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理论视角下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的文化身份

2022-08-03赵家荣

关键词:躺平写作者语料库

俞 希,赵家荣

(1.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2.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2021年5月,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国际话语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正确塑造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从语言层面审视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如何向世界表达观点与态度,有助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构建中国身份。

本文以Martin和White[1]的评价理论为基础,通过对2021年流行语“躺平”的中西媒体报道对比,引入报道方式、评价体系和新闻声音表达三个视角,考察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的文化身份特征,以期为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出的新框架,用于构建话语中的人际意义,体现“文本中作者表达对素材和交际对象所持立场的主观性存在”[1]1。

评价体系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其中,态度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分别代表语言使用者基于个人感情、社会伦理和审美标准对人或事物做出的评价。情感又细分为倾向性、安全感、满意度和快乐感四个参数;判断由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组成;鉴赏则涵盖反应、构成和价值三个参数。态度资源是评价体系的主体,每个参数都有正负两面。

介入资源在交际语境中将作者声音与其他声音建立关联[1]94,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协商构建作者的态度立场。介入包括自言和他言两个维度,其中,提供多种资源的他言是核心,可依据对其他声音的包容程度细分为对话压缩和对话扩展。

级差建立在前两个子系统基础之上,指语言使用者参与话语的程度,分为语势和聚焦这两个维度。语势反映强度和数量的大小;聚焦涉及“锐化”和“柔化”之间的差异。提升与降低分别表示语势和聚焦的两个方向。

从宏观角度而言,评价理论也应用在特定文本中,如通过新闻话语的评价基调来探讨文本构建方式如何影响写作者立场。这种基调包含新闻报道、分析及评论性文章的“声音”,分别对应为“记者声音”“通讯员声音”和“评论员声音”[1]164-165。这一声音分类为分析新闻语篇的评论性意义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评价理论作为构建人际意义的词汇语法框架,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类文体的话语分析,包括政治语篇[2-4]、学术文本[5-6]和新闻报道等。其中,用于新闻语篇的研究或集中探讨态度[7-9]、介入[10-11],或综合两至三个评价子系统[12-16],通过对中西方报道及其对比、新闻翻译等角度考察了政治军事类新闻和社论的评价资源运用,探索适用于新闻语篇的评价策略分析框架,为态度立场、意识形态和传播话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综观现有为数不多的新闻语篇身份研究,主要视角集中于批评话语分析[17-18],鲜有研究从新闻写作者和新闻声音表达角度探讨文化身份。俞希[19]将中国语境下的写作者文化身份定义为“写作者通过英语写作实践表达其对所处本土社会中群体归属性的意识和行为”,在新闻语篇中阐释了文化身份的构成元素及其特征。为拓展新闻写作者文化身份研究,我们认为,一方面,通过与西方相关报道的对比更能体现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的独有身份。另一方面,新闻基于事实、引语和评论等反映特定价值观,其评价性语言受到普遍关注[20]。而评价理论通过语言资源表达写作者/说话者的观点,协商身份并建立与读者/听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文本如何“表达个人和群体身份”“劝说和影响公众观点”[21],且评价性资源在新闻等文本中的使用规律可用于“构建特定的作者身份或角色”[1]161。因此,评价体系三要素及由此衍生的评价基调分类对讨论新闻语篇身份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西报道方式的总体特征差异为出发点,选取评价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框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结合评价体系和新闻声音,探索新闻语篇人际意义对于写作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基于评价理论框架,以2021年流行语“躺平”为例,通过中西媒体报道对比,主要探究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的文化身份在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 “躺平”报道方式(语言表述、词频和搭配、文章主旨);(2)评价体系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3)新闻声音表达。

2021年底,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咬文嚼字》编辑部分别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和十大网络用语,其中“躺平”一词均榜上有名。“躺平”是一种源自于中国的亚文化现象,尤指中青年面对内卷化社会压力,“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该现象不仅在中国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议论,且在中西方新闻媒体中多次出现,是兼具典型性和普适性的一个中国文化符号。而网络流行语本身也被视为建构社会认同的语言表征[22]。因此,本文选取“躺平”相应英语表述作为关键词在Google news及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如《中国日报》、“第六声”、《环球时报》等中国英语媒体以及美联社、彭博社、路透社、《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进行检索,最后提取出包含该词的21篇中国英语新闻和30篇西方英语新闻,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总词数分别为22 765和29 317。

首先,笔者利用AntConc等软件首先对“躺平”在新闻报道中的表述方式、词频和搭配以及文章主旨做出统计,比较中西媒体报道对于“躺平”一词的使用频率和报道视角差异,并做初步分析。

