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在消失的方言

2022-08-04道物君

党员文摘 2022年15期
关键词:官话粤语乡音

□道物君

不论在哪里,方言乡音根深蒂固,随人一生,如同DNA,在双螺旋的稳构下,孕育着一方水土。

但你不知道的是,根据中国地理学会提供的数据,在全球使用的7000多种语言中,每两周就会有一种方言消失……

祖宗的标签

何为方言?

不妨说,方言是一方土地上人的根,从祖宗延续而来的标签。放下学术性探讨,依凭生活的体悟,才发现有多少城镇和村落,就有多少方言。

方言并非一直不变。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将不同的语言相互交融,又分裂成支,动态之中安然流淌,逐渐形成稳固的语言变体。

这一点客家人有十足的发言权,他们使用的客家话源自六朝时期的中原,随着不断迁徙赓续各地。他们带着古老的腔调,傲然独立,未被同化,在全球衍生出不少于6500万人的使用族群。

众多使用者,使客家话有着不同的称谓:两广称之为新民话,湖南称客姓话,江西则称怀远话,川渝称土广东话……

曾源于中原的客家话,如今已被北方官话取代。方言也是有生命的,对准能让自己成长的方向,不断亲近勃发——人的迁徙就是语言的迁徙。

对族群而言,语言从根本上影响文化发展。从发音习惯到构词技巧,再到语法逻辑,方言让文化流淌至今。方言的流传也是文明的胜利,在野蛮民族以武力不断征服高等文明民族的古代,思想因方言的特质而延续。

正是因为各异的方言,我们的世界也多姿多彩,彰显华夏文明的广大和包容。相对地,利用这种迥异,交流各自文化,也使得塔上之塔葳蕤。

小地方的尊严

如果没听说过一个地方,那不如先来听听那里的方言。或许不通语义,却能感性地理解一方人的脾气秉性:江浙人的温婉,西北人的豪爽,川渝人的逗趣……

方言,越在小地方,越有魅力。

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但恰是它的小,它的闭塞,它的不知名,使得古老的音韵得以流传。在两广的一些地区,隔村就有语言差异。方言就像不可触摸的活化石,包括那些“有音无字”的词汇,在口耳相传下,顽强绵延于今。

沿着口音的端倪,我们相互猜对方在哪里长大。分享方言是种快乐,当所讲方言无人知晓时,便有些自豪感。这份源自家乡的尊严,以特别的方言乡音,使他人铭记。

正如电影《风语者》中的战地译码员卡尔·亚兹,他知道来到战场的意义,就在那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的纳瓦霍族语的密码之中……

异地人的眷恋

2016年冬天的东京新宿街头,一位弹唱者用日语唱Beyond的《海阔天空》,演奏完毕,一旁驻足的女生以粤语跟着哼唱起来,歌者随之以原唱语言相对。同为中国人,女孩已泪流满面……

事后,歌者在接受采访时说,开始并不知道对方是中国人,直到她唱起粤语,他才转成粤语。她哭得很伤心,问后才知道她嫁来日本多年,闻声思故土。

不知道这首歌是否也能感动身居异乡的你。乡音难舍,当我们身处异地,一腔熟悉的声调,一个深谙的土语,抑或是一句方言歌词,便能触碰到内心柔弱之处,那是我们平素温存的家——故乡,无论何处都魂牵梦绕的地方。而承载方言的乡音就是拨动心弦的密钥。

古人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同一个地方长大的人,总会有一些事,可以产生先天共鸣。一说“撒丫子、侃大山”,就知道是北京土著;一说“拿拿龙、走鸡”,就听出来是老天津卫;一说“唔该、乜嘢”,就意识到对方定是老广;听到“瓦特啦、戆大”,便知是上海人的谐谑调侃;“懂味、细伢子”,是湖南老乡在唠家常……条件反射式的回应,一定对得起养育他的热土。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听到旁人说着相同的方言,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是后天养成的“天性”。熟悉的乡音方言,就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异乡人间的情愫,是与故乡的沟通纽带,承载着背井离乡的愁苦和出人头地的信念。

官话也是一种方言

有一个地方的方言就是普通话。是北京吗?不是,是河北承德,清朝的夏都,著名的避暑山庄就在这里。

在满族入主中原后,这里成为八旗贵胄的后花园,口音也就纯正。与其说像普通话,不如说普通话像他们的语言。

为什么要有普通话?制定意义又何在?

普通话的需求自古有之,只是从前称为“官话”,是官方指定的通用语音。这么大的国家,方言不同,口音各异,聚在一起都是中国人却无法交流,需要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共声,就是官话。

统治者追求大一统的功成名就,也使异乡人可以相互沟通。

从秦汉的“关中音”到衣冠南渡后,南朝以建康为都的“金陵音”。而唐朝在保留“金陵音”的基础上,还诞生了“长安音”,形成两大正统官话。北宋都开封,“开封音”也叫“中州音”成为官话。靖康之变后,宋迁都临安,大量中原人移民江浙,与当地吴语融合出现了“下江话”,并沿用至明。此后朱棣将“下江话”带到北京,是为明朝的“北京话”。当清人入主中原,已不知入声,将语调简化,并加入翘舌音和儿化韵,定为官话。民国时代投票选举,依然以北京话为“国语”,也就是现在“普通话”的前身。

这就是为什么听“京”剧,却听不懂对白,因为“京”剧使用的是明代下江官话,而非后来的北京话。

现在,我们还能听到当初的官话吗?这似乎很困难,不过我们可以在现代的方言中一窥究竟:闽南语就和唐朝的长安音相似;粤语则类似中州音,保留下九声六调;明朝官话可以在江淮方言中探寻端倪……

可见,官话原本就是方言的一种而已。

字正腔圆的归属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方言,词汇、山歌、民谚民俗随方言的风格延展发散,烂漫在人们的生活情趣之中。

100年前就有人说,哪儿的地方戏就有哪儿的地方味儿。这个味是什么味?就是方言的味道,是派衍方言的底蕴之味。

曾经戏曲和曲艺流行的时代,人们成为不同艺术形式的拥趸。兴高采烈地捧着自己欣赏喜欢的角儿,听着字正腔圆的唱腔,对本土人而言是文化的热诚享受,外乡人则谦恭尊重。

而现在,我们被更为流行广泛的文艺表达满足着,难寻与时俱进的方言艺术。

一位方言保护者曾说,希望通过传媒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作方言类的节目之中,把这件事当作事业发展并推广,让更多人知道,他们也能自觉地加入。

方言保护更为重要的是,需还方言一片天地。

方言培养主要在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的水到渠成,老辈传到少辈,子子孙孙无穷尽。或许,我们每个人就是方言的载体,但又何妨,是它让我们精彩得不同。

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财富,需在呵护中传承,它们弱不禁风,百年即可消亡不存。想要留住方言就要营造氛围,如入幽兰之室,细嗅方言之美的高雅和清香。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长江商报》)

猜你喜欢

官话粤语乡音
粤语学堂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乡音永久
乡音如歌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