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肾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2-08-04高辰
高辰
(商丘市立医院 血液净化室,河南 商丘 476000)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阶段,使肾脏丧失基本功能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疾病往往会给患者的全身各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数据显示,其发病率为10.8%。目前肾脏移植、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均是治疗CRF的有效手段,其中肾脏移植虽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由于肾脏来源极度匮乏,配型难度大,故难以在临床应用普及。血液透析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抢救药物重度及各类毒物中毒,多见于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通过替代肾脏部分功能,起到延缓疾病发展,减轻相关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但其无法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且长期治疗可造成钙磷代谢紊乱,因此治疗效果欠佳,疾病预后较差。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灌流治的出现引出巨大突破,其治疗原理同血液透析,但在治疗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血液灌流能够弥补血液透析的不足,在清除中、大分子毒素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同时还具备相对吸附特异性、吸附速率较快、吸附性能较好、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病理性分子的优势。本文现对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CRF患者进行研究,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CRF患者为研究对象。本项研究的开展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肾脏病学》中诊断标准;(2)患者临床症状已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可居家休养;(3)配合度和依从性较高;(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5)预计患者的生存期在6个月以上;(6)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2)患有精神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3)存在严重认知障碍;(4)合并恶性肿瘤或甲亢等消耗性疾病患者;(5)中途失去联系的患者;(6)因病情加重无法继续配合研究的患者。最终将符合上述标准的76例患者按随机排列法分为透析组(N=38)和联合组(N=38)。
1.2 方法
联合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选择灌流器HA330开展治疗,吸附剂采取活性炭,开展股静脉置管之后,将肝素生理盐水共2 000 mL(500 mL生理盐水内包括20 mg肝素)对血液灌流器和管路开展冲洗,同时进行1 mg/kg的肝素首次推注,连接动脉穿刺针和动脉管道之后,将血泵打开,调节血流量到50~100 mL/min。等到静脉穿刺针无缝连接之后,调节血流量到150~200 mL/min,单次灌流时间是2 h,结束后行持续血液透析(CVVH),使用相同血管通路,设备选用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国械注进:20173456253;型号规格:4008S Version V10),复合膜面积在1.4~1.6 m,透析液选用标准的碳酸盐透析液,泵控血流量控制在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设定为500 mL/min。治疗期间经阶梯性调整透析液钠浓度促使血钠缓慢平稳下降到目标水平,即在置换液内加入适量的10%氯化钠注射液以调整钠浓度,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维持12~24 h/d。
透析组:行单纯血液透析,透析方式同联合组,抗凝剂为低分子量肝素钙,每周透析2~3次、4 h/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1)分别于治疗前和干预6个月后,在患者空腹8 h的状态下抽取其静脉血液5 mL,以3 5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测定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具体包括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同时测定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组间差异。
(2)采集患者5 mL空腹静脉血液,经离心处理后放置在低温环境中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依次测定患者肿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NF-γ)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
(3)血清学指标,分别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激素(PTH)以及钙磷代谢指标,包括血磷(P)、血钙(Ca)、钙磷乘积。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治疗前临床症状检查结果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为显效;症状部分缓解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减轻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透析组和联合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原发疾病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s )]
2.2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透析组和联合组治疗前SCr、BUN和GF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联合组SCr和BUN水平低于透析组,GFR水平高于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s )
2.3 两组炎性因子治疗前后比较
两组炎性因子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IL-10和CR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INF-γ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联合组治疗上述指标均优于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治疗前后比较(± s )
2.4 两组血清毒素前后比较
两组血清学指标治疗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联合组β2-MG及P水平明显下降,钙磷乘积明显升高,且联合组显著优于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前后C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毒素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s )
2.5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7.37%)高于透析组(8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目前CRF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据南京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约为568/100万人,好发年龄为50~60岁。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将对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积极意义,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式。
透析治疗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也是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主要分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两种,其中以血液透析使用频率较高,向来素有“人工肾替代疗法”之称。血液透析以弥散、超滤及对流原理为基础理论,替代肾脏部分功能,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小分子毒素,起到调节水电解质紊乱及纠正酸碱平衡的作用,能够改善肾脏疾病患者生存质量,帮助患者恢复部分机体功能及生活能力,延长生存期限。但血液透析在清除中、大分子毒素方面效果较差,因此易引起相关并发症,且长期治疗可造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对疾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血液灌流是一种借助体外循环系统,其通过灌流器中的吸附剂清除血液中的致病物质,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其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优势,本研究尝试将二者联合使用,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SCr和BUN水平低于透析组,GFR水平高于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由此说明联合应用血液透析及灌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究其原因主要为:血液灌流中所使用的吸附剂为高分子聚合物,可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脂溶性高或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及药物,具有良好的毒素清除效果,有效维持患者钙磷代谢稳定。近年来研究中表示,炎性因子与CRF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大部分存在以氧化反应为特征的病变,随病情进展会演变为慢性炎症状态,在体内表现为炎性因子浓度的上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均处于较高水平,符合上述言论。而通过治疗后,两组TNF-α、IL-6、IL-10和CR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INF-γ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联合组治疗上述指标均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由此可见,在血液透析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流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促进抗炎因子INF-γ的表达,这对减轻组织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比较两组毒素清除效果发现,治疗前组间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联合组β2-MG及P水平明显下降,钙磷乘积明显升高,且联合组显著优于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前后C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上述结果表明血液透析联合灌流治疗可提高毒素清除效果。血液灌流将大孔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吸附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外表包裹了火棉胶,从而可有效清除血液内毒素,同时其具备中性大孔树脂,吸附性比普通血液透析更佳,直接吸附血液内病毒物质,具有相对吸附特异性,可有效清除血液中毒素,改善毒素清除作用。同时本文还对患者钙磷代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组间钙磷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联合组优于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该结果表明血液透析联合灌流治疗效果可嘉,可稳定钙磷代谢功能。
综上所述,临床在为CRF患者提供治疗方式时,联合应用血液透析及灌流治疗相较于单独应用血液透析治疗,维持钙磷代谢稳定方面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及炎性因子,在透析治疗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亦有不尽完美之处,如研究的样本纳入较少,研究周期开展不长,可能会导致统计学结果的核算客观性欠理想,并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文结论的权威性。未来争取与多中心合作,开展大样本研究,完善上述不足,使本次研究结论更加客观、科学,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