其次,根据评价理论对于态度、介入和级差子系统的具体分类,笔者对中西媒体报道中直接涉及“躺平”内容文本(分别为6 246词和17 183词)的相关用词进行人工赋码,并多次比对修正,然后转化为标准化词频(每一万词中的频数)比较中西报道的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展现的独有身份特征。

最后,笔者逐篇阅读全部新闻报道,基于评价理论对中西方报道进行新闻声音表达分类,统计后进行分析,为新闻写作身份研究补充实证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下文就“躺平”现象的中西媒体报道方式、评价体系和新闻声音表达三大方面逐一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躺平”报道方式

就“躺平”的表述方式(见表1)而言,lie/lying flat 这一英语直译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最为常用,所占全部表达的比例大致相当。“躺平”的拼音表述(tangping/tangping)其次,且已经成为维基百科的正式词条。有趣的是,虽然“躺平”的拼音在中国辨识度更高,但西方媒体却使用更为频繁。这也许是因为中国英语新闻试图尽量向目标读者靠拢,因此对“躺平”一词采用归化策略进行翻译;而西方媒体为还原主题的异域性而选择了保留中文原文的异化手段。

表1 “躺平”在中西媒体报道中的表述方式及其使用频数与百分比

此外,两个语料库中都出现了一定比例的“躺平”英译变体(如lie down、lay flat)。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每篇报道中的“躺平”表述后都附有详细的解释,以方便读者理解。例如:

例1 The phrase “lie flat,” ortangpingin Chinese, refers to an intentionally dispirited lifestyle that goe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notions of ambition and a grueling work culture. (引自SixthTone)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媒体中还就“躺平”造了两个新词——lying flatism(躺平主义)和tangpingist(躺平者),且不止一次出现;中国媒体只在引用驻美大使秦刚的发言时引入了新词lie-flatter。这种简洁形象而又符合英语目标读者认知的新表述也为中国新闻写作者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借鉴。

关于搭配,表2显示,西方报道使用tangping、lie /lying flat或lay flat与movement的搭配高达35次。其余搭配较为平均,且在中西报道中有交叉重叠的搭配词,例如频数达到3次或以上的lifestyle和group以及culture、community、trend、phenomenon和ethos等。总体看来,中国报道的躺平搭配词种类相对较少,内容相对中性温和,趋于强调躺平是一种处世方式和哲学,而西方报道似乎更加主观和动态,倾向于把躺平视为人生态度(如attitude、mindset),甚至是席卷中国甚至世界的大规模运动(除movement外还有manifesto一词)。这一差异折射出中国英语新闻总体较为客观、多描述少评价的特征。

表2 “躺平”的高频搭配词

此外,关于“躺平”报道的文章主旨在中西媒体报道中也有所差异。西方提及“躺平”的新闻语篇中除了有3篇分别介绍中国抗疫清零、恒大地产和美国健康保险时援引了“躺平”一词,其余都集中报道了中国的“躺平”现象(21篇)或由中国衍生到东亚、英美乃至全球的“躺平”潮流(6篇)。相比而言,中国的“躺平”报道涉及内容更为广泛,21篇新闻中只有7篇是完全探讨“躺平”现象的,其余14篇的主题内容囊括了流行语介绍、家庭价值观、抗疫、奢侈品牌、香港房产、粉丝文化等各种题材,多数和流行文化相关。由此可见,中国媒体的“躺平”用法体现了该词在不同社会话题中的普遍接受和灵活使用,意义也引申到各行各业。例如:

例2 If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4 billion, chooses to “coexist” with the epidemic and “lie flat,” at least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be infected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ill die.

例3 Some fans are calling for restrictions on underage users’ social media time, in part so that kids can have a chance to rest. “Who doesn’t want to just lay flat and enjoy celebrity fandom?” one asked me.

这些不同语境下表现不同主题的“躺平”活用反映了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独特的文化身份和中国思维方式。如此提升语言活力并彰显中国特色,有利于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扩大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二)评价体系特征

1.态度子系统

表3列出了态度子系统下情感、判断和鉴赏维度各项参数在中西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通过对比标准化总频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报道中使用的态度资源多于西方报道。具体而言,两者在频数分布上显示了较为一致的趋势,即情感词类最多,其中,表达满意/不满意的词语使用最为频繁,其次是安全/不安全词类。此外,中国报道中,判断类词语略多于鉴赏类词语,而西方报道则反之。也就是说,中国英语新闻更倾向于表达或引用对于人及其行为的态度,而西方新闻则侧重评价事物。

表3 态度子系统各参数的使用频数及百分比

另一个比较涉及评价性表达的正/负面性。两个语料库都在情感维度上使用了更多的负面表达,这是因为“躺平”本身代表了一种较为消极的人生态度。两者不同的是,中国新闻在客观描绘或引述“躺平”人士的情绪时往往涉及“不满意”“不安全”等因素;而西方报道往往加入一定的主观评价,或强调中国媒体、政府和网民之间对“躺平”现象的态度冲突。

