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2-08-02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无缝白鹤投产

陈 辉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三峡水力发电厂,湖北 宜昌 443133)

1 金沙江下游流域电站概况

金沙江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是“西电东送”的主要电源点,金沙江下游河段,自四川的攀枝花到宜宾(落差达到719 m),是金沙江水能富藏的“黄金河段”,在金沙江下游河段依次分布着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 座巨型梯级电站,由中国三峡集团梯级滚动开发建设,4 座电站的总装机达到4 646 万 kW,超过金沙江水能开发规划总装机的一半。

乌东德水电站正常蓄水位825 m,最大坝高270 m,总库容74.08 亿m3,调节库容30 亿m3,防洪库容24.4 亿m3,共安装12 台85 万kW 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 020 万k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约389.1 亿kW·h。乌东德工程于2011 年开始筹建,2015 年12 月正式开工,2020 年6 月29 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2021 年6 月16 日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正常蓄水位825 m,最大坝高289 m,总库容206.27 亿m3,调节库容104.36 亿m3,防洪库 容75 亿m3,共 安 装16 台100 万kW 的 水 轮 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 600 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624.43 亿kW·h。白鹤滩工程于2010 年开始筹建,2017 年7 月正式开工,2021 年6 月28 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溪洛渡水电站正常蓄水位600 m,最大坝高285.5 m,是世界首座千万千瓦级高拱坝电站,首次大坝安全注册被评为甲级,获得“菲迪克2016 年工程项目杰出奖”。水库总库容126.7 亿m3,调节库容64.6 亿m3,防洪库容46.5 亿m3,共安装18 台77 万kW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386 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571.2 亿kW·h。电站于2005 年12 月正式开工,2013 年7 月15 日首批机组发电,2014 年6月30 日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向家坝水电站正常蓄水位380 m,最大坝高162 m,总库容51.63 亿m3,调节库容9.03 亿m3,防洪库容9 亿m3,共安装8 台80 万kW 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40 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308.8 亿kW·h。电站兼有航运功能,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114.2 m,可通过1 000 t 级单船,设计年货运量112 万t,年客运量40 万人次,助推金沙江航运事业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拓展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电站于2006 年11 月正式开工,2012 年11 月5 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4 年7 月10 日 全 部 投 产 发 电,2018 年5 月26 日升船机正式试通航。

2 传承与发展

2.1 起源

国内水电工程的“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起源于三峡工程,是一种能体现运行管理方意志的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该模式既是三峡工程建设管理理念上的创新,也是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它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有效地将运行管理方目标与工程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在工程相关设计、招标与合同执行、设备监造与验收、安装监理与设备调试等各方面,运行管理方全面参与工程建设,围绕工程建设全面进行生产准备,确保设备设施在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各个环节达到功能上的最优,做到“建”“管”紧密配合,从而实现工程项目“无缝交接”。这种模式既可以避免工程投产初期暴露出一系列遗留问题,减少接管后的技术改造,也可以节省工程投资,促进施工进度、质量等。

自“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实施以来,三峡电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电力生产准备及高强度接机发电工作,从2003 年7 月10 日接管首台机组起,截至2012 年7 月,提前1 年实现了左岸、右岸和地下电站共32 台机组投产发电,为工程建设全部完工提供了重要基础。从机组设备、泄洪设施等运行情况看,三峡电站的所有设备从设计到投产运行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的状态,枢纽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有效保障。

2.2 传承应用情况

得益于三峡工程在“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上的科学探索和成功实践,该管理模式逐渐成为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共识,并在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巨型电站的建设管理中得到传承复制。

早期深度参与工程建设,为“建管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是成功实施“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关键。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均早期深度参与了电站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关键环节,并在过程中对建管结合的介入时间、参与强度、融合的深度等进行优化,有力保障了运行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参与时间更早

三峡电站电力生产筹备工作于2000 年2 月启动,至2003 年7 月投产发电,历时约3.5 年。向家坝、溪洛渡电站电力生产筹备工作于2008 年4 月启动,两座电站分别于2012 年10 月和2013 年7 月投产发电,历时4.5~5 年。乌东德、白鹤滩电站电力生产筹备工作于2015 年12 月启动,两电站分别于2020年6 月和2021 年6 月投产发电,历时5.5~6.5 年。电力生产筹备启动越早,运行管理方参与工程建设程度越深,越有利于发挥其在电站优化设计和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作用。

