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08-02李俊
李 俊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2)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随着高职教育利好政策密集出台,高职学生占整个大学生规模的比例急剧上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翼,围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到底开展了哪些研究?该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如何?这些研究又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整体把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况、热点和发展趋势以发现已有不足,指导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研究走向。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的研究。基于此,当前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年载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和关键词五个方面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全面梳理当前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规律,以期为后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当前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来源库,选择高级检索,设定检索条件中的主题词为“高职”并含“心理健康教育”,或者“高等职业教育”并含“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精确检索,初步获得相关文献4 854篇。根据情报学的布拉德福文献分布定律,大部分的关键文献都集中发表在少数核心期刊[1]。因此,在来源类别选择“北大核心”和“CSSCI”,进行二次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370篇,检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为保证研究样本的信效度,通过人工查阅每篇文献的标题和摘要等信息,删除广告书评、政策文件、院校介绍等非研究性文献以及与研究主题联系不紧密的文献,最终确定有效研究文献共333篇。
(二)研究工具
依据科学计量学基本原理,以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软件[2],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学者编写的Ucinet6.0软件和IBM公司开发的SPSS22.0软件为研究工具[3],对检索得到的有效样本数据从年载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载文期刊以及关键词五个方面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探讨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题、热点及前沿。
(三)研究进程
当前研究主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一是通过数据库查找有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献;二是将研究所需的333篇有效文献以“Note first”格式导出题目并以txt格式保存;三是将txt文本导入Bicomb2.0软件分别提取发表时间、作者、期刊名、作者单位和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生成核心作者共现矩阵、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四是在Ucinet6.0软件中导入共现矩阵,绘制相关的网络关系图谱;五是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22.0软件,采取Ochiai系数进行系统聚类,生成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和树状图;六是通过相似矩阵构建相异矩阵,采用多维尺度分析生成高频关键词二维知识图谱[4];七是在精读相关研究主题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聚类树状图和热点图谱归纳出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并进行解释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年载文量
对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按年份统计,2002—2021年发表的333篇文献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近20年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总发文量呈“M”型发展趋势,年平均发文量为16.7篇。其中,2002年是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质量成果问世的第一年,第一篇文章为谢念湘的《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2002—2010年,年发文量从几篇到几十篇迅猛增长,2010年载文量达到峰值,为43篇,在这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政策,如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极大拓宽了研究视野,研究内容也更为聚焦和丰富。2011年论文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但2012年又达到了第二个峰值,发文量为38篇;2012—2018年,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核心期刊发文量逐渐下降,由于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退出了该研究领域[5]。2019—2021年,论文发文量保持稳定趋势,随着研究内容和视角的深入和细化,高质量、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产出放缓,对相关研究的质量、原创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总体来看,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高水平发展经历了从快速升温到逐渐沉淀的过程。此外,在研究初期检索到的4 854篇文献中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仅占7%左右,表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较低。
图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年载文量统计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
2.核心作者合作情况。通过对检索获得的333篇有效文献的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得到428名相异作者,累计共483人次,平均1.45人/篇。由此可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多“单打独斗”,较少进行合作研究。同时,利用Ucinet6.0软件对32位核心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密度分析,进一步考察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高产作者合作的网络密度为0.022 2(标准差S=0.147 3),此值较小,表明该网络结构较为松散,核心作者之间联系较少,没有形成紧密规模的合作模式。在Net-Draw程序中加载32×32的核心作者共现矩阵并生成核心作者合作情况的可视化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若作者之间有合作,它们会通过线条进行连接,线条粗细与作者间合作次数成正比;节点大小与作者间合作关系疏密程度成正比[6]。
图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核心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从图2可以直观看出,32位核心作者形成了5个合作子网,占核心作者数的40.63%,剩下19位核心作者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其中最大的合作子网为4人的四边形子网,网内连通性较好,其余为3个双核子网和1个三核子网。第一合作子网由俞国良、王浩、赵凤青和罗晓路组成,俞国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王浩和赵凤青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罗晓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该合作团体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专兼职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出发,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并就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值得一提的是,俞国良作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与他长期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密切相关。第二合作子网由黄天贵、王正莉和张娜组成,黄天贵和王正莉来自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张娜来自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他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第三合作子网由孙元元和陶爱荣构成,他们都来自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该合作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和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第四合作子网由邱开金和周晓玲组成,他们都来自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该合作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第五合作子网由董敏杰和俞慧刚组成,他们均来自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该合作对高职学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了构建。一方面,上述研究者在同一单位内进行合作较多,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较少,说明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意识淡薄,知识交流密切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整体网络中没有大型连通分量,网络连通性较差,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需加强研究队伍建设,以促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
为确保研究机构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作者单位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使用作者单位所归属的大单位进行命名,如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等统一规范为“中国人民大学”。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可得,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单位为该领域的核心机构,共计34个,见表1。
表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核心机构发文量统计表(部分)