通过对正面词类、负面词类的统计,我们发现,中国报道中更多地使用正面态度表达,占64.1%;西方报道中负面词语则占比略高(53.5%)。如例4的新华社报道选择了balanced、developmental以及引文中的freedom、progress和diverse等几个维度中的积极表达,突出对“躺平”现象的开明观点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例5则通过passive、desperate和dehumanizing这几个负面色彩浓重的形容词,体现了西方报道中强调“躺平”源自于中国不正常竞争的普遍论调。这一明显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媒体立场的差异:前者旨在描述客观事实并引导大众积极辩证地看待问题,后者常常不失时机地诟病中国社会存在的弊端。

例4 Ma proposed a more balanced and developmental view of the “lying flat” thinking, saying it “reflects the freedom of Generation Z to choose their lifestyle, and the progress of our society in accepting diverse values.”

例5 “Lying flat” is an answer, passive and desperate, to the dehumanizing nature of the struggle, both national and personal.

总体而言,两个语料库在数量比例上较为类似,主要差异更多体现在具体使用上。例如,来自《环球时报》的例6通过Jun的感受,表达了新闻作者对自身群体的文化认同。出自美国《每日野兽》的例7则从他者视角审视“躺平”现象,表现了一种疏离和观望的态度。

例6 But Jun said the sacrifice of the young soldiers, and her strong emotions when standing in front [of] Wang’s tomb made her believe that no matter how long they have become used to comfort, or how long they choose to lie flat, the passion inside Chinese youngsters and CPC members will always remain.

例7 Evident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eels alarmed by the trend. If widely adopted, they fear that the neologism can be a threat to a country that is struggling with a slowing economy and an aging population.

2.介入子系统

介入子系统是建立写作者与读者联系的纽带。Martin 和 White[1]主要探讨他言以强调文本的对话视角,而新闻语篇多从不同方位展现事实和引证,因此本研究也聚焦于他言。

表4显示,中国报道中使用的介入资源总频数多于西方报道。两个语料库中运用的对话压缩均多于对话扩展,即报道立场中挑战、阻拦或限制与其他声音对话的介入资源多于允许与其他声音对话的表达。

表4 介入子系统各参数的使用频数及百分比

具体而言,在对话压缩维度上,中西报道中的否认表达都远远高于承认表达,说明在“躺平”问题上两者都构建了强烈的写作者或受访者声音。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态度子系统中负面情感表达的频繁出现。例8和例9中的否定表达no、not以及but、still等反驳表达分别来自中西方报道引用对于躺平的态度:

例8 “Work took over my life and I had no desire to socialize. I felt like I was a tool, or a robot, but not a human being.”

例9 “You’re beaten up by society and just want a more relaxed life... ‘lying flat’ is not waiting to die. I still work, but just don’t overstretch.”

在对话扩展维度上,西方报道的包容与归属表达在频数上基本持平,而中国报道则更加频繁使用归属表达,即通过外部资源尤其是引用他人观点来表达主题。这反映了中国新闻写作者相比西方同行而言更加客观和中立,更偏向通过引证而非评论传递中国立场,构建文化身份。例10是这样一连串归属表达的典型,引用了创业者、心理学教授及媒体等不同人群对于“躺平”根源的理解,从多重角度展现了“躺平”潮流下多数中国人所推崇的奋斗价值观。

例10 Zhang Fu’ang, 36, founder and CEO of a technology company in Jiangxi Province, ...

“Why do some people have the capital of ‘lying flat?’ Because their parents had worked very hard when they were young and won a better life for their children and family,” Zhang said.

“I still believe that most young people will fight for their cause once they find their true passion,” he added.

This was echoed by Zhao Yukun, an expert in psychology with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attitude of ‘lying flat’ is mainly caused by a lack of motivation,” he said.

3.级差子系统

级差表示态度和介入属性的层级,用于衡量人际意义和立场的强弱。如表5所示,与前两个子系统类似,中国报道中使用的级差总频数也多于西方报道。两个语料库在频数分布上显示了较高的一致性。其中,中国报道表达量化维度的语势中,涉及数量和接近程度的资源较多,特别是many和recent两词出现频繁。例如:

例11 As netizens and experts have pointed out, many people are just using the popular label as self-mockery or sometimes to vent their frustrations.

在表达强化维度的语势中,两个语料库在频数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主要差异体现在特质参数表达的分布上。具体而言,虽然more和most在两个语料库中都频繁出现,但中国报道多使用every(one)(如例12),西方报道多使用all;而且西方报道采用的强化资源种类更多,例如especially、truly和thoroughly等加强词语以及表示强调的do、does等在中国报道中均未出现过(如例13)。

例12 “If everyone is ‘lying flat,’ who would work for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he questioned.