(2)参与力度更大

整个筹建期间,直接到建设相关方参与工程建设人员数量,三峡电厂约50 人,参建范围主要集中在设计、招标与合同执行、安装监理、现场调试等工程建设过程。向家坝电厂约100 人,溪洛渡电厂约200 人(包含实习新员工约60 人),参建范围在三峡电厂的基础上增加了各机电安装主要施工单位和建设部职能部门,涵盖了全电站管理内容。乌东德电厂、白鹤滩电厂各约200 人,参建范围在溪洛渡、向家坝电厂的基础上增加了主要设备厂家的驻厂建造,实现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融合程度更深

随着“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成功实践,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方逐渐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行动上相互支持理解、优势互补,为“建管结合”的深度融合和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统计,自“建管结合、无缝交接”模式实施以来,三峡电厂提出设计优化建议或发现安装调试等问题600 余项;溪洛渡、向家坝电厂分别为1 000 余项,乌东德电厂1 200 余项,白鹤滩电厂1 400 余项。其中大部分得到了采用,使相关问题在建设阶段得到了妥善解决,大大减少了因设计不合理、安装调试质量管控不到位等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有力促进了机组的顺利投产和安全稳定运行,对工程质量、风险管控以及后期设备稳定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

(4)扎实开展电力生产准备,为“无缝交接”打牢基础

“建管结合”模式的传承与实施,为运行管理方熟悉工程情况、掌握设备性能状况、建立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提升运行管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技术培训与实战锻炼平台,便于员工与设计单位、设备厂家和参建单位等技术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进一步熟悉工程及设备基本情况;通过参与设计审查、招标投标、合同谈判等,熟悉和掌握相关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为运行管理打好基础。通过选派技术骨干参与设备监造、机电安装监理及调试,提前熟悉掌握设备性能状况,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升技能水平。通过充分收集整理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资料,在编制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应急处置预案等过程中,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广泛听取设计、施工与建设等各方面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确保各类技术标准符合设备运行管理的特点,减少了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电站运行管理的可靠性。

2.3 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水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等,“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完善,并在乌东德、白鹤滩电站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该创新做法紧紧围绕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精品工程”创建目标,从源头统筹谋划电力生产筹建工作,构建高效生产组织体系,稳步推进电力生产技术与管理准备,以党建和文化建设为引领,培根铸魂。创新人力资源选拔培养方式,首次在业内提出人力资源跨区域选拔培养新模式,提前为新建电站培养储备大批成熟人才,并根据电站建设进展,动态开展人力资源调配。同时在深度融入工程建设过程中,提出了“设计零疑点”“制造零缺陷”“安装零偏差”“进度零延误”“运行零非停”“安全零事故”的“六零”管理目标,从源头构建本质安全型电站,实现了电站运行管理要求与“精品工程”创建的紧密结合。如图1 所示。

图1 “建管结合、无缝交接”创新内涵模型图

3 主要创新做法与成果

通过在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传承复制与创新发展,“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在水电行业的应用已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批可传承、可复制的管理与技术成果,为“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3.1 建立人才培养选拔新模式

3.1.1 形成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快速批量培养模式

在金沙江下游流域电站“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订单+联合”培养为重点,以接机实践锻炼为抓手,以技能水平提升为目标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快速批量培养模式。“订单+联合”培养模式,即将技术人才的培养关口提前到学生入职前,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由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共同培育人才,创造性实施了技术人才定制培养。以接机实践锻炼为抓手,主要是通过安排员工全过程参与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将生产准备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期快速完成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能水平的提升主要依托岗位技能达标活动,通过科学合理制定《生产作业人员岗位技能标准与培训大纲》,明确生产人员应知、应会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标准和培训内容,并根据《大纲》进行标准化课件开发,形成了具有长江电力特点的生产技术课程和题库。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全面提升其业务技能水平,并分层次、分批次实施技能人员岗位技能达标考核工作,全面检验员工技术技能水平。通过上述举措,在高强度接机发电期间有效解决了技能人员实战经验不足的问题,为公司在短期内培养大批量技能人才,为完成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奠定了基础。

