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消费的着力点
2022-08-0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
■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 高宝华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又是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内容,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更是构建以国内经济为主体、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2022年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4%,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第一“主引擎”作用。但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企业经营困难、流通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仍有一定压力。为此,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紧抓六大着力点,促进消费稳步健康发展。
努力促进居民增收,让百姓“能消费”,筑牢促消费的经济基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是居民消费增加的关键条件。为此,一是大力促进居民充分就业。如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等举措,以就业促进带动居民增收。二是着力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一方面增加收入分配“增量”,如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另一方面优化收入分配“存量”,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和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等。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百姓“敢消费”,夯实促消费的社会基础。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事关千家万户,既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一是“保基本”,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以促进机会均等为核心,从标准体系建设、补齐短板、缩小区域差距、统筹城乡制度等方面,切实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和基本文体服务。二是“优供给”,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即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加强住房、托育、教育、养老、医疗等供需矛盾突出领域的服务供给,为广大百姓提供质优价适的规范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
推动消费在“恢复发展”的基础上“扩容提质”,牢牢稳住促消费的“基本盘”。一是促进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其一是固“稳”,稳住服务业困难领域中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特别是贯彻落实好纾困帮扶措施。其二是抓“保”,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需要,全力保障消费供给,同时做好物流保通和保畅工作。二是推动最终消费“扩容提质”。其一,促进商品消费扩容提质。重点加大保障房消费、汽车消费、家电家具家装消费以及烟酒茶等地方特色消费等。其二,促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着重扩大餐饮住宿、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消费等。其三,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以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衍生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为重点,着力推进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宠物消费,大力培育“互联网+服务业”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商旅文体跨境融合消费、电商直播、跨境电商,积极发展云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无人经济等。其四,促进城市消费扩容提质。以推进国际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旅文体消费集聚区和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重点,“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并重,采取培育世界级商圈、构筑时尚新地标、改造提升步行街、发展智慧商圈、配置社区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等方式,促进城市全方位扩容提质。其五,促进乡村消费扩容提质。以县域消费为切入点,通过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优化农村生活服务供给和增强县域文旅服务功能等方式,促进乡村消费健康发展。其六,推进消费质量品牌建设。以产品和服务标准修订和消费品工业“三品”工程为切入点,完善消费质量标准体系、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着力提升我国消费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高宝华
推进消费设施、平台与网络建设,加强“通消费”力度,畅通促消费的脉络通道。近年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存在“堵点”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不够畅通已成促消费的顽疾,亟待解决。为此,一是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5G基站建设、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和“吃住行游购娱闲情奇”的配套设施建设等。二是健全城乡消费网络。如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等。三是加强消费平台建设。持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四大展会”,持续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扩围”“扩容”发展,加强购物、餐饮、养老等生活类以及物流、科技、金融等生产类电商平台健康规范发展。四是促进经济循环各环节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贯通发展。采取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完善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推进消费品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延链”和“强链”等举措,打通消费的“肠梗阻”,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大环节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贯通。
4月18日,消费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一家超市购物。来源:中经视觉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助消费”力度,增强促消费的政府保障。一是加强财税支持。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渠道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消费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对于上述服务业困难行业企业,要通过税费减免、租金减免、保险费缓交等纾困措施加以扶持。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按规定给予财政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新品首发活动和首店旗舰店落户给予财政支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研究进一步降低优质消费品进口关税。二是优化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提高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和消费者贷款可得性。强化县域银行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丰富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保险公司针对消费领域提供保险服务。三是强化用地用房保障。鼓励经营困难的百货店、老旧厂区等改造为新型消费载体,支持利用社区存量房产、闲置房屋等建设便民网点。探索适应乡村旅游、民宿、户外运动营地等小规模用地需要的供地方式,鼓励融合集聚建设。适当延长国有物业资源租赁期限,更好满足超市、便利店等消费场所用地用房需求。四是完善外向型消费政策。加大金融、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探索放宽数字经济新业态准入。扎实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鼓励各业务环节探索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国际机场争取实施外国人 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增设口岸免税店。五是加强消费统计监测。强化消费统计的大数据应用,研究制定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的统计分类,完善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统计监测。六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并为人才提供医疗、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服务保障。
2022年7月17日,游客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FDC时尚产业综合体选购定制服饰面料。来源:中经视觉
7月16日,游客在北京市前门商业区选购商品。来源:新华社
优化消费环境,让百姓“乐消费”,夯实促消费的发展环境。一是破除限制消费障碍壁垒。如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各地适当放宽旅游民宿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等,消除消费隐性壁垒,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促进消费供需适配。二是加强消费领域监管。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全流程协同监管,压实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监管责任。加大对虚假宣传、仿冒混淆、制假售假、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严格规范平台经营者自主定价。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组织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三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如完善平台经济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提高消费者维权主体意识、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全面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制度、广泛引导线下实体店积极开展无理由退货承诺、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以及提升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效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