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系统论扎实建立应用型本科会计信息系统教学*
——从手工、电算化到智能化
2022-08-03郑理惠
□ 王 婷,辛 林,郑理惠
(福州工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715)
1 引言
关于会计本质的探索一直以来都处于百家争鸣状态。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等厦门大学会计学家是 “信息系统论”的坚定支持者[1]。信息系统论表明会计是运用信息技术天然的实践主体,但任何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仍是以会计原理为基石。随着经济环境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被广泛应用,理论界也不断地扩充着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但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并没有发生改变。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如何夯实学生的会计基础仍是重中之重,但应厘清学生思路,将会计实践、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机结合。
2 会计信息系统国内教学现状
2.1 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史
综观会计信息化高等教育发展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会计电算化就被列入了高校课程,也曾一度成为独立专业,甚至发展到作为博士培养方向[2]。近年来,随着“大智移云物”的发展,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更是将大数据融入了高职专业名称,预示着会计职业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应适当增加学科的交叉整合及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比重。由此可见,我国的会计高等教育政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历经手工、电算化阶段,并在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2 国家MOOC课程建设情况
从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国内知名的高等教育在线学习平台的会计信息系统类MOOC课程来看:
大部分职业院校,如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胡汉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杨瑞芳、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张煜、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金芬、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姜明霞、信阳农林学院杨华、黑龙江贸易经济学校果宏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付智勇等,均以用友U8做为实操平台,着重于该软件的使用与实践。
本科院校多数的教材和课程都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职能子系统为基础和主要内容讲述其原理,并与用友U8相结合,有些则拓展讲解到薪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如郑州西亚斯学院邱道欣、金陵科技学院黄作明、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李爱红、哈尔滨商业大学刘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蔡军、东北电力大学潘忠志等。
工科院校则偏重于账务处理系统的原理与设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艾文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王进朝、青岛理工大学王先鹿等。
更进一步地,一些本科院校着重于ERP业务流程、业财一体化等广义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管理,如武汉大学马晓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翠红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课程中逐步融入财务机器人、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数智化内容,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媛、北京工商大学张继德等。但此类课程尚处于尝试性阶段,智能化略显不足,在内容整体设计及逻辑衔接方面有待加强。
3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
传统会计学教材中的习题由大量假想、给定数据组成,对于如何识别真实原始凭证,如何从真实原始凭证中提取所需的会计信息并未给予说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会计基础理论与准则,但对这些数据所产生的环境较为陌生,只会根据习题中给定的信息完成编制会计分录,而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最关键的实务步骤却较为薄弱的。尽管手工或电算化会计实训意图弥补此方面的缺陷,但在此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般又由学生练习为主、老师的引导为辅,导致学生的视野仅局限于某套账务的处理或某项软件的操作,或只顾完成任务而不求甚解。另一方面,来源于信息化、网络化下的经营业务数据,其原始凭证的结构、形态又发生较大的改变,比如区块链发票的出现、支付宝及微信付款方式的普及等,传统的教材与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数智化时代的要求。
3.2 过份依赖某类会计软件的应用,缺少信息系统原理思维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均以用友U8为教学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会计软件的应用,只阐述其软件的输入输出功能。以某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运用软件进行基础设置、凭证管理、账表管理、往来业务管理,更深入些的会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和供应链系统管理等。这种教学只培养会计软件的使用和操作,不论述其数据结构、流程和内部机理,课程内容只能跟随软件的发展而变化,学生不能知晓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数据信息流转过程,导致会计信息系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黑匣子”[3]。如果学生只学习软件应用,不能针对软件问题和企业具体管理需求确定信息化解决方案,不懂举一反三,课程教学会一直落后于社会实践,无创新性可言。
3.3 会计信息智能化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
智能会计信息系统在信息的传递、存储和加工上与传统会计有明显的差别,可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实务界还是教育界,在智能会计信息系统转型上都处于摸索阶段。高校在会计智能化教育方面普遍面临着三大痛点,即缺教材、缺师资、缺方案,在智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能力框架、课程体系等方面远未达成共识,智能会计信息教材的内容体系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蔡显军等研究了多所大学开设的“大数据会计”或“智能会计”特色方向班等,指出有些高校侧重于会计与技术的简单耦合;有些高校以技术为主,会计仅是一个应用方向[4]。这些做法使得在会计信息系统转型中过度关注信息技术而忽略会计理论和实务,本末倒置、不利于推动会计教学改革。
