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止血方式在剖宫产患者术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2022-08-04高秀花王莉

医药与保健 2022年8期
关键词:纱布剖宫产产后

高秀花,王莉

(1.周口市淮阳区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河南 周口 466700;2.周口市中医院 妇产科,河南 周口 466000)

产后出血是剖宫产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显示,子宫出血与凝血功能异常、胎盘前置、产道损伤、宫缩乏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且以宫缩乏力最为常见。由于子宫下段肌组织较为薄弱,分娩后收缩力下降,加之胎盘剥离等因素,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控制不佳则导致产妇子宫切除,更有甚者危及产妇生命。目前临床预防产后出血的方式较多,方式不同其效果存在差异,目前临床针对最佳止血方式的选择仍存争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周口市淮阳区妇幼保健院部分产妇,分别行阴道后穹窿纱布填塞术及子宫下段横向环形缝合术(TACS)进行对照研究,旨在从止血有效率、凝血功能、卵巢功能及并发症等方面探究两种止血方式的临床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止血方法不同将产妇分为填充组(N=49)、缝合组(N=49)。填充组年龄20~39岁,平均(29.73±4.24)岁;妊娠时间37~40周,平均(38.45±0.62)周;体重指数19~26 kg/m,平均(23.74±1.43)kg/m;孕次1~4次,平均(2.14±0.51)次。缝合组年龄21~40岁,平均(30.25±4.75)岁;妊娠时间37~41周,平均(38.64±0.71)周;体重指数20~27 kg/m,平均(24.14±1.39)kg/m;孕次1~5次,平均(2.19±0.54)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剖宫产指征;(2)产妇生命体征稳定;(3)无麻醉禁忌证;(4)缩宫素、子宫按摩止血无效孕妇;(5)单胎且胎儿无窘迫孕妇;(6)孕妇及家属知情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异常或精神系统疾病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4)阴道感染性疾病者;(5)合并严重并发症者;(6)子宫手术史。

1.3 方法

术前检测:孕妇入院后空腹1 d完成血液、心电图、胎儿三维彩超、咽拭子核酸检查等相关检测。血液检测:凝血功能、血型、血常规、肝肾功能、传染病等。胎儿三维彩超检测胎儿大小、胎盘位置、羊水深度等。

填塞组实施阴道后穹窿纱布填塞术。具体操作:胎儿分娩后,宫体注射20 U缩宫素(单位:Ferring Arzneimittel GmbH,批准文号H32024725);清理阴道,将纱布沾湿打结,填塞于阴道穹窿,常规缝合切口;将宫口推至前方,有助于积血排出;术后1 d确认宫腔无出血,注射缩宫素0.5 h后取出填塞的纱布。

缝合组采用TACS。具体操作:缩宫素用法、用量及切口缝合同填塞组;孕妇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膀胱下推,暴露子宫下段,探查膀胱底与子宫下段交界处;采用可吸收线于子宫下段切口下缘(2~3 cm)处,左侧阔韧带无血管区域进针,绕过子宫后壁于子宫右侧相对应区域出针,将缝合线拉紧后于子宫下段前打结;当切口过长,同样缝合方式多次进行缝合。

1.4 观察指标

(1)止血效果。显效:子宫回缩,阴道流血速度<30 mL/h;有效:子宫回缩,阴道流血速度30~50 mL/h;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子宫切除率。(3)术前、术后24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术前、术后24 h性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5)并发症情况:术后腹痛、产褥感染、肠粘连、肠梗阻。检测方法:采集5 mL静脉血,常温静置30 min,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采用血凝分析仪(深圳市盛信康科技有限公司,SK5004型),取血浆以免疫比浊法测定APTT、TT、PT;以生化分析仪(希森美康公司,JCA-BM6010/C型),取血清以化学发光法测定E、LH、FSH水平。均由本院检验科同等高年资检验师按照仪器操作步骤完成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止血有效率比较

