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牛:见证西夏王朝的沧桑与辉煌
2022-08-03汇编秋慈
汇编|秋慈
偶然发现的西夏珍宝
鎏金铜牛身长1.2米,重188千克,全身散发着柔和的金光;四腿呈内屈跪伏状,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象逼真;牛首高抬,两角弯出优美的弧度,颈部肌肉线条十分清晰,在牛的皮肤底下还有一根脊椎骨,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部;尤其是双眼炯炯有光,却又呈现温驯之态,神情极似鲁迅笔下的“孺子牛”。它似乎是劳作了一天,正在卧地休息,忽然听到了主人的呼唤,于是抬起头,向主人望去。
关于这件鎏金铜牛的发现还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1972年,几经努力,考古工作者终于进入地下21米深、有着“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却发现文物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见此情景,所有人都懊恼不已。
一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一时气起,踹了一下脚底,猛然间,两只金灿灿的牛角尖“破门而出”——原来,被盗墓者炸倒的墓门正好盖住了鎏金铜牛,它得以留存至今。
这只鎏金铜牛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号称“西夏第一牛”,后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也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西夏珍宝都已流失海外,幸存下来的鎏金铜牛更是弥足珍贵,经历近千年的岁月洗礼,它见证了西夏王国沧桑与辉煌的历史。
鎏金铜牛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活跃过一个消逝于西北丝绸之路的神秘王国——西夏。这是以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边疆政权。党项族长期生息在贺兰山下、黄河水旁,至隋末唐初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1038年,李元昊定都兴庆府(即今天的宁夏银川市),建国号大夏。因地处黄河以西,历史上称为西夏。公元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西夏王国既注重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周边民族尤其是汉、藏民族文化的精髓,兼收并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西夏文化,曾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大放异彩。然而,《二十四史》中有《宋史》《辽史》和《金史》,唯独没有《夏史》,西夏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王朝。
冶炼工艺与农耕文明的见证
鎏金铜牛采用传统的外范内模制作技术,表面装饰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鎏金工艺,即将金和水银混合成“金汞剂”涂抹在铜牛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挥发,使金附着在器面不脱,鎏金工艺对工匠的技艺水平要求很高。
西夏王朝能铸造如此精美的鎏金铜牛,表明当时的金属冶炼工艺相当先进。这从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三窟的西夏壁画《锻铁图》中可以得到印证,画面上绘制的便是一名工匠双手推拉双扇木风箱,另外两名工匠抡锤锻铁的图案,再现了西夏工匠锻铁劳动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使用的鼓风设备双扇木风箱在当时最为先进,鼓风量大,可大大提高炉火温度,双扇可以互相更替、不断推拉,将风连续鼓入炼炉,易于保持炉内的高温,为金属铸造的高精度提供有利条件。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之名始见于《隋书》,有学者曾经指出,西夏王朝统治西北的200多年中,是汉唐以来宁夏平原农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灌溉事业也十分发达,可谓富甲天下。
由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和榆林窟西夏壁画中的“二牛抬杠”《犁耕图》来看,西夏的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耕种方法,这和史籍上西夏“耕稼之事,略与汉同”的记载相吻合。
在金属稀缺的西夏时期制造这样一只体量庞大的鎏金铜牛体现了西夏人对牛的崇拜。“当时,西夏人过着游牧和农耕相结合的生活,牛在人们的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牛是西夏人的图腾。在整个宁夏地区,与这件鎏金铜牛价值相仿的国宝级文物目前不超过6件。”宁夏博物馆的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