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要点
——清余暑,润秋燥
2022-08-02孙伯青
孙伯青
处暑时节,三伏天气刚过,夏日的暑气逐渐消退,但真正意义上的秋凉天气还未出现,昼夜的温度有了差距,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热,民间早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处暑的来临,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一丝凉爽,更是夏季正式进入秋季前的首个预告。气候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在发生变换,既包括夏季的余留炎热,同时还有了秋天的燥气。因此,为了更好地强身健体,养生防病,处暑调养相当重要。
养生要点
1.作息规律,协调阴阳
处暑过后,天气处于阳消阴长的状态,人体内的阳气逐渐减弱,而阴气逐渐增长,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也能起到调节作用。如早起能有效地疏发身体内的阳气,而早睡则能收敛阴气,充足的睡眠能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安舒五脏、调和气血。
2.精神调养,健康身心
处暑为“暑燥交替”的重要时段,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烦躁、郁闷等不良状况。“秋收冬藏”,精神的调养尤需重视,保持安定乐观的心情,遇到烦琐事情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调节,切忌悲观伤感,以此来更好地维护身心的健康,免受疾病侵袭。
3.饮食调摄,清淡滋润
处暑时节仍有暑热之气,饮食方面需以清淡滋润卫生为主,若过食辛辣、油腻、寒凉的食物,很容易导致肠胃不适的症状出现。另处暑节气已具有秋燥的一些特点,在饮食中适当多吃一些润肺之品也十分必要,其中百合、萝卜、雪梨等果蔬便是润肺的首选。
4.防寒保暖,空气流通
进入处暑,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与酷热的夏季相比,舒适了不少。但昼夜的温差较大,及时增减衣物,胸腹及脚部不宜受凉。若室内的温度不是很高,最好不要开空调、电扇,而是选择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处于流通状态,避免湿寒、温热之气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5.调好脾胃,缓贴秋膘
民间常说“贴秋膘”,即到了秋天,就应该补一补,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还偏弱,不宜过食肥甘厚味。再者,现代人普遍饮食热量偏高,好多人本身体重就超标。所以,宜先调好脾胃,“贴秋膘”则要缓缓图之。
疾病防范
1.秋季腹泻
夏秋交替的季节,人体胃肠道的自然屏障相对偏弱,此时食品丰富,水果等特别多,碰到食物污染、消化不良等原因则易出现腹泻。秋季腹泻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小孩和老年人更易发病。初秋伊始,早晚温差较大,要特别注意胃脘及腹部的保暖;饮食调摄是养护胃肠的重要手段,应进服清淡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并充分注意饮食卫生。腹泻处理主要是查明原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生素抗菌消炎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宜休息好,并补充水分、盐分,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不吃生冷的、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特别是生冷的东西。
炖苹果含有丰富的鞣酸蛋白,有吸附止泻作用;将大米洗净,晾干,用大锅炒至金黄色,加水煮粥喝,也有止泻作用;也可口服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用开水调成糊状,每日2~3 次。中医调治腹泻的重点在于健脾化湿,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补脾益肠丸等。除此之外,针灸、推拿的方法,对于慢性腹泻也是有非常好的协同治疗作用的。
2.秋燥症
进入秋季,雨水逐渐减少,空气干燥,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咳嗽等。
若出现“秋燥”,要在医生指导下辨清是温燥、凉燥、肺燥、肠燥等,分别调治。如初秋时气温还没有明显下降,这时表现头痛少汗,微恶风寒,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至痰中带血,舌干苔黄欠润等“温燥”表现,可选用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的川贝枇杷膏;到了深秋,燥而偏寒的“凉燥”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喉痒咳嗽,口干、微渴以及舌白而干,此时可选润肺止咳的杏苏止咳颗粒。
3.红眼病