3.1.2 形成人力资源跨区域选拔培养新模式

针对电力生产筹建工作时间长、跨度大,人力资源培养储备难的问题,充分借鉴溪洛渡、向家坝筹建期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结合乌东德、白鹤滩工程实际,创新人力资源顶层规划,在业内大胆提出跨区域选拔培养、分批次调入的人才培育模式(见图2),采取超前储备培养的方式选拔新建电站储备人员并超定员安排在已经进入稳定运行阶段的生产单位提前培养。早在乌东德与白鹤滩电力生产筹备组成立之初,便跨区域组织开展了电力生产人员超大规模选拔,明确电力生产储备人员650 余人,并明确由原单位继续培养,后续根据工程建设进展和电力生产筹备需要,科学规划人力资源调配,为“建管结合、无缝交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图2 跨区域人才储备培养示意图

尽早明确电力生产储备人员身份,一方面满足了乌白电力生产筹备人力资源需求,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接管及运行、维护好两座电站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现有生产单位人员压力、促进了人力资源梯队建设,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新业务单位人才储备工作模式。同时员工也能够更好地提前规划未来工作与生活,进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幸福感,为稳定员工队伍打好基础。

3.2 提出电力生产筹建“六零”管理目标

从源头全方位参与电站优化设计和设备驻厂监造、安装监理、调试等,消除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盲点”,提炼形成建管结合“六零”管理目标。

(1)设计零疑点——重在源头把关

全方位参与优化设计及技术协调,全面梳理行业内“重点”“难点”“痛点”“家族性”问题,总结长江电力已投产电站在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检修等过程中暴露的技术问题、积累的经验做法,全面分析电站机组特点,提前运用到电站优化设计中,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积极与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设备厂家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协调关系,落实“设计零疑点”要求。强化过程管控,促进建议落实;为提高技术协调质量,按照“会前充分准备,会上充分表达,会后及时总结关注”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从会议议题收集到跟踪落实的闭环控制机制,使相关问题在设计环节得到有效解决,对工程质量、风险管控以及后期设备稳定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

(2)制造零缺陷——重在结果控制

选派技术骨干到主要设备厂家驻厂监造,全程参与主要设备的制造见证,管控关键环节制造质量和进度,落实机电设备制造质量“零缺陷”管理目标。监造过程中,探索形成了一套重点设备驻厂监造全覆盖,一般设备重要工序和关键节点阶段性监造为主的监造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了监造发现重点问题联合会诊机制,集中电厂后方专家力量参与监造质量管控。以白鹤滩电站为例,在设备制造阶段,选派了25 名技术骨干,于2018 年起赴全国20 个主要设备厂家参与主机设备、变压器、GIL、桥机等设备驻厂监造。驻厂监造人员秉持“不让带有缺陷的机组设备进入电站,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工程”的理念,全程深入参与设备监造工作,管控关键设备制造进度与质量,确保机组主要设备出厂时均达到优良标准,实现“制造零缺陷”的管理目标。

(3)安装零偏差——重在质量管控

全环节管控设备安装质量,早期深度参与机电安装调试工作,从业主方、监理方、施工方的角度全方位参与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形成三方管控合力,建立高效的问题发现、协调、解决机制,有效保障了现场的安装质量控制。统筹各专业技术力量,分专业建立机电安装参建双周协调例会机制,协调解决参建问题、分析总结参建管理经验。同时建立参建工作日报、周报、月报和专题简报制度,定期通报现场重要参建信息,收集整理参建第一手资料。强化参建技术管理,借鉴公司各电站运行管理经验,制定《特别重要技术问题预控方案》《设备技术难点和薄弱点清单》等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在安装阶段有针对性进行管控,保障设备安装调试质量。

(4)进度零延误——重在进度管控

规划先行,筑牢顶层设计,传承三峡、溪洛渡、向家坝电站运行管理经验,精心编制乌东德、白鹤滩电站电力生产管理方案、电力生产准备方案,明确筹建工作目标与思路、电力生产组织与管理体系架构、电力生产准备总体安排、人力和生产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形成一套贯穿“建管结合、无缝交接”全过程的成熟电力生产准备模式。该模式以《电力生产准备方案》为抓手,以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为目标,明确各项准备工作时间表、路线图,通过定期跟踪、闭环管理,确保阶段性目标达成。同时在接机发电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再梳理、再细化,查缺补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形成《首批机组投产倒计时一周年工作计划》手册,为科学有序推进电力生产准备,全力以赴迎战接机发电“大考”做好充分准备。

