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精细德育”在中职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2-08-03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林晓玲

广东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学生会德育

文/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 林晓玲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承担着为我国社会建设培养优质人才的重任。基于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道德品行教育,特别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校借助“精细德育”和“学生自主管理”两大传统育人优势,创新“互联网+精细德育”在中职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应用机制,依托APP,搭建学生自主管理平台;集思广益,完善学生行为管理指标库;两体两分,形成学生自主管理闭环并取得显著成效,学生主体意识强,问题意识被激发,行为规范指标化,实现“学生问题易发现,‘精细德育’看得见”的可视化精准育人。

一、“互联网+精细德育”在中职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应用背景

(一)对中职学生实行“精细德育”的必要性

中职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还未达到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逐渐形成对自我和社会的稳定认识,表现为能开始理性地判断事物,对待别人的意见也可以理性地思考,慢慢拥有独立的人格,但这个阶段的学生仍然不够成熟,思考问题时不够全面,容易出现偏激的想法,看待问题不够深入,往往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而非本质。此外,中职生的行为习惯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对于网络、社会上的诱惑抵抗力较弱,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多加引导,容易沾染不良习惯,结交不良青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中职生的培养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品行为重,规范为主”的理念,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道德品行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从规范自身行为做起,从养成良好习惯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信息化时代下“精细德育”改造升级

我校是一所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在“城市化意识教育”理念下的“精细德育”享誉全省,先后获得第一、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一等奖,“精细德育”理念积淀深厚,做法成熟,成效显著。21世纪是人工智能的世纪,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互联网+”“智慧校园”“云课堂”等词汇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学校的改革方案中。如今,通过信息技术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我校主动对“精细德育”进行改造升级,将其打造成为符合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的“互联网+精细德育”,继续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实现信息化时代下的精准育人。此次改造引入平台,依托学生自主管理,重点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实现标准精细化,过程可视化,结果可量化。

(三)“互联网+精细德育”符合学生自主管理需求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管理,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学校励志教育的一种体现。我校学生自主管理中心成立时间较早,形成了以学生会、各班班干部为主导,以团委老师、班主任为辅助的管理流,从行为规范标准的制定、开展检查工作到对结果进行反馈、申诉等,学生自主管理经验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较高,自主管理的主体意识强,还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自信心。现今“00后”的学生善于使用电子产品,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在我校“互联网+精细德育”改造升级后,学生十分快速地适应新的信息化手段,善于借助平台来开展自主管理的全过程,软件操作上手快、熟悉度高。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精细德育”更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主管理。

二、“互联网+精细德育”在中职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应用机制

(一)依托APP,搭建学生自主管理平台

经过前期考察和成本论证,学校引入学生成长平台管理系统,该平台分手机端APP和电脑端网页版。平台上可实现德育量化评价、健康情况上报、心理情况监测、学生活动展示等模块,结合学校具体需求,重点打造德育量化评价模块。全校学生和教师都有自己的使用账号,学生可登陆个人账户查看个人德育积分。学生会成员除了有个人账号外,还有被授权的评价工作账号,各部门依据工作安排,定时对各班各项日常工作开展检查,对存在问题的部分或好人好事拍照加以文字说明作为佐证,上传到平台,班主任和班干部可即时查看,若出现评价错误的情况,也可通过平台自行联系学生会管理员撤销或提出申诉。此外,教师可登陆个人账户对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评价和日常行为评价。例如,教师看到学生将垃圾随意扔在校道上,则可扫描学生个人二维码获取其个人信息,依据评价细则扣除其个人德育积分,看到学生主动清理校园垃圾,也可为其加分,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此次升级,改变了我校依托纸质表格来开展学生评价的传统模式。过往,每个学期总是要制定并打印大量的表格和纸张,评价工作繁琐且不环保,加之缺少佐证,评价存在主观性问题,申诉学生与评价学生容易发生争吵。借助学生成长平台,将评价过程可视化,每一条评价对应一条细则,每一条评价对应一位学生,每一条申诉对应每一条评价,实现学生自主且公正的管理。

