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2022-08-03顾佳丽赵丹丹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8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生课程

刘 磊,顾佳丽,赵丹丹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 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领先的科技人才优势。 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旨在充分发挥在宁高校的人才优势,加强高校与南京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南京地方经济的推动力。 基于此,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样本,分析在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南京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案例范本。

1 文献综述

从已有文献来看,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角度。 一是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多数观点认为,高校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高校在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协调互动[1]。 徐玲[2]以河北地区为例,认为当地高校应当以“双创”理念为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河北经济发展情况接轨,通过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人才实践基地等重点举措,推动河北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从不同学科门类出发,探讨不同专业人才如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培养方式。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自身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不断革新,推进人才供给侧优化[3-5]。 李姝锐[6]以动画专业为例,认为当前高校大部分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效尚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而纾解困境的方法在于探索动画创作与当地文化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服务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曾方颖[7]基于商务英语专业展开分析,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多数学者充分肯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各地持续推进,如何更好地将高校科教资源禀赋转化为地方创新发展优势,在新经济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何,尚存在哪些不足,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2.1 政府层面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创新创业角度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2018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提出“支持在宁高校院所围绕南京市主导产业,设立发展急需专业,培养紧缺人才;对与国际名校合作在宁举办特色院校和高端服务机构,给予最高1 亿元支持”,以此引导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南京高校响应政府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如南京大学建立“课堂+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021年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报告显示(见表1),南京创新人才指数综合排名第7名,其中南京大学在我国高校创新人才指数综合排名第4名,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19名。

表1 2021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报告前20 榜单(南京区域)

此外,南京市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2017年颁布的《南京市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政策》中提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无偿提供2万元~15万元的资金支持”;2021年《江宁高新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中提出,“对高校获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生创业园、示范基地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可给予20万元~60万元的奖励”(见表2)。

表2 南京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

2.2 高校层面

2.2.1 课程模式

调查显示,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方式主要为理论授课、“理论+案例+研究讨论”、“理论+案例+研究讨论+实践”和纯实践4 种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为试卷考试、课程总结或论文、实践报告、实践报告结合展示演讲等4 种模式。 从授课方式来看,采用“理论+案例+研究探讨”模式占比最高,为67%;纯实践模式占比最低,为6%;从课程考核方式来看,书面考试占比16%,课程总结或论文占比33%,实践报告占比14%,实践报告结合展示演讲占比37%。 由此可见,目前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教学相较于实践教学占比更大(见表3)。

表3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和考核方式

2.2.2 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是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助推剂。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主要分为3 类:一是校内专职教师,主要是组建团队并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二是校内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大多来源于经管类、机械和数学类等学科专业,主要担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等;三是校外兼职导师,大多为企业家、投资人和行业领导等,主要担任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和负责开设相关讲座、传递创新创业的思想与理念(见表4)。

表4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构成

2.2.3 教学组织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模式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 调查显示,南京高校中有64%的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选修课,36%的高校设置为必修课。 由此可见,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从选修课时长来看,不超过24 学时占比64%;25 ~32 学时占比20%;33 ~40 学时占比11%;超过40 学时占比5%。 由此可见,大多数高校设置的学时不超过24 且不同高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时长呈现差异化特点(见表5)。

表5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组织情况(选修课)

2.2.4 实践环节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企业报告、活动比赛、模拟经营、拓展训练、创业体验和项目孵化等。 通过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借助系统软件模拟企业经营等方式开展实践,学生可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完整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投入创新创业(见表6)。

表6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开展情况

2.3 推进方式层面

2.3.1 校企合作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主要包括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企业专家定期到校授课、建立企业冠名班、校企合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4 种机制,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企业联合举办腾讯实验班、华为实验班、京东实验班等。 自2018年南京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之后,目前已有超过367家企业与南京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见表7)。

表7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案例

2.3.2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南京市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园,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发展。 截至2019年底,南京市累计认定备案创业基地138家,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创业园36家、市级示范创业园43家、大学生创业园75家,吸纳8 000家创业实体入驻(见表8)。

表8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

2.3.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南京市搭建“互联网+”和“赢在南京”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其中,“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南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自开办以来,已资助700 多个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 此外,第七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据显示,江苏省共有22 所高校获得金奖,其中南京高校占主导地位:南京林业大学获5个金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各获4个金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见表9)。

表9 第七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数据(南京区域)

2.3.4 高校专利成果转让

2021年上半年,江苏省96 所高校共输出技术合同8 066 项,成交额46.33 亿元;其中,在宁28 所高校输出技术合同3 845 项,成交额36.64 亿元,占江苏省的79.08%。 此外,2021年江苏高校输出技术成交额排名前10 的院校中,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在宁高校8 所。 2021年中国大学专利转让排行榜显示,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让前100名的高校中南京有9 所,包括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见表10)。

