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智造亟需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2022-08-03经济杂志张军红调研员

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精益竞赛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张军红 调研员 马 明

当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亟需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制造业攀升至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首届高科技企业班组长&精益生产经理管理技能大赛”于4月正式启动,将在11月底落幕。本次大赛组委会秘书长王向宁指出,产业从“制造”转向“智造”,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支撑。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有力引导,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发力。在此背景下,举办此次大赛,旨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进一步改善人才供给质量结构,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如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培养有怎样的意义?围绕这些问题,《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企业代表。

亟待提升人才数字化能力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就您所在领域来看,目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情况如何?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促使技能人才成为行业“香饽饽”。从行业层面看,制造业正从“制造”迈向“智造”,为技能人才实现技能增值、提升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

我国制造业近几十年全面发展,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技能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不同的制造业对于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同,技能人才的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从企业类型看,大型央企、国企及外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模型。从行业来看,航天、汽车、电子、电力等行业技能人才及班组长的管理水平比较高。相对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及部分产业链上游企业稍差一些。

随着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企业转型升级速度很快,但院校的人才培养滞后,因此,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不过硬,难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此外,社会大众认为产业工人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低,年轻人不愿意到制造企业就业,造成企业用工缺口持续增大。

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大力支持培养技能人才,但目前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知有偏差,人才培养力度仍不够。具体而言,第一,社会大众对技术工人的职业身份缺乏认同,青年人不愿意进工厂做技能工人;第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绩效管理及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不够重视;第三,在院校培养教育上,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导致学生技能素养不能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因此,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日益凸显。

家居定制行业有别于传统的家具制造行业,要求企业必须通过使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满足用户繁杂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家居定制行业存量人才年龄大,学历偏低,技能体系落后,亟需人才结构优化,寻求更多年纪轻,学历高,具备掌握操作信息化机器、使用微电脑等数字化技能的产业技工。

随着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对技能人才队伍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传统制造业的班组长及技能工人主要依赖于制度流程标准、个人能力经验,利用基础的管理工具(5S/TPM/标准化/精益管理等),对于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及制造现场七大任务(安全、质量、生产、成本、设备、环境、人事)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生产运营目标及客户满意。为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班组长及技能工人需要在原有的技能基础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备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持续学习实践,拓宽管理应用边界,力争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韩雄

马宝龙

李京斌

蔡宝磊

穆晓鹏

企业为提升效益,追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未来很多人工工作岗位会被智能化、数字化的机器人取代,迫使产业工人不断提升技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数字技术对产业工人的新要求不是要颠覆传统的技能,而是要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持续学习,可以对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等设备进行操作、维护,以应对智能制造在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数字化的广泛应用要求产业工人一是要具备学习的能力,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要有能力去运用这些工具;二是要具备对高端设备的操作能力,对智能化设备、产线的维护、调试能力以及对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三是要具备根据数据信息作出及时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优化生产过程,更好发挥人的自主能动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第一,一线的生产操作人员要精通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具备信息化、数字化的系统知识,对工艺与信息数字化的结合逻辑有基本的理解;第二,装备和设备的运维人员要具备对智能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及维修保养能力;第三,品质检验人员要具备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查找生产线上出现问题的能力;第四,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生产管理手段、方式和路径,具备对生产线上各个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再优化、再运用的能力,打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数字流。

就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来看,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在培养方面,龙头企业、品牌企业要联合技工院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满足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在培训方面,企业要开展针对数字技能的岗前、在岗和转岗转业培训,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数字技能素质;在选拔方面,各行各业要广泛开展企业数字技能岗位练兵比武活动,让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全面提高企业技能人才业务能力。

在企业层面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比如对于班组长需要掌握的通用类、专业类管理工具方法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智能化转型的发展需求,梳理完善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模型,培养技能人才。

在个人层面上,产业工人要不断突破自己,更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具体而言,一是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竞赛等方式,在传统的管理能力基础上补短板,提升安全、质量、生产、成本、人事的管理能力;二是持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善问题的核心能力,学习TPM、精益管理、6σ(六西格玛)等管理方法;三是不断增强数据统计、阿米巴经营、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强化管理及经营能力。

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时俱进培养技能人才。院校人才培养滞后,很难快速研发出满足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新课程,比如在教学中融入计算机数控等智能制造基础知识,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高技能工人走进校园授课,给予受训学员走进工厂实习的机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首先,加强对技能人才职业道德、职业认知的培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增强制造业对青年人技能成才、技能就业的吸引力。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培训师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实践锻炼技能。再次,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目前,在产业工人方面,包括班组长、精益生产经理等岗位尚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需要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其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要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增强青年人对产业工人职业的身份认同。

