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文创的创新生态群落评价研究

2022-08-03瓅,姚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8期
关键词:适应性群落文创

周 瓅,姚 缘

(南京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0 引言

在国际环境波动变化、国内发展亟待产业提升的情况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创新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 2019年,为了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深刻指出:要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文创发展,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离不开多部门的合作,离不开多区域的协同,因此在构筑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探索适合的评价体系,测度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文创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科技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提升,又有文化产业的科技附加值提升,以文创科技企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为联系构成了一个复合的、随时空演化的动态系统。 这样的融合演化特点具有鲜明生态特征,因此本研究拟结合文化生态学、创新生态学相关理论,探索其中的创新生态群落评价方式。

1 多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群落分析

文化生态视角下,创新生态群落研究可以追溯到斯图尔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斯图尔德提出以文化作为人与自然相处的媒介,关注文化生态的适应性问题。 邓先瑞[1]认为文化孕育与发展于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多重复合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持续性问题。 江金波[2]指出文化生态理论有文化人类学、生物生态学、社会学与哲学、地理学等多个源流,以系统论与生态观为指导,具有多样性特点。

技术经济视角下,创新生态群落的研究可以追溯至纳尔逊与温特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其内涵与生态学特征解释也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完善。Baptista 等[3]认为技术活动使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群落在区域范围形成聚集。 Athreye[4]则强调创新生态群落不仅包含企业单元,还包含其竞争者。 刘友金等[5]指出创新生态群落是一种以产业关联与地理临近为基础,具有类似生物群落的特征。 沈丽冰等[6]认为创新生态群落是由多个单位协调互动的综合体,具有生物体的自适应、自组织特征。 曹如中等[7]认为创新生态群落具有很强的生态链结构,创新活动主要围绕产业生态链展开。 汪志波[8]认为创新生态群落的内涵以产业为核心,强调创新生态群落和创新生态环境的协同演化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生态与科技创新的综合研究构成了科技文创创新生态群落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文化科技融合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文创科技企业的优胜劣汰,构成了类似自然生态捕食、消化吸收的关系;而产业链上的创意孵化与合作,又构成了类似自然生态的群落规模扩张与联盟。 同时,伴随着文化科技的物质交换、精神交换,以及与创新生态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文创科技基因在广袤的时空范围内迭代传承,孵化出新的技术与业态。 而为了适应环境、迭代发展,创新生态群落表现出适应性、多样性、持续性等属性特征。

2 创新生态群落的特征分析

2.1 生态适应性特征

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适应性是创新生态单元在复杂文化科技融合环境下的性能表现特征,反映了创新生态群落的自组织水平。

创新生态群落中存在一个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单元,而这些单元为了获得创新资源要素或优化创意成本会围绕一定的区域范围或产业链条而聚集,由此相互促进与制约,形成一定的生态位势,并具备了自组织、自演化性质。 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适应性正是由此形成,通过创新生态单元的集群互动而产生。 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一方面,环境对生物具有生态作用,能影响和改变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另一方面,生物对环境也具有适应性,生物以自身的变异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创新生态群落也会受到政治文明变化、社会结构调整、经济环境波动、自然地理作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并在发展的洪流中,驱动、引领新的创新潮流与科技变化。 创新生态群落的适应性正是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的环境与个体互动作用下,长期接受不同创新要素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识别性的差异化特征,其适应性特征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创新生态群落时刻受到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影响,其普遍性体现在适合的创新环境中,科技文创的组织业态具有普遍存在的特点,创意和技术的探索不断发生。 而其相对性,是在于文化科技融合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要求,如果要素资源不足、成果孵化支持不足,创新生态群落则可能不复存在。

2.2 生态多样性特征

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多样性是创新生态单元在复杂文化科技融合环境下的复杂性特征,反映了创新生态群落的功能群种丰富水平。

科技文创的发展过程中,不但需要提升创新个体单元的适应性,还需要群落整体的和谐发展。 由于创新生态群落内部不同功能的群、种组合,会影响着群落的外在形态与适应性能力,仅当创新活动的多个功能单元相互作用形成规模,才具有群落特征,和谐多样的创新生态群种发展才能推进群落的跃迁,由此形成了群落的生态多样性。 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多样性是创新活动的多个功能单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影响着创新生态种、群、群落的外在形态与适应性能力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从仿生学角度,创新生态群落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功能种、群的组合,使得创新生态组织具有丰富性和空间分布均一性的综合特征。生态多样性是生物系统中在一定区域与时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复杂性的总称:生态学中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一个群落包含的物种越丰富,其系统适应能力也越强大。 创新生态群落同样需要多种思维的相互碰撞,孵化创意火花,需要多种组织的功能集群保障产业链、创新链的完善、拓展与延伸。 同时,结构决定功能,多样化的文化科技组织合作网络与功能组合结构,会促进新的业态形成,进一步解放创新的生产力。

2.3 生态持续性特征

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持续性是创新生态单元在复杂文化科技融合环境下的延续性特征,反映了创新生态群落的健康可持续水平。

