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漠(戈壁)人员搜救研究

2022-08-02王承雷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

消防界(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沙漠救援队员

■ 王承雷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

支队管护区紧邻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又被称为“死亡之海”。随着沙漠旅游、户外探险项目日益火热,队伍近年来遂行失踪失联人员搜救任务次数也显著增加。

一、沙漠(戈壁)人员搜救典型案例

(一)被动报警,信息缺乏

2010年6月,解放军某部在边境线大漠内巡逻时遭遇沙尘暴,一名战士在大漠中失联,部队立即投入大量人力展开搜救。经过三天艰苦搜寻最终发现该战士位置,但不幸的是该战士已没有生命体征。

(二)主动报警,信息完整

2020年7月11日,库尔勒市焉耆县霍腊山景区有7 名“驴友”失联,当地救援力量搜寻一夜未果。12日10 时05 分,巴州森林消防支队接到应急管理局商请,出动支队前指和库尔勒大队20 人前往救援。12 时20 分,救援人员沿失联人员行进路线展开救援行动。13 时43分,与失联人员取得联系并获得位置信息。15 时35 分,成功接近受困人员。18 时,成功将受困人员送至联指集结地,7 人全部脱险。

二、沙漠(戈壁)人员搜救的险点难点

(一)严酷生存条件,搜救时限紧迫

一是严苛的气象情况。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最高温度达67.2℃,沙面温度70 ~80℃,冬季最低温度-20℃以下。夏季昼夜温差变化最为剧烈,可达40℃以上,一般最高峰出现在13 时,最低值出现在6 时,急剧的气温变化易造成人员中暑以及冻伤两种极端情况。同时,高气温、高日照和低湿度的沙漠环境会加快人体失水速度。二是危险的地理环境。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发生沙尘暴天气50 余次,春季尤为高发,当特强沙尘暴来袭时最大风速可达十级,能见度不足5m,随狂风移动的沙丘可将人直接掩埋。风平浪静时,沙漠中还潜藏着流沙、沙蛇、蝎子等看不见的危险,腹地一望无际的银沙反射的强烈紫外线易引发“雪盲症”。三是贫瘠的生存条件。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腹地几乎没有天然水源。通过查阅资料,在沙漠阴凉处休息的成年男性每天至少要喝3.7L 水,同样条件下的成年女性至少要喝2.2L 水。当气温超过40℃时,断水情况下在阴凉处休息,预计可生存3 天;如果白天休息夜间行动,则只能生存2.5 天。因此,“黄金72 小时”后人员生还概率将急剧下降。

(二)恶劣地理环境,搜救行动困难

一是通信通联难。通信运营商基站信号受高大沙丘影响较大,覆盖距离10 ~15km,只有沙漠边缘区域的城镇、穿越公路和企业作业点有手机信号,而且无法连续覆盖。一方面遇难人员报警信息可能由于信号原因无法发出或是仅能语音通话,无法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另一方面,随着搜救范围扩大,救援队伍内部的通信保障压力也将随之增加。二是救援难度大。支队仅有全地形车4 台、灭火装甲车2 台,而指挥车、运兵车无法进入沙漠行驶,最后的搜救行动往往还需要徒步展开。行动中,救援队员几乎全副武装还要背负各类给养器材,烈日下徒步行进速度最多只有2 ~3km/h,还要随时观察遇险人员的踪迹并在规定的时间抵达指定目标点,体能消耗极大。三是心理压力大。沙漠搜救任务往往面临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关于救援行动的讨论也很热烈,随着时间推移负面舆论逐渐发酵,“键盘侠”对救援行动的质疑、指责也逐渐增多。个别遇险人员亲属情绪失控可能会对救援人员做出一些过激的言行,加之长时间连续作战和严苛的自然环境,心理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三)遇险信息滞后,搜救压力较大

