的崇山峻岭、溪涧沟谷、怪石险峰、悬崖绝壁、山花烂漫等绝色的园林构景条件,充分利用自然顺应自然,极少人为修饰,营造出超凡脱俗的逍遥缥缈之境,“祝融殿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无不如此。再如福严寺、南台寺、湘南寺、黄庭观、玄都观、祖师殿等,这些寺观或蛰居相缪山川,或隐逸幽谷溪涧,在风月无边、庭草交翠之地创造出“琼山仙阁”的境界,形成神秘、幽静的园林意境,显现天人协和的人居环境,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化境界。
庄子“道”之美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是道家的美学理论基调,所谓“朴”者,指物的原始状态,美蕴于其中,简约质朴的则为内在之美,装饰华丽的外表是虚浮之美。老子“道”之美曰“惟希言者,合乎自然耳”,即少干预万物身上的自然,应是自然天成而朴实无华的,其思想本质是顺应自然之道,其内涵是虚静,体现的是“物之初”的本真本然,是素朴的、淡泊的、淳厚的、澄明的,使人趋于恬淡、宁静、通泰,归于虚静淡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种朴素、淡然的美在南岳寺观建筑中都有体现。
南岳无峰不泉的独特地貌形成无峰不寺、无谷不观的寺观建筑景观,建筑布局多采用不完全的四合院形式,不求完整的轴线对称,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中,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寺观建筑相融洽的独特风格。《周易》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相互依存,辩证地将人与自然定位成一种积极和谐的关系,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要求人类在营建活动中不能逾越自然的限度。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的法则,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谋求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南岳寺观建筑由于地形所限,不刻意挖山筑台形成四合院式布局,但常有一条明确的主轴线,这正是布局的精髓所在。有了这条主轴线,才能体现道学的宗法伦理关系,反映社会规律。为使景物自然,宛自天开,曲线被认为是最适合于天地自然的自由秩序的符号,也最贴近自然万物的典型外观特征,这与道家追求的自然思想不谋而合。曲线元素在南岳寺观中大量应用,下凹曲线式的屋顶、形如弯月的架梁、展翅如飞的翘角、卷棚式的屋檐天花、半圆形拱式的门窗、如莲如盆的柱础等无不展现曲线的艺术魅力。
寺观建筑色彩多以道家美学中黑、灰、白为基调,余秋雨曾说,老庄在国人心里的色调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这种朴实无华的“无彩”颜色,南岳祝融殿可见一斑,祝融殿建于南岳最高峰祝融峰顶,通体灰白色石墙石柱,上盖黑铁瓦,风起云涌时,殿宇共云雾一色,给人纯洁、质朴的视觉感受。
园林空间的塑造是一种艺术。《道德经》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对空间的“有”和“无”“虚”和“实”辩证关系最精辟的阐述,也是营造园林空间的思想基础。园林空间无法用尺规来计算,难以言述,需要用心去感知,随着人的心境而改变,盖因空间具有“无”的特性。同时,道家“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思想影响着寺观园林空间的布局,南岳寺观园林由于地形逼仄,常采用借景、障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等造园手法,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布局方式,组织扩大空间,增加空间的连续性、流动性和延伸性,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形成自然活泼、生趣盎然的园林观赏空间。寓道境于景物,“景因境成,景到随机”,产生层次丰富的美感,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意境得以体现。
祝融殿高踞祝融峰顶,构筑在奇石重垒的百多平米顶隙里,花岗岩石路层层梯接到峰顶底下,石路两旁,矮松成竹,山花烂漫,颇为洁致。出祝融殿右转登上望月台,望月台比祝融殿正殿基高2~3 m,花岗岩风化而成,整块岩面约5 m,春览山花、夏看烟霞、秋观日出、冬赏冰雪。凭栏远眺,云浪雾涌,南岳七十二峰,峰峰入眼;御风而坐,心无旁骛,寺观延绵钟声,声声染耳。
隐于竹林之中的紫竹林道院,背靠芙蓉峰,遥望南天门,竹影摇曳映霞晖,给人幽静而轩敬之感,透过竹林,隐约可见玄都观琉璃瓦面耀眼金光,两座道观早晚钟磬齐鸣,在半山亭上空相互呼应,其音久久不绝,正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游人至一地,玩赏时间相对短暂。寺观园林通过对植物景观、匾额楹联文字的点醒和文物古迹的展示等产生“刹那成就永恒”的禅悟和引发岁月悠悠天地怅然的怀古幽思。
植物景观。植物景观是构成寺观园林的一个重要主体,寺观与植物的关系,既包含美学,又包含宗教。寺观中植物的基调常以白、蓝或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翠竹、松柏等常绿植物,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与道家认为的大道乃淡、以清为雅、以淡为高、贵淡不贵艳不谋而合。此外,三五株群植或丛植的树木可春观桃李、紫荆,夏赏白莲、紫薇,秋阅银杏、水杉,冬寻松柏、蜡梅,这些植物体量在寺观中虽不大,四季却均有景可赏,同时亦体现了生死轮回、枯荣有序的境界,这些看似随意的植株却是与山水、建筑等经心搭配,古朴而葱郁,蕴含“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的道家美学最高境界。