红眼病的中医病名叫“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西医称作传染性结膜炎或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常发生于夏秋之季,易于传染和广泛流行。一般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感到双眼发烫、烧灼感、畏光、眼红,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疼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个别患者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分泌物呈黏液脓性,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严重的可伴有头痛、发热、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流行季节,健康人可以滴眼液滴眼,注意眼部卫生,也可用菊花、夏枯草、桑叶等煎水代茶饮服。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到公共场所,尤应禁止到游泳池游泳,以免引起传播流行;接触过患眼的手和器械,以及患者的手帕、洗脸用具、枕套、玩具、污物等都需严格消毒处理。按时滴药,先滴健眼,后滴患眼;睡时应卧向患侧,以免滴患眼的药水或患眼的泪水及分泌物流入健眼。可结合服用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中药,忌食辛辣炙食物及烟酒等刺激品,以缩短病程。
饮食推荐
1.百合
百合味甘,性微寒,归肺心胃经,是秋季特有的滋补佳品。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新鲜百合可做出多种菜肴和粥羹,食疗效果佳。但风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忌服。
百合银耳羹功效:滋阴润肺、清热止渴。材料:百合15g,大枣5 粒,银耳20g,冰糖20g,水适量。
做法:将百合用温水泡软,大枣去核后切小丁备用,银耳用水泡软洗净、去硬蒂后,放入搅拌机,加2 杯水,稍打碎约30 秒,勿打得太细以保持口感。将打碎的银耳、冰糖、百合、大枣丁、水放入锅中,置于电锅内,外锅加1杯水开始蒸煮,熟后即可食用。
用法:随意饮之。
2.秋梨
秋梨味甘,性微酸、凉,归肺胃经。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主治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便秘。《本草纲目》记载,梨可“润肺清心、消痰降火”,在秋季气候干燥时,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干咳少痰,此时食梨,缓解秋燥,更益健康。
秋梨山楂汤
功效:清心润肺、化痰祛浊。
材料:秋梨1 个,山楂适量,蜂蜜30 克,清水适量。
做法:①秋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没过秋梨,旺火煮开,改小火煮至秋梨软烂。②山楂两头去掉,切开两半去籽,洗净备用。③秋梨煮到软烂后加入山楂,继续煮10 分钟,兑入蜂蜜即可关火。
用法:把秋梨和山楂蜂蜜一起煲成汤,分次适温服用,吃起来味道酸甜,可清心润肺,更有醒酒解腻,润燥护咽,通便祛浊的作用。
3.葡萄
葡萄味甘酸、性平,归肺脾肾经。葡萄营养价值丰富,葡萄汁被誉为“植物奶”。其具有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强筋骨、止咳除烦、通利小便的功效。适合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风湿痹痛、淋证、浮肿等病症,也可用于脾虚气弱、气短乏力、水肿、妊娠贫血等病症的辅助治疗。燥热耗气伤阴的处暑节气食用本品,能开胃健脾、提神舒筋、滋润养人,正合其时。
葡萄蜂蜜汁
功效:益气生津,滋润止渴。
材料:鲜葡萄、鲜莲藕皆适量,蜂蜜200 毫升
做法:将洗净的葡萄、莲藕捣烂取汁1500 毫升,兑入蜂蜜调匀。
用法:每次服100 毫升,一天服3 次。亦可以鲜葡萄100 克洗净后,加500 毫升水煮沸,直到葡萄皮、籽及肉都分开时为止。用纱布袋过滤,去掉渣滓,兑入蜂蜜50 毫升再度煮开、冷却即成。分次饮用。
4.莲藕
莲藕是莲的根茎,味甘、性偏凉或寒,归心脾胃经。具有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解毒消肿、健脾补肾的功效。中医认为“鲜品偏于生津凉血,熟品偏于补脾益血。”生藕可消瘀凉血,清烦热,止呕渴。适用于烦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症。熟藕,其性由凉变温,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视为祛瘀生津之佳品。
木耳莲藕片
功效:养阴润燥,除烦和中。
材料:鲜莲藕1 节,黑木耳30 克,红椒、生姜、沙拉油、香油、醋、糖、盐适量。
做法:①鲜藕洗净去皮切成薄片,黑木耳沸水泡开,红椒、姜切丝;②锅内烧开水,放入藕片略烫,浸泡片刻,取出沥干水,拌入黑木耳;③另起锅,放入香麻油、沙拉油,烧至五成热,放入姜丝、干红椒略爆,再加入醋、糖、盐烧开;将烧开的酱汁淋在藕片上,加盖焖2 分钟,拌匀即可。
用法:随餐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