一是统筹协调困难。沙漠(戈壁)人员搜救由于失联地域范围较大,通常需要投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地方群众等多方力量,各单位指挥体系还存在一定临时性、独立性。由于沙漠环境通信保障的难度较大,信息共享机制往往不够健全,统筹协调难度很大,容易出现搜索盲区、重复搜索等情况。二是人员定位困难。通过以往案例分析发现,人员遇险之后往往距离事发时已经过去数个小时甚至数天,地广人稀往往缺少目击者等线索,遇险人员失联后可能逐渐偏离正确方向,遗留的踪迹也会逐渐消失,搜救难度逐渐增大。三是力量投入困难。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3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三省总和,支队现有力量分布难以形成全面有效支援,加之沙漠腹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机动时间长,对救援行动极为不利。由于此类搜救任务危险性较大,出于力量装备限制和自身安全考虑,队伍也无法投入太多力量。

三、沙漠(戈壁)人员搜救的基本战法

搜救行动主要根据遇险信息和行动预判将搜救区域划分为线状和面状,具体救援行动上有徒步搜救、乘车搜救、航空搜救、犬搜救等等,在实践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一)阳光搜救法

1.具体应用

阳光搜救法是以失踪人员最后的明确踪迹为中心,将救援力量平均分为8 个小组,每2 个小组分别沿东南西北4 个方向出发,各队员依次间隔200m(最佳视距)。每组队员到达指定位置后以起点为圆心同步背向搜寻,最后同另一方向小组人员汇合(见图1)。在搜救过程中,近端和远端队员应使用GPS 等工具实时纠偏,确保行进方向正确,并留下搜救印记。完成一个区域搜救后,可以上一轮终点为起点展开下一轮搜救。应注意在同一搜救方位上,远端队员搜救路线较近端队员长,消耗体力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远端乘车、近端徒步搜寻,或每轮搜救远近端队员互换位置的办法解决。

2.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遇险人员事发区域或踪迹信息比较确定,搜救环境下遮蔽物较多(胡杨林、灌木丛多)、夜间视野差、扬沙天气等无人机搜救受限的环境。

3.优点

受时间、天气限制较小,能够发现遇险人员细微踪迹。人工实地、实时搜救可以不留盲点,避免灌木丛、胡杨林、风沙遮挡遇险人员导致错过救援。参与搜救队员均在目视范围内,不容易发生人员迷失,遇有险情能互相支援,较有安全保障。

4.缺点

搜索范围受救援力量限制较大,对于救援队伍、各小组之间的行动配合要求比较高,随着搜索距离的增加,单轮搜救工作量将急剧增大。

(二)矩形搜救法

1.具体应用

掌握遇险人员踪迹信息比较有限,仅能判断可能遇险的若干重点区域,可将任务区域按矩形进行划分后展开搜救,俗称“地毯式”搜救。通常将救援力量分为若干个小组,以遇险人员最后出现的景区道路、沙漠公路为起点,各组乘车或徒步向沙漠腹地行进,组内队员之间也可保持200m 以上距离扩大搜救范围。搜救中,近端和远端小组应使用GPS 等工具实时纠偏,留下搜救印记并利用指挥系统进行标绘,确保不留空白。每天各组徒步搜救15 ~20km,整体距离不应超过60km。

2.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掌握遇险人员一定的踪迹信息并研判出重点搜救区域,且参与的救援力量较多、搜救范围较大。搜救范围内遮蔽物较多、夜间视野差、扬沙天气等无人机搜救受限的环境。

3.优点

受时间、天气限制较小,指挥协同难度较低,搜索区域比较规则,便于衔接和扩大搜救范围,避免重复搜索。人工实地、实时搜救可以不留盲点,能够发现遇险人员细微踪迹,有助于进一步缩小搜救范围。

4.缺点

搜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于指挥员预判区域的准确性要求较高,救援队伍力量投入大且效率不高。

(三)轨迹搜救法

1.具体应用

在掌握遇险人员可能活动路线或发现脚印、车印等踪迹情况下,可沿线索展开轨迹式搜索。通常将救援力量分为若干个小组,各组之间保持200 ~2000m 距离,采取乘车或徒步方式沿预定路线展开搜救。在搜救过程中,前指应利用指挥平台全程掌控队伍行进路线并及时调整、纠正搜索方向。