表10 2021 高校国内专利成果转让数前20

3 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3.1 政策举措的针对性与导向性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相较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城市,南京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与其重点布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结合度不够。 尚没有与具有相关产业特色的高校,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与先导产业方面建立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并出台导向性的政策制度。 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南京市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并对财政支持制定了总体规划,但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的资金支持力度尚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实现。

3.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与多样性有待完善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学时与实践教学占比有待提高。 一方面,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理论+案例+研究探讨”教学模式为主,而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理论及案例研讨,更需要对学生开展实践训练,将创新技术与创业技巧融入实践教学。 另一方面,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给予创新创业课程更多的学分与学时,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多样性有待提升。 相较于传统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汇集了专业知识应用、创新思想培育、创业技能训练等多维度课程教学任务,目前南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师资的构成,不论是校内专、兼职教师,还是校外兼职导师,其教学能力范围往往局限于上述多维度课程教学任务中的某一维度,尚不能满足多维度课程教学任务的实现。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系统性有待强化。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创新创业课程正逐步向“理论+案例+研讨+实践”全过程教学模式转变,即便如此,其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仍需加强。 这体现在一是“理论+案例+研讨+实践”中各环节教学内容的前后贯穿,二是实践教学中从模拟经营到创业大赛再到实际创业形成创新创业培养的逻辑闭环。

3.3 高校创新创业推进方式的内涵建设有待提升

(1)校企合作应兼顾双方利益诉求,企业切实投入合作。 目前,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数量上已达相当规模,但切实投入合作的企业数量并不多。究其原因,企业并不是公益性单位,有其自身利益诉求,但当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付出较多,投入产出不匹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效。

(2)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应结合南京产业发展需求,创业服务的专业性需加强。 虽然南京市已创建138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大多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培育项目类型雷同,未能与属地(区)产业发展特色紧密结合。 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创业水平与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短期考核而造成的。

(3)大学生专利质量与成果转化需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获取专利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的重要衡量指标。 目前,南京高校获取专利授权的数量领先于全国,但学生专利的质量尚需进一步提升。 专利质量的高低,关键看专利转化及其产业化前景。 因此,大学生专利成果的高质量转化是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4 推进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强化政策举措的适配程度与支持力度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相接轨,南京市政府应当立足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布局,制定有效可行的支持与激励政策。 一方面,提高资金的筹措与分配效率。 南京市政府应合理规划资金支出结构,设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资助基金以及相应的配套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设立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基金,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基金资助,并以多种奖励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此外,需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南京市政府需进一步优化项目资助申请审批流程与审核环节,减少现有烦琐的申请步骤,提高资金周转、激励措施实际落地的效率。

4.2 革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师资配备与教学模式

高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 在教学目标上,南京高校应当探索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三维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以及内容构成有着统领与引导的作用。 要使高校培育出的创新创业人才与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必须注重核心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素质的训练。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一般课程类似,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价值,将知识输出作为创新创业教学的首要目标。 (2)创新创业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通过知识授予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项目设计、机会识别、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 (3)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评价应当摒弃现有的唯成果论、唯获奖论,而是应当以提升能力、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等创新创业素质为根本目标。 在师资配备上,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探索由校内专、兼职教师与校外兼职导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按模块分别授课。 在教学模式上,各高校应创新教学模式,丰富现有的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一般以案例教学、理论教学等静态化教学为主,在形式上缺乏丰富性。 随着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可积极探索利用新兴技术搭建教学平台,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增加场景模拟教学、项目仿真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 此外,高校还需进一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贯通理论与实践。 同时,高校可将教学场所延伸至孵化基地、公司以及技术生产车间等,通过在相关基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操,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行动力和实践力。

4.3 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宁高校应积极寻求南京当地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实践,因此打造全真、情境式的实践环境将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出质量。 对在宁高校而言,可尝试组建由地方企业冠名、学校主导运作管理的创新创业学院,基于企业提供的实践资源,学生可体验身临其境式的创业环境,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产出质效的提升。 此外,高校应广泛积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讲座,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高管等具有丰富创业实战经验的专家进校举办讲座,进一步通过多形式校企合作,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多主体协同机制,确保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和实训机会,持续提升高校的人才输出质量,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 尤其重要的是,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高校应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以稳固校企合作长期健康运转。

4.4 加强创新创业的文化培养与价值引导

高校需加强文化培养与价值引导,推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 高校应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全面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建设,利用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创新创业空间等校园生活空间,通过创新设计、民意调查和有奖征集等方式,打造符合高校自身创新创业教育风格的景观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和寝室文化等,进一步塑造学生的创客意识。 同时,高校相关活动组织方还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直播等新兴校园媒体,多途径宣传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和典型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与舆论氛围,实现正确的价值引导。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生课程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