(5)运行零非停——重在目标把控

系统谋划电站运行管理工作,建管结合过程中,紧紧围绕电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加强事故预想,开展机组“长周期、不间断、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明晰机组“非停”风险与对策、重要设备设施运行风险与对策,尚未落实重要技术建议风险与对策,安装调试问题风险与对策等,夯实后期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基础。严格落实《设备设施接管方案》《运行值守方案》《接管运行区域封闭管理方案》等,做好设备设施接管基础工作。加强新接管设备巡检和值守,强化设备状态监测和趋势分析,提前预控设备运行风险,适时开展设备检修维护。精心组织电站运行管理,精心培育核心运维能力,确保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6)安全零事故——重在过程管控

早期深度参与工程建设,系统管控安全风险,将各电站运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家族性”问题系统反馈到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工程建设全过程。过程中,提前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攻坚战”,系统梳理机组安装调试、发电运行、线路外送、区域管理等安全管理风险,制定并实施相应管控措施。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科学剖析,动态辨识及管控进入工程现场风险,建立安全风险“吹哨”机制,及时通报现场安全风险。同时通过强化培训教育,健全全员安全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目标,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链,确保了各项工作安全有序推进,实现安全零事故目标。

3.3 形成一系列技术管理成果

3.3.1 创新开发技术标准管理平台

为解决前期公司及各厂站技术标准普遍存在的版本多、差异大、重复投入、修编成果不易共享等问题,对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平台进行了二次开发,在行业内首次提出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化、结构化、差异化的建设思路。以结构化处理为核心思想,以数据库动态管理为技术支撑,通过对公司及各厂站现有检修维护规程全面梳理,统一同类规程逻辑顺序和格式,建立检修维护规程结构化数据库并实现规程动态生成,从形式和内容上对现有检修规程进行标准化和有机统一,实现了公司检修维护规程“有机整体、相互联动”的目标,为公司检修维护规程“持续改进、推向行业、国际输出”提供了平台支持。

3.3.2 汇编形成参建“作业指导书”

在多电站建管结合实践基础上,系统梳理行业内各电站建设及生产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点技术问题368 项,汇编形成《参与电站建设重点技术问题分析手册》,手册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详细处理措施及参与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技术建议。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持续收集各电站设备设施相关问题,补充完善分析手册。在乌东德、白鹤滩电站的建管结合过程中,参建人员以《参与电站建设重点技术问题分析手册》为“作业指导书”,有的放矢参与了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等环节工作,充分发挥了技术协调把关作用,有效避免了已投产电站中出现的问题,为精准、高效参与建管结合工作提供了靶向。同时在参与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总结提出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预控方案》《电气屏柜装配及二次接线施工质量预控方案》《继电保护精益化管理评价专项预控方案》等一批参建“作业指导书”,为建管结合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

3.3.3 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管控体系

(1)经营管理层面

依托长江电力成熟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打造规范实用、简洁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体系,从筹建之初即筑牢合规管理之基。

(2)质量安全控制层面

早期深度参与工程建设,严格把控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关键环节质量,从源头打造本质安全型电站;过程中以“五大安全风险”管控为抓手,系统分析各系统和设备技术管理难点和薄弱点,形成了《电站特别重要技术建议预控方案》《电站设备技术难点和薄弱点清单》等管控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不断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实现从建管结合到无缝交接的平稳过渡。

(3)设备管理层面

为全面掌控设备存在的各类风险,按照“把现状了解清楚,把原因分析透彻,把风险辨识明白,把措施考虑完备”要求,系统梳理设备运行期间需重点关注问题,细化风险分级标准,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形成了《设备运行风险辨识与管控措施》《机组“长周期、不间断安全稳定运行”技术风险分析与对策》等管控措施。

3.4 美丽机电建设取得成效

精心组织策划,积极协调参建各方,有效破解电缆桥架安装及敷设施工质量控制难题,推动“美丽机电”要求落地。传承借鉴长江电力和行业内各电站电缆桥架安装及敷设施工经验教训,制定白鹤滩电站《电缆线路施工质量预控方案》,从事前、事中、事后对电缆桥架安装及敷设工作进行精细化控制。在电缆线路施工启动前,对电缆路径进行分区、分段编码,基于编码全面梳理工程各电压等级、各专业电缆路径,筛选电缆路径的主要拥堵点,复核优化各段桥架设计容量。同时采用3DMAX/BIM 等软件对工程的油、水、气管路及电缆桥架进行建模(见图3),并在3D 环境下模拟施工,优化各类管路走向,避免管线碰撞。