2.优点

对救援力量投入要求较低,对比面状搜索能够有效缩小搜救范围,极大提升搜救效率。

3.缺点

对于踪迹信息依赖程度较高,在缺少足够踪迹信息的情况下存在较大的搜索盲区,对于指挥员综合研判要求较高。救援队员在深入腹地、通信不畅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迷失等危险。

(四)空中搜救法

1.具体应用

空中搜救法主要是利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搜索与应急救援,有条件的可利用直升机进行搜索,主要有扇形搜索(见图2)、扩散搜索(见图3)、平行搜索(见图4)、轨迹搜索四种路径选择。

2.适用范围

(1)扇形搜索方式。主要适用于已经明确遇险人员大致方位,从起点出发进行扇形搜索;(2)扩散搜索方式。主要用于发现遇险人员最新踪迹点或失联时间较短,需要扩大搜索区域;(3)平行搜索方式。针对搜索区域较大的情况则应该通过平行搜索来保证搜索的全面、均衡性;(4)轨迹搜索方式。已经掌握遇险人员可能活动路线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这些路线展开轨迹式的搜索。

3.优点

无视任何地形、气温的限制,搜索速度快。救援人员行动负担小,不存在自身安全问题。

4.缺点

受胡杨林、沙丘阴影、风沙天气等有遮蔽的环境影响较大,容易产生搜索盲点。无人机续航时间短且备用电池数量有限,搜索持续性不佳。受无人机信号功率和高大沙丘影响较大,搜索范围有限。

四、沙漠(戈壁)搜救的基本对策

结合队伍以往救援经验,在遂行任务的各个阶段应做到“准备全、响应快、研判准、科学救”。

(一)事先预有准备

队伍应结合战场勘察、靠前驻防、野外驻训等时机进一步熟悉沙漠(戈壁)环境,全面做好各类物资器材准备。物资准备上,救援时队员应着冲锋衣、防沙靴,太阳帽、头巾、太阳镜、登山杖、方位灯,携带背囊、挎包、水壶。背囊和挎包内应携带手电筒、指北针、透明塑料布、急救药包、食盐、睡袋、绒衣、绳索、单兵给养、矿泉水(徒步作业每人每天至少6 瓶)等物资。救援小组应携带2 部以上对讲机和GPS、望远镜、喊话器、卫星电话、备用电池、户外帐篷等物资。车辆准备上,应充分利用全地形车、灭火装甲车越野优势,小范围内搜救可乘车搜索,提高搜救效率;大范围内搜救可作为移动补给点和集合点,作为机动力量提供保障支撑。同时,应重点对本单位的指挥车辆进行改造,使其具备沙漠行驶能力。驾驶技能上,注重培养消防员的沙漠驾驶经验,提高跟车、翻越起伏沙地、长距离下坡等驾驶技能,掌握车辆失陷、轮胎脱圈、车辆侧翻等故障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法。

(二)快速响应到位

搜救必须争分夺秒行动迅速,争取的每一秒钟都是生存的希望。机动前,提前下载电子离线地图,收集路况、服务区、加油站等基本情况,及时分析天气、地形、道路对机动过程的影响,根据车队长径、车距、车速和机动时间,科学安排大小休息的调整点。机动中,最好采用小编组集结、大编组开进方式,合理安排指挥组、先遣组、保障组和收容组,明确车队之间的距离。按照前车关照后车、后车提醒前车、途中不间断点名等办法,防止驾驶员精力偏移和车距失控。应注意的是,当车辆从公路进入沙漠后需将车胎气压降至1.0 ~1.6bar,增大接触面积和摩擦力,防止车辆失陷。

(三)精准研判形势

救援中应重点掌握“三个信息”。尽快获取位置信息,在接到报警信息后应第一时间协调通信运营商提供遇险人员实时通信基站位置或最后一次通信连接时基站位置,结合最后出现的线索痕迹,确定事发位置。通过当地牧民全面了解地形地貌和常见旅游、探索路线,进一步缩小搜救范围。全面掌握人员信息,应与报警人、公安部门联系,搞清遇险人员的失联原因、行程目的、携带给养等情况,特别是距离事发时间较长、深入腹地探险穿越的“驴友”,应尽可能收集其探索计划路线、旅游目的地、野外生存能力信息,便于确定搜救战法、路线和强度。及时了解天气信息,应从气象部门获取事发后的详细天气信息和未来3天内的气象预报,及时发布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预警,合理确定救援行动时段,确保自身绝对安全。