创新生态群落在科技文创的发展中,会不断地根据外部环境做出调整,通过信息流动、产品交换实现演化与跃迁。 科技文创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群落的演化在时间或空间上一般是非均衡的,而这种非均衡的演化特点,形成了群落的生态持续性。 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持续性即指创新生态群落,根据文创潜力和产业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信息流动、产品交换保持可持续的演化与跃迁,实现非均衡连续性演化发展的属性。 科技文创的发展,不能超越产业的市场需求与社会经济的综合限制,由此创新生态群落要不断地根据环境变化和组织禀赋作出调整,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发挥创意资源潜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生态持续性是生态群落形成后,群落能否持续发展、延续与扩张的表征量。 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持续性就是对创新生态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创新生态群落特质能否保持,并不断产生积极影响以推进群种演化发展的性质。 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持续性要求创新生态组织的发展要与创新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协调,通过不断更新发展思维,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对创新生态发展非均衡的再平衡。

3 评价指标构建

3.1 指标选取原则

针对科技文创的生态群落特征,对应的评价指标将依据系统性、独立性、数据可获得性、客观有效性来进行指标选取与测度体系构建。 具体来看,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系统性原则

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项由多主体参与的复杂非线性发展过程,其对应用于评价创新生态群落的创新生态位指数也需要考虑到多主体、多层级的生态演化视角,对应的指标选择要体现出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而非单一的评价;因此,依托于创新生态群落理论,这里采用创新生态群落的三大属性作为创新生态位的测度指标,即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适应性、生态持续性、生态多样性,并且不考虑非生态系统的指标;通过指标之间关联与层次特点,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创新的系统性特征。

3.1.2 独立性原则

创新生态发展有其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多个指标进行全面表达,但指标的选取并非越多越好,彼此间要有鲜明的特点;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要选择具有独立表示系统中某一个方面的指标,如不能选择既能表示生态适应性又表示生态多样性方面的指标,避免指标之间的自相关或共线性。

3.1.3 可获得性原则

创新生态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目标在于通过分析创新生态群落的发展效能来指导创新发展。 指标的选取要兼顾现实意义,要建立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历史连续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区域完整性。 需要考虑创新生态群落相关指标数据的获取难易程度,避免建立复杂而缺乏实用价值的模型体系。 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实际数据的可得性来综合考虑指标的设计,完善并提升测度模型的现实解释力。

3.1.4 客观有效性原则

在指标选取时,要注意到创新生态群落的复杂性,尽量实现客观有效。 这里的客观有效指的是具有相对可靠、综合考虑到创新发展的演化特点。 一方面注意到创新生态群落的异质性和功能性特点,进行客观地量化处理剔除冗余指标;另一方面注意到创新生态水平的发展具有长期性,有些创新主体行为在短期内并没有产生经济效应,但对群落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指标,兼顾创新演化中具有不确定性的时间滞后因素,使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符合创新生态群落演化的客观规律。

3.2 创新生态位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创新生态群落的属性特征,创新生态群落的测度体系依托于生态适应性、生态多样性、生态持续性3个维度,同时综合文化科技领域的评价方法,借鉴欧盟委员会的创新联盟记分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康奈尔大学的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国家创新指数等创新体系设置,引入科技文创相关指标构建模型如表1 所示。

表1 科技文创的创新生态群落评价模型

3.3 创新生态群落评价指标说明

生态适应性(S)指的是创新生态单元在复杂创新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包括要素聚集(s1)、成果转化(s2)、环境适应(s3)。 适应性不但表征了创新生态群落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更表达了创新生态群落在人文组织互动中与创新生态系统的交互影响。 因此,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适应这几个维度。 其中,要素聚集主要测度创新生态群落在创新人力、创新财力等资源对创新生态群落的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反映了要素聚集下,创新生态群落对要素资源的利用与转化,包括专利授权、技术市场成交额、文创新产品项目数等;环境适应,则测度创新生态群落与环境的互动,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资金可得性、地方税赋等。

生态多样性(D)是生物系统中在一定区域与时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复杂性的总称,生态学中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一个群落包含的物种越丰富,其系统适应能力也越强大。 对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生态群落而言,完整的创新产业链与创新支持性族群,将提升整个的生态系统综合效能。 因此,创新生态群落的生态多样性包括产业组织多样性(d1)、支持性组织多样性(d2)两个维度。 其中,产业组织多样性包括第三产业占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比、金融服务业的占比;支持性组织多样性包括文创科技企业、孵化园区、高校、科研机构等。

生态持续性(C)是生态群落形成后,群落能否持续发展、延续与扩张的表征量。 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持续性就是对创新生态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创新生态群落特质能否保持,并不断产生积极影响以推进群落演化发展的性质,包括文创潜力(c1)、产业辐射(c2)两个方面。 其中,文创潜力反映了创新生态群落对文化技术方面的推进,是群落内在生态水平的成长,包括科研增长、文创人力资本的潜力、文化技术市场的发展潜力等;而产业辐射反映了创新生态群落在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张,包括高技术产业出口、外资辐射、技术交易占比等。

4 结语

服务于科技文创的新时代发展,探索适合的评价机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科技文创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单元的自组织、系统性特点和动态演化特征,引入生态评价方法,从文化生态和科技创新的多维视角,分析文化科技融合下的创新生态群落,总结其概念特征,结合创新生态群落的适应性、多样性、持续性特征开发了相应的指标评价模型,旨在启迪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文化生态的计量分析,进一步拓展相应理论。 受制于时间精力以及疫情防控等多重因素,本研究仅构筑了量化分析体系,未能结合地方科技年鉴、文化年鉴、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开展算例分析,期待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够予以补充、优化。

猜你喜欢

适应性群落文创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陶溪川文创街区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