缝合组止血有效率100%(49/49)与填充组95.92%(47/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0.510,=0.475)。

2.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缝合组手术时间短于填充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低于填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s ,n(%)]

2.3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PT、TT、APT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24 h PT、TT、APTT较术前缩短,且缝合组短于填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 单位:s

2.4 两组雌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24 h FSH、LH、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雌激素水平比较(± s )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缝合组并发症发生率4.08%(2/49)低于填充组18.38%(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3.1 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提高,剖宫产术应用率呈上升趋势,但术中、术后较高的并发症风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剖宫产后子宫收缩力不足,血窦闭合难度大,易引起术后出血,危及产妇生命。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瘢痕子宫、试产失败、前置胎盘、伴发疾病等。瘢痕子宫:子宫创伤愈合后子宫组织弹性降低,子宫收缩力不足引起出血;试产失败:组织水肿能导致肌纤维韧性降低、脆性变大,易造成组织撕裂,导致子宫无法收缩引起出血;前置胎盘:胎盘多依附于子宫血液丰富区域,剥离后可损伤子宫下段,子宫缺乏有效收缩,进而造成大出血现象;此外,妊娠期伴发疾病也是造成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常见因素。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及时进行止血,对改善产妇的妊娠结局至关重要。

3.2 止血治疗研究进展

剖宫产术后预防出血的方式较多,如宫腔填塞、子宫按摩、动脉栓塞、促宫缩药物、子宫压缩缝合等,早期多以促宫缩药物、子宫按摩等方式为主,而止血效果不佳产妇则转为手术止血。宫腔纱布填塞术是临床常用的止血手段,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性高等特点,其通过纱布刺激子宫收缩,对出血点进行压迫,从而获得止血效果,但该术可造成宫腔感染和隐匿性出血,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填充纱布,此外由于纱布为无缝隙填塞,避免缝到纱布,对医师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临床研究不断深入,TACS作为新型的止血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且止血效果备受医患青睐,其通过横向压迫子宫肌层,截断子宫动脉分支,抑制血流,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而减少出血,同时还能增强子宫收缩功能,促使开放的血窦关闭,发挥显著止血效果。与常规宫腔纱布填塞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操作更为简便,医师无需高超的技术水平,同时以可吸收线进行缝合,避免二次操作,减轻对机体刺激,降低并发症风险,有助于产妇术后恢复。

3.3 两种止血方式疗效

本研究显示,两组止血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见两种术式止血效果相当,但缝合组手术时间短于填充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低于填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该结果提示TACS能减少手术用时及产妇出血,有助于降低子宫切除风险。同时TACS操作更为简便,缝合线不易脱落,且不会对子宫壁造成压迫,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缝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填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与苏慧等研究基本一致,这提示TACS能提高手术安全性。现阶段临床缺乏剖宫产术中止血对卵巢功能影响的报道,本研究以性激素水平作为卵巢功能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 两组FSH、LH、E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提示两种止血方式均不会对卵巢功能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其安全性得到进一步证实。此外有研究显示,凝血功能异常是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纤溶酶受到抑制,胎盘剥离后,纤溶酶稀释造成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增加产后出血风险。PT、TT、APTT为凝血功能敏感性指标,其中PT能反映机体抗凝情况;APTT作为内源性凝血指标,评估血液凝结状态;而TT是评估机体纤维溶解系统情况。本研究显示,术后24 h两组APTT、TT、PT较术前缩短,且缝合组短于填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TACS用于剖宫产产后止血能改善机体凝血功能,有助于促进产妇术后恢复,其原因在于TACS操作简单,时间短,术后配合缩宫素可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凝血功能改善。

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后采用两种术式均能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且不影响卵巢功能;但TACS能减少手术用时,改善凝血功能,刺激子宫收缩,有助于减少产妇出血,且能提高手术安全性。

猜你喜欢

纱布剖宫产产后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如何避免产后大出血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生孩子,为什么要塞纱布?
防水的纱布
是雾,不是纱布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