(四)科学组织施救

周密制订方案,做到科学编组、强弱搭配,每个救援小组必须配备心理素质强、有沙漠生活经验的队员,尽可能协调配属经验丰富的地方向导或牧民。全程树立积极主动、全面研判、安全稳妥的救援理念,优选避险路线和地域,每天都应向救援队员和地方向导明确救援范围、坐标、线路,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坚持自我保障,科学制定补给计划并预留充足机动救援力量,决不能让救援人员成为被救对象。灵活选择战法,指挥员应根据现场情况充分发挥人工搜索、仪器搜索、犬搜索优势,注重线状和面状搜索的不同效率,灵活运用搜救战法。例如,最后踪迹处展开搜寻时可利用“人工+犬搜索”灵敏性高的特点,充分挖掘线索信息;对于高温不利时段,远端大范围、地形不利等区域利用无人机空中搜索方式,最大限度节约人员体力;注重实地作业和指挥系统相结合,坚持“一张图”作业、“一昼夜”汇总、“一频道”通联,确保各分队救援行动步调一致,安全高效。统一指挥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统住联指、强化前指、盯住一线,实施精准研判、集中指挥。注重在联指框架下建立完善组织指挥、通信联络、应急保障等应急联动机制。要坚持每日定期召开救援工作协商会,研讨线索信息、搜索区域、救援方法,针对各参战队伍力量和特点,科学划分任务,特别是搜救区域结合部的任务界限和责任,坚决执行有限区域搜索,避免重复搜索,发挥好有限人力的作用。

五、沙漠(戈壁)人员搜救的风险应对

沙漠(戈壁)救援队员必须对安全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掌握常见险情的应对处置能力。

(一)沙尘暴

当沙尘暴来临时应迅速整理装备、拆除帐篷、穿戴整齐,寻找避风处,小组成员迅速集中在一起,带好护目镜、口罩(或围绑好纱巾)、扣上所有扣子,相互间用绳子连在一起利用背囊挡风,尽量靠近地面并利用手臂、背囊保护头部。可坐在顶风的半坡上,不可在沙丘背风面躲避沙尘暴,否则易被移动沙丘掩埋。一般沙尘暴1 ~5 小时为强劲期,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

(二)断水

断水的情况下应保持冷静,白天可躲在沙丘背面、灌木丛等阴凉处避免体内水分过多流失,利用携带简易器材就地取水。方法一,在阳光面坡下用铁锹挖一个长约1m、宽约0.5m、深0.5 ~1m 的坑,用透明的塑料布覆盖在上面(一面高一面低),利用太阳的温度产生水蒸气,凝固后滴流入水壶中。方法二,在有植被的地方挖水,植被茂密的沙地一般1 ~5m 可出水,挖出来的水人不可直接饮用,直接饮用会盐中毒,必须用蒸馏方法取后方可饮用。在生命垂危时尿液也是救命的水源。

(三)迷失

救援行动前每名队员都应必须认真熟悉地图,掌握救援地域基本信息,随身携带GPS、指北针、卫星电话等必备工具。在无导航仪、指北针而又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可利用太阳、星座判定方位,应尽量原地等待救援,切忌盲目行动自救。白天可在沙地画出巨大“SOS”救援符号,夜间可利篝火或手电发出救援信号。行进过程中每隔500m 就应留下相应标记,便于救援人员搜寻。

(四)中暑

沙漠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如果体内热量无法及时排除极易引发中暑,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瞳孔放大、体温升高等症状。此时,应立即在阴凉通风处平躺,解开衣物,不停扇风并用湿毛巾擦拭中暑者身体,服用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药品。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谷穴使其苏醒。发烧时,躯干涂抹酒精或利用冰袋进行物理降温,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注射冰生理盐水。

猜你喜欢

沙漠救援队员
紧急救援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3D打印大救援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穿越沙漠
救援行动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