图3 电缆和桥架3D 布置示意图

强化过程控制,严格施工方案审查,抓好参建人员培训管理,实行桥架安装、电缆埋管、敷设、固定、接头制作及二次配线等工艺管理样板工程示范施工,待样板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队伍方可进场施工;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各工作面施工质量专人负责制,将质量管理责任到人。严把验收质量关,针对电缆线路施工各个环节编制相应的质量验收表,严格执行验收程序。

3.5 拓展了“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

结合工程建设实际,创新设备接管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建管结合、无缝交接”是指运行管理方全面参与工程建设,确保设备设施在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各个环节达到最优,从而实现设备和区域的“无缝交接”。该模式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了“设备与区域同时接管”“接管设备不接管区域”“接管区域不接管设备”等方式。针对机组安装调试完成而暂时无法并网实际情况,发挥运行管理方设备精益管理优势,积极研究开展机组“代保管”工作。对于具备接管条件的机组,事前以“零尾工”接管为目标,推动建立尾工处理协调机制,将尾工管控关口逐步前移至设备安装调试期。

4 实施效果

4.1 经济效益

按4 个梯级电站各1 台机提前投产发电1 d 估算,发电量将达8 208 万kW·h,按0.25 元/kW·h 的上网电价计算,直接经济效益将达2 052 万元。在“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下,大大减少了因设计不合理,制造、安装质量不达标等带来的影响,有力促进了机组提前投产发电和安全稳定运行。

自2012 年11 月向家坝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3 年7 月溪洛渡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到2014 年6 月30 日溪洛渡电站最后1 台机组并网发电、7 月10 日向家坝电站最后1 台机组并入电网,在17 个月时间内,共投产装机2 026 万kW,占2012~2013 年全国新增水电装机容量近一半。溪洛渡电站创下1 个月投产4 台、6 个月投产12 台、12个月投产18 台77 万kW 级巨型水轮机组的月度、年度投产世界纪录。投产机组数量之多、运行之好,刷新了单座水电站年度投产装机规模世界纪录。两座电站投产的26 台机组实现了“零非停”和“首稳百日”目标。

同时白鹤滩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期间,得益于建设方和运行管理方的密切合作,最终左岸接入系统调试仅用不到38 h,右岸仅用不到24 h,从6 月18 日开始接入系统调试到6 月28 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仅用短短10 d 时间,安全高效完成了500 kV系统接入系统调试、机组并网试验、72 年小时试运行等全部操作,创下水电站接入系统调试多项新纪录,为机组提前投产发电创造了有利条件。

4.2 社会效益

“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实施,为梯级流域电站安全准点投产发电和顺利接管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其中,作为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工建设并全面投产的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巨型水电工程——乌东德电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重要时刻,首批机组实现投产发电。在建党100 周年之际,作为水电工程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鹤滩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金沙江流域梯级电站的投产发电,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后,流域梯级电站年多年平均发电量将达到1 934.53 亿kW·h,每年可节约标煤约6 345 万t,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66 亿t、二氧化硫55 万t。同时,4 座梯级电站水库联合调度,将进一步提高川江河段宜宾、泸州、重庆等区域的防洪能力。

4.3 人才效益

溪洛渡、向家坝电力生产筹建初期,由于电站位置偏远,当时缺少对到艰苦地区工作员工的激励政策等,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建管结合工作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近几年入司的新员工。以溪洛渡电站为例,2013 年接机发电时,电厂近600 人的队伍平均年龄不足28 岁,近3 年入司员工比例超过80%。经历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高强度接机发电锤炼,青年员工迅速成长成才,成为了公司乌东德、白鹤滩电站电力生产筹建的主力军。随着乌东德、白鹤滩电站的全面投产发电,大批入司8~10 年的青年员工已成为经历了两座世界级电站电力生产准备和建管结合的成熟型人才,为公司开拓抽水蓄能、光伏等新能源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5 结语

“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在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电站的传承复制与创新发展,为高质量完成大国重器电力生产准备提供了保障,为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电站全面投产发电、白鹤滩电站投产发电和梯级电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出一套可推广复制的电力生产准备管理方式。相关经验已在部分海外风力发电站、水电站以及部分抽水蓄能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无缝白鹤投产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独孤求败白鹤滩
大唐澄城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成功投产
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中国西部地区首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在自贡投产
白鹤的真爱
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正式投产
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对策
丰富无缝对接机制内涵 安置帮教工作提质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