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几点设想

2022-08-03安静

科技风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安静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无法再生的属性与数字化技术的可复制、可存储的特性有机地结合将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展示与传播产生极大的社会推动力和经济效益。本文将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的角度具体分析,并提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几点设想。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想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

粤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即通过AR、VR、Internet、Scanning等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相关的文本、照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完整并真实地记录下来,进而按照计算机云端计算方式输入电脑,进行二次编辑与整理,最终用数字化技术重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我们的非遗能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观众随时进行交流并帮助他们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应用简介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相应地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古建筑进行数据扫描,遵循古代建筑中“以旧修旧”的原则,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进行古建筑的数字化复原与重构,是古建筑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技术既尊重了文化遗产本来的面貌和特点,还可以附加电脑Flash等技术模拟再现古建筑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演变过程。同样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应用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并最终最大程度地还原其原本的真实面貌。

(2)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记录则是运用多维扫描及高清数字摄影等技术将音乐类非遗的资料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和归档,将传统的录像、录音或拍照等保存形式转化为永久储存的数字化格式,不但可以便于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检索,同时也可以完善音乐类非遗大数据库的建设,更好地保护那些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纸质、木质、录影带等非遗资料的保存,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延缓或阻止已经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损毁,阻止其进一步地自然消亡,最终在数字化技术中得到永生。

(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有利于非遗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技术运用AR增强现实、VR、地面互动投影、多媒体投影沙盘等技术对音乐类非遗进行数字化技术深度创新和开发,辅以新媒体多元化平台进行传播。加快了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深度,提升人们对数字化展示的文化遗产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操作体验,提升观赏价值,增加学习兴趣。

(4)任何文化遗产都具备次生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虚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则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的另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在尊重和保留其原始状态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和开发衍生产品、建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产品产业链是为非遗的重生注入了新的含义。

二、音乐类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传统展示方式是以“静物”展示为主要的陈列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缺乏历史背景知识的观众感到索然无味,失去探索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难以真正发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文化价值。如何利用阐释与展示表达出非遗的“形神兼备”,是我们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如果我们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引入数字化展示技术,就更容易表达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起、发展、演变等过程,让非遗“静物”真正地活起来,变成会说、会画、会演的文化遗产。例如,高州木偶戏的道具——木偶,其最终形态只是一个道具,但是木偶的制作过程——原料获取、制作工具、雕刻打磨、上釉上色等制作过程观众看不到,观众在非遗“静物”展示中并不能感受到工艺的复杂和技艺的美,只能通过观察成品木偶想象,对观众的体验感大打折扣。但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交互特点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数字化交互体验代入感极强,观众可以积极参与其中,主动获取知识,用眼睛和手在虚拟世界中亲自体验来代替传统展示方式中的单一视觉、听觉的欣赏手段,将最大限度地刺激观赏者的五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探索欲。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的展示是顺应时代技术和人类需求发展的大趋势,我们不应该排斥它,反而要更好地加以利用,最大化地丰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手段和内容,提升参观体验,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

当然,不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使用不同的数字化展示技术与手段。

(一)实景复制技术与建模

实景复制技术又称为三维激光扫描,相对于传统的单点测量方法,实景复制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它是继3D扫描技术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之后又衍生出拍照三维扫描等多种各具优势的扫描方式。实景复制技术可以在不伤害物体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对物体最大范围、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与保存,从而为3D建模提供大量数字数据。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古建筑的保护。3D激光扫描建模技术相比传统人工建模技术,具备不接触、高精度、高效率的优点,但是它只适用于小范围内的模型建模。它是以非接触式激光、扫描立体的物品获得大量点云数据,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一系列数据计算及操作构建三角网模型和曲面模型,最后通过手工方式输出立体模型。观众可以在展示平台上能够对重构的扫描模型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切换,这些先进技术在文化遗产的科普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多媒体投影沙盘

多媒体投影沙盘是一种高科技的产物,它结合实体沙盘模型,利用动画及多媒体软件演示,通过投影的方式,将动态效果投射到实体沙盘模型上,结合灯光、音效及配音讲解,生动直观地进行展示,从而让参观者形象生动地获取简明、优美、逼真的动态信息。它能使观众对展示对象有全面、立体、直观的整体理解,比传统沙盘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1]