第二,要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划。与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第三,要下大力气、深入提升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各项民生项目的奖励与优惠力度,扩大各行业技能人才职称体系建设,出台一段时期内针对技能人才的补贴等。此外,对于企业培养出的技能人才要给予更大力度补贴。

第四,要加快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当前,院校的人才培养还不够精准和有效,因此企业承担起人才反向输出的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岗位需要,建立培训标准,培养技能人才。但是,经过企业内训培养出的人才技能针对性强,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与劳动者再就业的风险。

第五,要增强社会对民营企业技能人才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解决就业的排头兵,蕴藏着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亟需一个展现技能、提升技能、成就技能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公共平台,增强其价值感和成就感。

以赛促学,打破行业信息壁垒

《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实施方案》指出,要大力开展制造业品牌职业技能竞赛。其重要意义有哪些?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开展制造业品牌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简言之,促质量、举创新、兴联动、谋发展。通过开展竞赛,为产业工人搭建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未来竞赛可以更多地聚焦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职业工种,搭建一个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学习服务平台,促进形成技能人才“在比赛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的良好氛围。

一是以赛促学。竞赛极大地激发了技能人才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竞赛过程中,技能人才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二是客观评估。通过竞赛,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产业工人在全国范围内的能力水平,以便更好评估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三是完善知识。竞赛提供完善的知识大纲和培训指导,通过多样化的竞赛形式(理论测试、情景模拟、命题答辩、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全方位无死角地评估和验证知识技能,有助于产业工人认识到自身差距,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

目前,品牌职业技能竞赛对人才技能进行评比,主要注重通用类的知识和方法。未来,希望可以举办更细分行业的竞赛,关注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技能。

开展竞赛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的学习平台。通过比赛,一方面各行各业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技能水平,打破行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另一方面,参赛人员可以借此机会,交流生产制造、现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经验,激发技能人才持续学习的动力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

未来可以邀请相关培训机构、院校也来参与竞赛。首先,有助于加强校企融合,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解决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的问题。其次,有利于增加社会对竞赛的关注,逐步破除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知偏见,增强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首先,通过切磋技艺,有助于技能工人和企业交流互鉴,优化流程,创新产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次,通过比赛竞技,有利于技能工人展现自我风采,锻炼技能,增强个人获得感和价值感。

未来,希望建立常态化的技能竞赛机制,扩大比赛规模,定期举办比赛,完善比赛规则,丰富比赛内容,优化奖项设置,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竞技竞赛可以起到以赛带练、以赛带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为我国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首先,希望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单靠地方政府为产业工人提供技能比武的舞台是远远不够的。可由国家部门牵头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升级比赛规格,从资源上、资金上给予更大支持,做好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工作。其次,要持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构建良好生态,让“有技能、好就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让技能报国成为新时代风尚。

结合需求,稳步实现智能化转型

精益数字化加速了企业智能化转型步伐,有望成为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方向。在您看来,应如何加速促进精益数字化与企业智能化融合?

面对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环境,加速精益数字化与企业智能化融合,有利于增强企业韧性,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企业应当继续秉承精益理念,增强经营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为精益生产、智能制造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新兴科技,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更好地规划技能人才与智能制造机器的角色分工,推动建立“无人工厂”与复合型人才共同参与的运行体系。

一是要做好过程优化及标准化工作。企业通过精益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识别和消除过程中的浪费,优化过程并实现标准化。在精益管理的基础上,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二是要做好数字化、智能化的规划工作。2021年5月,《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9116-2020)国家标准的发布,为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指南。政府及各大机构通过论坛、讲座等方式,大力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的方法及案例。在此背景下,各制造业企业要积极地参与学习,了解数字化、智能化的理念框架、工具方法及推进路径,做好企业智能化转型规划,着力培养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人才。

三是要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实现智能化改造。企业盲目跟风进行智能化转型,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要基于自身业务现状及需求,精准推进数字化、智能化。

第一,企业管理者要具备持续提升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并带领其他技能工人共同进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企业要走出去,对标“黑灯工厂”优秀企业,学习和借鉴同行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第三,企业管理者和基层技能工人要熟悉并掌握新的加工思路以及先进的设备、先进工艺,并将其应用到整个制造过程当中。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属性和业务特点,决定是否要融合精益数字化和企业智能化。要清楚两者融合的目的是解决业务痛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次,企业要了解精益数字化与企业智能化的融合,不是简单地安装一套软件系统,而是要从战略、业务、人才、文化、组织、机制、财务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匹配工作。而且,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长,见效慢,企业要考虑清楚投入产出比。

再次,国家要加大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政策引导。目前,国家大多以一次性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投入是持续的,如果政府可以对企业实施抵税或者按照企业投入按比例给予返还等优惠政策,会更加激励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精益竞赛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精益思想在海外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机加零件精益单元构建与应用
我看竞赛
精益管理实践之“360”精益管理模式
创业从精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