进一步统计可知,34个核心机构共发文131篇,占总发文量的39.34%,表明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尚未形成核心机构群。在核心机构中,高职高专院校29家(共发表102篇),重点院校(985、211院校)3家(共发表22篇),普通本科院校(除985、211以外的本科院校)2家(共发表7篇)。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16篇),其次是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6篇)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5篇)。所有院校均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上述数据表明,第一,高职院校是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领军机构和核心力量,此外也有个别重点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此领域进行研究。第二,重点院校的研究成果位列第一,贡献较大。第三,各院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完善,这为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科研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载文期刊
统计样本文献,相关研究刊载于54种北大核心或CSSCI期刊上,平均载文量6.2篇,说明文献期刊分布较为广泛,数量较多。刊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十的期刊有:《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中国成人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探索》《成人教育》和《中华文化论坛》,分别占载文总量的28.83%、12.31%、11.71%、8.11%、6.31%、4.20%、2.70%、2.10%、1.50%和1.50%,载文量前十的期刊总刊载论文264篇,占论文总数的79.28%,见表2。以上期刊密切关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动态,推动职业教育变革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纵深发展。其中,《教育与职业》载文量居于首位,为96篇,占总刊载论文数量的28.83%,因为《教育与职业》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吸引了大量相关主题的研究。载文前5的期刊有4个都属于职业教育类期刊,职业教育类期刊是该领域的主要交流平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因此,可以说,半数以上的高质量文章发表在职业教育类期刊上是理所当然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类、心理学类、档案类和文化类等期刊载文量排名也靠前。可见除职业教育领域,其他学科同样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所关注。
(五)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1.高频关键词词频排序及分析。将有效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将“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等统一规范为“高职院校”,将“高职生”“高职大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等统一规范为“高职学生”,以此类推。采用Bicomb2.0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提取,333篇文献共得到1 239个关键词,平均3.72个/篇。根据关键词分布情况及当前研究需要,选择频次大于等于6的24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见表3,从高频关键词中可以透视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
表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载文期刊统计
表3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含“心理”二字的关键词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心理素质”“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研究群体的关键词有“高职学生”“大学生”“教师”“高职新生”和“贫困生”。除与检索主题词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外,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为:高职学生(107次)、心理健康(68次)、对策(33次)、课程(25次)、大学生(21次)、心理问题(21次)、积极心理学(18次)、模式(17次)、教学(12次)、教育策略和心理素质(11次)。对此进行初步分析可知,目前研究者主要围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课程与教学、模式构建和一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展开研究。仅对高频关键词进行频次统计,很难发现它们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关键词共词技术进一步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的联系。
2.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的内部关系,当前研究把24×24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6.0软件获得基于中介中心度的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如图3所示。节点越大,表示它在整个高频关键词网络中越重要,控制其他节点共现的影响力越强;节点之间用线条相连,线条越粗,表明二者间联系越紧密[7]。
图3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
当前研究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的内部关系。一是节点的大小。从节点大小看,除“高职院校”和“心理健康教育”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课程”“模式”等关键词节点相对较大,在整个网络关系图中处于重要地位,代表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和热点。二是节点之间的联系。从节点之间线条连接的粗密程度来看,形成了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四点为核心的网络图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形成了两大研究主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同时,“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对策”“课程”“教育策略”等关键词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表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也是学界比较关心的方面,研究者们对此也进行了大量探索。三是整体结构分析。除网络图中的核心层,还要看到分布在图谱边缘的节点,如“顶岗实习”“贫困生”“高职新生”“教师”等,它们与其他关键词共现次数较少,是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薄弱点,未来应加强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3.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为把复杂的共词网络关系简化为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便于描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内容结构特点,为后续热点分析作铺垫,我们对高频关键词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把共词网络中距离较近、相似度较高的关键词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类团的过程。同一类团有较大相似性,不同类团又存在较大差异,以此达到“物以类聚”的效果。把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入SPSS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生成24×24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和聚类树状图,如图4所示。在树状图中,横轴上方的数字代表关键词间的距离,数字越小,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高,关系越密切;纵轴为对应的24个关键词及排序。
图4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聚类分析树状图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六个热点领域。如果要对每个领域进行深入分析,需要找出最能代表该领域的关键词并对其进行命名。大多数研究者通常依靠主观经验对类团包含的内容进行归纳,这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信息缺失或归纳不当。国内学者钟伟金提出了粘合力的概念,它是衡量各个关键词对类团贡献程度大小的指标,某一关键词的粘合力越大,该词在类团中就越重要,对确定类团的名称和性质有着关键作用[8]。粘合力为该词与类团中其他关键词共现频次之和的平均值,通过计算,得到每一类团领域关键词的粘合力(见表3)。基于各领域关键词粘合力大小和关键词间的语义关系,对各类团进行命名。领域1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2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领域3为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4为高职新生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领域5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领域6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明确了各领域的研究内容,却无法观察出各研究热点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具体位置。因此,接下来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进一步探索领域内和领域间的潜在联系。
4.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可以直观呈现各研究热点结构和关联强度,便于深入剖析各热点领域的内部联系和相互影响情况。为减少相似矩阵中因“0”过多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通过“1-相似矩阵”可得24×24的相异矩阵,再使用SPSS22.0软件中多维尺度分析功能把相异矩阵生成可视化的二维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并结合聚类结果对其进行热点领域划分,如图5所示。知识图谱又称战略坐标图,最初由英国学者Law等[9]提出,用以描述领域内部情况和领域间相互影响情况。知识图谱横坐标为向心度,代表各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弱程度;纵坐标为密度,表示领域内部的联系疏密情况[9-10]。图中的圆圈为关键词所在位置,两个圆圈越近代表它们联系得越紧密,反之,则越松散。坐标中心位置附近的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的影响力较大。同时,知识图谱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