4 应用型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内容设计
4.1 总体规划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课程,应以会计的核算与监督等基本职能为核心,让会计信息处理贯穿始终,其内容应随着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企业应用的发展而不断整合与更新。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讲,需要集中于“票账表钱税”的专业性学习,只有具备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与技能,方能与会计实务工作相衔接。
一是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和讲述手工账务处理程序,尤其是如何提取各种典型原始凭证所蕴含的会计信息,搭建好纯理论的《基础会计》与纯实践的《手工会计实训》之间的桥梁;二是讲述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原理,研究系统结构、功能及数据传递关系,不依附某财务软件具体介绍和操作应用,侧重于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的方法;三是引导学生了解及熟悉智能化转型所必备的信息技能,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应用(详见表1)。
表1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内容设计
4.2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手工会计信息处理在教学中已比较成熟,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缺失,如何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收集业务数据进行会计处理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较为薄弱之处。在这一环节中,原始凭证解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①这张原始凭证在谁手里,会计主体是谁?②原始凭证说明了什么样的经济业务或经济活动?③经济业务或经济活动已经完成或阶段性完成了没有?是否可以做账?在教学中以典型的仿真的实务案例引导学生读懂原始凭证,提取相关的会计信息,转化为课堂中常接触到的习题类型,然后经过审核后编制专用式或通用式记账凭证。限于课时要求可以就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固定资产折旧、税费计算、交纳税费等主要业务进行讲解。这些例子所涉及到的原始凭证虽然只是实际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但仍然能够窥视这个环节的基本信息处理问题。
4.3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该部分教学抛开多数同类教学侧重系统应用过程的思路,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与会计学的理论融为一体,紧紧围绕信息传递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原理,借鉴哈尔滨理工大学艾文国教学团队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体系,理解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兼顾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难度,尤其强调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管信息技术如何更新、信息平台如何变化、学生在工作选用的软件如何转换,都仅仅是会计信息处理方式或手段的改变,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设计思想并没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不再依附于某项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应用,而是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运用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结构、处理流程、基本功能和内部机理,懂得变通、懂得创新、懂得解决问题,不仅能够熟练地组织会计核算,又能够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4.4 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
王爱国、牛艳芳认为“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是把数据库、Python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研发三合一的课程,面向的是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场景[5]。本文借鉴王爱国教授的思路,建议对于应用型本科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来讲,应建立“知技术、会应用、懂趋势”的课程内容体系,可适当降低数据库与Python编程技术,注重技术的应用场景及财务机器人的规则设置、流程梳理。
首先,学生要理解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比如大数据、OCR、RPA、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财务领域的运用,既要顾及会计的根基,又要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掌握基本的统计学分析工具和基本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其次,要掌握会计信息(即会计数据)在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内的存储、传递过程,比如:如何通过计算机视觉替代人眼的功能,进行非结构化数据和信息集成功能,完成单据的识别及信息归集等。最后,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财务会计的衔接与融合,比如,针对信息的可信性和安全性,可引入区块链技术的讲解,以完成凭证、账薄、报表的归档上链等。
5 结语
本文从信息系统论角度梳理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思路,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会计的本质,应从手工、电算化到智能化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将各项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到各个会计核算环节,前后衔接紧密,有利于学习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尤其是智能化部分,不应泛泛而谈,而应结合相关的会计场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会计理论基础、实务能力及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力。当然,本文所涉及的是狭义的会计信息系统,针对的是会计核算业务,在后续的改革中,可考虑扩展到管理会计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