例13 Thoroughly renouncing the ideals of the middle-class life,tangpingdo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connect labor struggles with a cultural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此外,中西报道在提升和降低维度两个方向的所占比例也很接近,其中提升资源均占绝对优势,在中西报道中分别占89.3%和88%,反映了声音力度总体较强。

表5 级差子系统各参数的使用频数及百分比

(三)新闻声音表达

我们将评价理论从全局性视角转向其在新闻话语中的应用,基于新闻表达声音讨论写作者的立场和身份。“记者”“通讯员”和“评论员”这三种新闻声音依照文本所涉及的判断、鉴赏和情感类型和级别构成了一个连续体。

表6列出了两个语料库中全部“躺平”报道所表达的新闻声音类别。

可以看出,中国有关“躺平”的新闻多以客观报道为主(占66.7%),传递的是不含作者情感的记者声音,其判断和鉴赏资源多数通过引语实现,只有两篇源于“观点/社论”,另一篇是专家评论。相比之下,西方报道中超过一半的报道都体现了写者声音,包含一定量非引用而直接表述的判断、鉴赏和作者个人情感,其中有8篇来自“评论”“观点”或“声音”栏目。

表6 新闻声音分类统计

我们主要以表达写者声音的报道为例,分析评价性基调中的身份构建。虽然中国的“躺平”报道主旨并不局限于“躺平”现象本身,而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写作者均通过评论展现了较为强烈和明确的中国声音。例如,例14强调了“中国自豪感”对于奢侈品牌的影响,并凸显了提倡中西合璧的典型认同式思维;例15评论当欧美选择在奥米克戎面前“躺平”时,中国防疫政策突出了中国的人本思想,坚持积极与病毒斗争,显示了满满的中国式正能量。

例14 In response to China’s “lie-flat” trend and its continuing China pride, brands need to rethink the concept of their physical stores by combining a Western mentalit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leisure activities.

例15 Although Omicron is highly infectious and spreads fast, it takes the virus more than one month to break a small crack in China’s epidemic defenses. China, which adheres to prioritizing people and their lives, will not lie down, and its fight against Omicron is vital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而西方的评论内容基本围绕“躺平”现象本身,既有从西方角度对中国躺平背景的分析(例16),也有联系西方(如美国)现实对“躺平”普遍意义的评论(例17)。这些声音明显有异于中国报道的评论基调,既体现了西方的思维方式,也展示了新闻写作者看待中国问题的西方立场。

例16 The drive toward self-reliance has encountered an unlikely form of resistance in a generation of young Chinese who balk at the Party’s high-minded calls for “continued struggle” alongside a deeply engrained culture of overwork without the pro-mise of real advancement. They opt instead for “lying flat” ortangping(躺平).

例17 Americans may feel overwhelmed, perhaps by modern technology or more family obligations, but they’re not actually working harder than previous genera-tions. So why lie flat now? It could be that work is much less pleasant when you don’t get to socialize with colleagues. Or perhaps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work and home this past year made work feel inescapable.

四、结语

基于从报道方式、评价体系以及新闻声音表达这三个视角对中西方两个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发现。

首先,中西 “躺平”报道在态度、介入和级差子系统的资源频次和分布上总体较为一致。这说明中国英语新闻已基本采用了适应国际读者需求、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采写模式,在具有普适性的国际传播视域下宣传中国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其次,中方报道更多使用正面表达,倾向通过“记者声音”呈现客观事实。归根结底,“躺平”是国家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的产物。该现象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探索。对于“躺平”这样一种源于中国且波及全球的新型理念和生活方式,中国新闻写作者力求综合各种声音和立场,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其进行描述和解读,旨在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而积极的中国形象。

更重要的是,中方报道体现了写作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躺平”用词趋于泛化,不像西方报道一样主要聚焦“躺平”生活方式本身,而是将该流行语的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促进了中国新表述的传播和推广;另一方面,中国新闻写作者在引证和评论时凸显了独特的中国立场,传播了鲜明的中国声音。

通过评价语言资源的应用和分析,本文展示了中西方媒体报道之间细微的量化差异和显著的质性差异,从而折射出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文化身份的独有特征。从理论上而言,研究验证了评价体系三要素和评价基调的结合适用于新闻语篇分析,为评价理论的应用展开了新思路。从实践上而言,研究对新闻语篇实现人际意义,进而协商并构建身份、更好地进行对外传播提供了一定启示。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英语新闻写作者应立足于国际传播的通用框架,客观公正、求同存异,与文本、读者之间积极互动,综合多声资源明确表达立场,凸显中国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身份,同时塑造中外融通的新闻语言评价范式。

猜你喜欢

躺平写作者语料库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写作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