图5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1)的关键词主要分布在第一、四象限,表明领域1处于整个研究网络的核心,尤其是第一象限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最为成熟,成果也最为丰富,但内部分布稀疏,联系不够紧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传统心理学取向的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盯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以“问题”为中心,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僵硬模式,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21世纪初,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11]。学者们对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传播和实践运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理论上主要从积极心理学理念中的主观、个人和集体三个层面探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实践上检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如对高职学生进行积极团体辅导[12],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13]等。可喜的是,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方兴未艾,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投身于积极心理学心育的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领域2)的关键词主要在第二象限,密度较高,这说明该领域受到研究者们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高职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体,毫无疑问,学生心理健康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如邱开金[14]、吴雷达[15]、杨金莲[16]等基于各自研究基础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对策。结合文献分析,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学者们根据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进行了较多总结,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环境适应不良,学业习得性无助和人际交往困难等;二是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从学校教育、家庭、个体、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基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如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立学生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创建人文校园,开展心理咨询等。总体来看,相关对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此外,该领域研究理论思辨性文章较多,需积极开展实证研究,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3)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3)和高职新生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领域4)可以合并为高职贫困生及新生心理健康研究,关键词主要位于第三象限,说明该领域虽受到一定关注,但处于整个研究网络的边缘,研究尚不成熟。高职贫困生和高职新生是学校的两类特殊群体,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者普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高职贫困生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策略,其中,有关高职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分歧:多数研究认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17-19],但也有少数研究显示二者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20],因此,未来研究需做进一步探讨。另外,研究者还发现高职院校中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城市学生,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数量多于男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完整家庭学生[21],但关注高职农村学生、女生、单亲家庭学生等群体的成果相对较少,亟须对此类群体开展相关研究,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4)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领域5)位于第一象限,可以看到关键词联系紧密,向心度高,表明该领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对其他研究领域也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了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这充分表明了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大量心育工作者纷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创新建设。面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实践创新薄弱,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作用发挥受限,课程改革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等问题[22],学者们主要从调整课程教学目标,推进教改以提升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建立高素质课程教学团队,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5)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领域6)位于第四象限,该领域内部联系不紧密,但属于活跃主题,具有潜在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23]。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晚,同时,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心理问题突出,高职院校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模式的构建上,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展开研究。宏观方面如张文霞等[24]构建的“一体三翼”模式,段淑娟等[25]构建的“三三三”模式,刘静等[26]构建的“12345”模式以及尤建国[27]构建的“五位一体”模式等;微观方面主要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心理干预进行模式构建。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知识图谱可视化和文献内容分析角度全面审视了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丰富,但高质量文章所占比重小,文章质量总体较低;第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作者大多是“单兵作战”,知识交流密切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研究队伍;第三,高职院校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核心力量;第四,职业教育类主流期刊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交流平台;第五,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包括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高职新生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六个领域。
在全面把握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反思现有成绩与不足,有利于为新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实践厚植根基。总的来看,未来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
(一)凝聚核心群体力量,提升研究水平
通过核心作者和发文机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合作明显不足,跨校、跨机构的合作严重缺乏,虽有部分本科院校关注该领域,但高职院校是核心研究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水平,高质量成果产出较少。一方面,需要加强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组建该领域核心研究团队,创新协作研究机制,积极联合申报高级别课题,不同机构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形成各具特色研究网络。另一方面,研究者个人能力决定了研究深度,研究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注重研究方法创新,提升写作能力,才能为创作高质量科研成果打下牢固基础。
(二)融合多学科视角,创新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虽有一些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但多数文献以理论研究为主,还停留在经验和思辨层面,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不足,这些可以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这一热点得到佐证。其实,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知识图谱、元分析等技术的成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当前研究就是新方法的有益尝试。此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若局限于教育学或心理学视域,势必会故步自封,无法得到长足发展。未来,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人类学、哲学、认知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拓宽研究视野,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高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普遍性研究
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来看,高职贫困生和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其他群体,如高职女生、农村高职学生、高职学困生和单亲家庭高职生等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研究者应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从不同院校类别、学科、地区、属性等区分高职学生群体,采取广泛调查,对比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结论,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这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8]。《“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当前,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健康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制度建设不健全、队伍建设不到位、服务内容片面等。总体来说,应借鉴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以高职学生心理服务需要为前提,保障机制建设为基础,服务队伍建设为关键,课程创新建设为核心,心育文化建设为拓展,评价体系建设为驱力,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29]。此外,高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本科院校存在差异,不同类别高职院校也有自身特点,如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