(二)集思广益,完善学生行为管理指标库

经过多年“精细德育”的实践,学校已提炼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标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校园的变化,部分标准已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行为标准学生定,行为标准学生守。为更好地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将学生牢牢放在自主管理的中心位置,在将行为管理标准导入平台前,专门组织学生会成员和各班代表开展日常行为管理标准研讨会。学生们集思广益,结合过往评价工作的经验和学生们的反馈,删除不适用的标准,增加班级中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并提炼出评价指标,也相应地修订各项细则的评价量化分,从以往各模块每天100分相应转化为所有项目每周100分,分值高低也体现出该项行为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程度。最终形成最新版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指标库》,共包括早读、午休、眼操、升旗、卫生、班容班貌等17个模块180余条评价指标。研讨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管理主体的过程,更是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经过学生讨论并一致通过的行为标准,学生认同度高,其遵守的自觉性也越高,借此逐渐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两体两分,形成学生自主管理闭环

“互联网+精细德育”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依靠“两体”,即学生会和班级干部两大主体,依托“两分”,即先进班集体分和个人德育积分。在学生会和班级代表共同协商制定行为管理指标库后,学生会作为开展日常行为评价的主体,主要承担着全校学生日常行为监督管理的工作,班级作为被评价的主体,班干部承担着监督全班学生日常行为、维护班级荣誉的工作。依托先进班集体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性的日常行为规范竞争,学生会管理员每周发布评价结果,每月、每学期依据评价结果,颁发“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依托个人德育积分在班级形成“做好一件事,养好一习惯”的风气,每学期根据评价结果,颁发班级“德育之星”称号。此外,借助学生成长平台,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这项德育工作已形成学生自主管理闭环,由学生会和班级代表共同制定标准、由学生会开展行为评价、学生可通过平台自行查看评价结果、对有异议结果自行提出申诉、学生会管理员处理、学生会导出评价结果。简而言之,学生自己决定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管得怎么样,成为规范自身行为的真正主人。(图1)

图1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主管理闭环

三、“互联网+精细德育”在中职学生自主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一)自主管理成闭环,学生主体意识强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业上的成就不是他们获取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全部来源,在学生会、学校社团、班级管理等工作中,他们不仅能找准自身定位,还能发现自身优势,展现自身能力。学校“精细德育”此次升级,依托信息化平台的优势,真正将日常行为管理放权给学生。从标准制定开始,改变以往“教师所言即评判标准”的现象,由学生自主讨论修订评价指标,群众基础更加扎实;到开展评价工作,改变以往“无凭无证”的评价问题,图片加文字作为佐证,客观清晰,减少学生间无谓的争论;再到评价结果申诉,班级学生共同关注班级情况,共同维护班级权益,形成荣辱与共的班级氛围;最后到学生公布评价结果,修订新一轮评价标准,大大提高其自主管理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全程参与、全程操作、全程跟进。

(二)问题意识被激发,行为规范指标化

在利用“互联网+精细德育”帮助学生实现日常行为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被强烈激发。在开展行为指标库研讨会时,学生便开展过激烈的讨论,例如在“单车管理”模块,规定每个学生一人一车一锁,不允许“不锁车”或者“两车同锁”,但如果这个学生忘记带锁,然后与别人的单车锁在一起时,这种情形该如何处理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时有发生,维护公正评价的学生会成员和维护班级荣誉的学生间经常开展讨论,就中职生在校园内的各项行为规范及情境处置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大大激发,他们慢慢善于发现问题,学会依据特殊情境来灵活处理问题,而没有陷入唯标准的行为准则中。这种问题意识对中职生而言是宝贵的,对发展其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具有促进意义。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指标库》也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套适用于我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要求,“精细德育”的内涵也被不断丰富。

(三)精细德育看得见,学生问题易发现

“互联网+精细德育”可视化、可量化的优势也为教师的育人工作提供了便利,就日常行为管理规范这项工作而言,教师们看得见标准,抓得住重点,为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风向标。学生站在行为规范管理的前方,班主任则在后方默默关注,借力发力,通过学生成长平台及时掌握班级学生情况,尽早发现学生日常行为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未经允许使用手机。同时,借助平台上的评价数据,为开展个人评价、班级总结、家长工作等提供直观的佐证资料,使班主任的管理有标可依、有据可依。学生通过平台自主查看个人情况,成长记录更明显。学校依托平台数据,可直观分析出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倾向,用数据绘制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曲线,更有针对性地落实相关教育措施,让延续育人使命、一步步沉淀的“精细德育”脚印更清晰、品牌更响亮。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学生会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二级学院学生会的建设与管理
——以榆林学院为例
3-6岁幼儿日常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为例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