(三)虚拟动画

虚拟动画技术通过模拟仿真物体,对物品进行展示。它通过建立3D立体模型,场景加入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及配置相应参数,最后为其加上特定的材质、灯光,最终渲染画面得出想要的效果,还需要嵌入场景切换和背景音乐,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听觉享受,主要用于还原再现非遗中如音乐类、舞蹈类、戏剧类等的相关节目展示和曲目演绎。[2]

(四)地面互动投影

地面互动投影又称之为地面互动,是参与者与地面影像的互动。采用悬挂在顶部的投影设备把影像效果投射到地面,当参访者走至投影区域时,通过系统识别,参访者可以直接使用双脚与投影幕上的虚拟场景进行地面互动,互动投影效果就会随着脚步产生相应的变换。[1]

(五)交互式数字屏幕

交互式数字屏幕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信,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会议或教学环境。利用特定的交互手段,如手指触控、激光遥控、数码教鞭、人体感应等,可以运行任何应用程序,或对文件进行编辑、注释、保存等在计算机上利用键盘及鼠标才可以实现的操作。借助于多点触控技术与人机交互技术,交互式数字屏幕具有易实现、易操作、易互动等优势。

(六)AR技术

AR(增强现实)技术全称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通过电脑运算,将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信息“无缝”叠加在真实世界的新技术。这项技术是把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难以获得的实体信息,经由电脑整合并模拟仿真为虚拟信息,再通过交互设备同步实时地输出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该技术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使其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维度感官体验赋予新的符号意义,达到虚实交融的境界。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粤西音乐类非遗的画面“动”起来,达到听觉、视觉、实时交互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能力和想象空间。

三、音乐类非遗文化数字化展示的优点

音乐类非遗数字化展示是从新的角度重新建构、诠释与解读文化遗产。对比传统展示手段与数字化展示手段,我们会发现数字化技术的多元化结合展示方式具备无可比拟的优点,相较于传统展示手段的耗时耗力、空间受限、更新缓慢等缺点,数字化展示技术完全摆脱了这些限制,不但可以按照每个人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个性化定制与信息推送,使非遗爱好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传播平台直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使用了新媒体平台,A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为使用者提供人机交互的机会,感官体验更为丰富。综上所述,音乐类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可以拓宽非遗文化展示的深度,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调节爱好者们的需求与管理者供应之间的供需矛盾,拉近了历史文化遗产与大众的距离,以具有现代性、可操控性、寓教于乐的多元化展示方式对于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起到传播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技术设备支持中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移动手机在我国使用的便利性

智能移动设备中,智能手机的AR技术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例如,智能手机中高德地图APP中设计的AR实景导航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同时移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手持式、头戴式等新一代移动设备的诞生,使得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及00后的生活中到处体现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除此以外,现在市面上的智能手机及iPad设备技术成熟、性能良好,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这些数字化移动设备在数据处理速度和可视化的效果渲染技术等方面都更加优化,加上现在我国发达的网络基站建设,使年轻人更为便利地使用智能手机。

(二)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抽象信息直观化

视觉信息的编码过程更为抽象,非视觉的事物映射得更为可视,反过来对可视事物进行理解的过程为视觉解码,这种映射方式命名为视觉通道。而数字化技术能通过减少视觉通道来降低解码的成本,使沟通双方更容易理解事物的含义。[4]

(三)数字化技术可以扩大信息传递的广度和宽度

数字化技术可以同时展示更多的场景、更多的信息内容并进行快速切换。对于这种大容量的信息展示和快速切换,数字化技术较传统媒体技术具备绝对的优势。

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和传统媒体技术相比较,无论从技术的普及,信息传递的直观、速度、广度与宽度等方面都具备极强的优势。现代社会的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的多方位发展。博物馆及艺术舞台的各种成功推广范例都给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很好的经验。2021年在广州、深圳召开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还专门设置了数字化非遗的版块。由此可见,从科技发展、社会导向、国家政策倾斜等各个方面,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在快速地扩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随着数字化表现技巧变得越加完善和成熟,应用艺术表现手法也必将日趋丰富。如今,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想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更为广泛地传承并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就更需要专家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我们充满希望和信心,坚信目标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