古树名木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象征,南岳寺观园林还保护了寺观内外的古树名木,南岳尚存古树名木46科83属124种,大都分布在寺观内或附近的天然林中,藏经殿189株,广济寺183株,南岳大庙149株,祝圣寺120株,福严寺82株,黄庭观58株。被我国宗教界称为“圣树”的银杏是真善美的代言,象征着阴阳、生死、对错等对立矛盾调和,福严寺内外栽有4株银杏,相传六朝陈时曾受戒于慧思祖师,该树为他出家时所栽,树下有石碑记载银杏受戒年代,迄今已逾1 400余年,从该处远眺金鸡林一带谷地,满眼松杉,绿涛无边,顿觉爽朗。南台寺四周绿荫蔽日,古木森茂,寺前有一片水杉林,树高20 余m,高耸入云,寺中灵泉,泉冽林秀,径幽溪吟,树影婆娑,体现了“日色松闻见,泉声石上闻”的意境。
匾额楹联。南岳寺观园林中的园名、匾额及楹联是诗文绘画与造园技艺结合展现园林诗情画意的重要手段,也是寺观园林艺术创造中一种独特的美,可视为人生旨趣和审美风范的载体。这些匾额楹联常取自名人诗文,多以书法镌刻等形式出现,以凝练的笔法刻画出寺观的外观特征与内在感觉。匾额楹联或描绘园林胜景,从幽静环境中引人入“道”;或借景抒情,臧否史事,褒贬人物;或寄情山水,托物言志,阐发“道”意。
匾额楹联不仅点醒园林意境产生无限遐想的“心理空间”,而且对历史故事的直接揭示产生悠远的“历史空间”。方广寺正殿上悬挂由宋徽宗御笔亲书的“天下名山”匾额,道出了南岳衡山在名山大川中的地位和方广寺莲花峰的山清水秀林深径幽,正是“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紫竹林道观山门楹联曰“紫竹林中观自在,白云深处是道乡”,即是殿前坪下大片竹林云雾飘渺,紫竹摇风的生动写照。为纪念东晋魏夫人修建的黄庭观,五代时曰魏阁,宋仁宗依照大书法家颜真卿游南岳时所书《晋紫虚元君领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仙坛碑铭》赐名“紫虚元君之阁”,又宋微宗崇尚道教,道教著名经典为《黄庭经》,故赐现名“黄庭观”,其门联为:“欲向西池谒王母;且来南岳拜夫人。”李白诗云:“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杜甫诗亦云:“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均是对南岳最著名女道观的高度颂扬。观外有一巨石,镌刻“飞仙石”三字,传为魏夫人飞升处,两侧联云:“飞过烟云疑化石,仙参星斗尚留坛。”黄庭观成为南岳道教历史上崇高之地。
文物古迹。南岳集秀幽于一体,汇古奇于一山,现存寺观约有184座,有的已上千年,寺观本身也成为一种文物古迹,既有审美价值,又是历史见证。始建于唐代的南岳大庙,是我国三山五岳中总体布局最为完整的宫殿式庙宇,清光绪年间仿照北京。故宫建筑群重建,故有“江南小故宫”之称,并与泰安岱庙、登封中岳庙著称于世。大庙由九进四重院落组成,是我国江南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包括正殿、寝宫、御书楼、盘龙亭等建筑,正殿有石柱72根,象征南岳七十二峰。大庙里佛、道、儒三教共存,中轴建筑是儒家风格,东西两侧分列有8座道观和8座佛寺,为我国乃至世界庙宇奇观。庙内碑刻数以百计,保持了唐宋以来的艺术精华,其精湛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誉为“江南三绝”。
登顶祝融峰的朝圣古道原名“北山朝圣古道”,在唐中晚期已开始使用,古道在一众山脊上蜿蜒,串连着一座又一座寺观,千百年来,古道在香客心中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朝圣天路”,晚清曾国藩兄弟出资修缮,又称“曾国藩古道”。
摩崖石刻是南岳另一盛景,掸去尘世浮华,沉淀怀古意蕴,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且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南岳是佛道圣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如东汉刘桢,西晋陆机,唐李白、杜甫、颜真卿、柳宗元、韩愈、刘禹锡,宋苏轼、黄庭坚、朱熹,明张居正、徐霞客、王船山等均在此吟诗作赋,题壁勒石,据《南岳志》记载,唐及唐以前3处,宋14处,明54处,民国31处,近现代27处,主要集中于南台寺、福严寺、祝融峰、方广寺等名胜古迹景点。崖刻中时代最早的为“南台寺”3字,款署“梁天监中(502—519),沙门海印”;字数最多的是《还丹赋》,共355字,据考为唐或唐以前勒石;字径最大的为天柱峰石壁上的“南天柱石”,每字高4.88 m,宽4.50 m,笔划宽70 cm,深20 cm,山下亦可遥见;还有宋徽宗“寿岳”石刻题跋、赵朴初“天下南岳”等,这些既是研究书法雕刻艺术的宝库,又是道家源远流长、代代相承的见证。
3 小结
总体来说,道家崇尚自然、追求审美自由境界的美学思想对于南岳寺观园林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选址和布局、建筑特色、空间和时间意境的塑造方面,相较北方寺观园林的华美和岭南寺观园林的素雅来说,兼有南北之长,于华美中见雅致。道家美学思想浸染寺观园林自然天成的布局方式,追求天人合一,以满足精神需求。南岳寺观佛道和谐共存共生,构成了我国独有的一个文化特色,每一座寺观又是一处园林,是诗亦画,于外是天地有大美,于内是无为朴素之美,都蕴含着“道法自然”的道家美学思想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