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创作、工具及其他
2022-08-02书法报社副总编严海南
◎书法报社副总编 严海南
2022 年5 月6 日,“曹娥江杯”唐诗之路硬笔书法主题大赛的评选在杭州举行。我有幸与戴家妙、王正良、王学文、王震、陈峰、许晓俊等老师们一起担任评委参与了大赛的评选工作。
我在评选的前一天到达杭州,评审的地点就在我所住酒店的会议室,在王震主席带领浙江硬笔书协的同仁们布置会场的时候,我有充足的时间对待评作品进行预览,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这次全国大赛的规模和水平。浙江硬协发布的参赛作品数量是2291 件,他们还对各地各书体的投稿量和比例(各省占比、各书体占比)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评选结束后还统计出了各省获奖的比例),工作做得十分细致。我认为这些统计符合当前硬笔书法成人大赛的基本情况,是实事求是负责任的发布,与近几年某些成人大赛发布的动辄上万甚至数万的投稿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硬笔书法成人大赛的热度已是今非昔比,硬笔书法的活动很多,参赛的选择也很多,夸大投稿量只会掩盖硬笔书法发展的真实情况,造成虚假的热闹。其主要目的就是夸大活动自身的影响,但硬笔书法的路要踏踏实实地走。
参加终评的作品都已经过浙江硬协的初选,因此我看到的600 多件待评作品水平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面对这些作品有一种清新的愉悦之感,但如果就此判断当今硬笔书法的整体水平很高,这是一个误判。举办方已将所有的待评作品按照书体分类摆放,这样便于同一书体中的作品一起比较而露出头角,这也是举办方工作细致的表现。当前硬笔书法大赛楷书仍然是创作中的主力,在整个投稿中占有的比例相当高(本次大赛楷书1562 件,占比68%)。高水平的作品也相对较多,因而竞争也最激烈。硬笔书法大赛楷书较多,这与参赛人群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参赛者大多是从事书法教学的,楷书在书法教学中的地位众所周知,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硬笔书法教学十之八九都是教授楷书,所以作为教学者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创作更重视自身的楷书硬功夫。行书次之,篆隶草甚少,这多少与硬笔书法的实用性和工具的表现力相关联。我觉得,从硬笔书法的发展看,在书体上,也要注重多样开花,多体发展,积极探索适合硬笔工具的书体表现形式。
评审过程中对文字的审读工作,我觉得是这次评审中最大的亮点。也是硬笔书法大赛评选的一大创举。我相信也实际见到过以前的有些大赛对文字错漏的重视,但很多时候是因为评委在选作品的过程中多看了几眼,因而发现错漏。但是这次“曹娥江杯”唐诗之路大赛的评选,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审读小组,而且是一个阵容强大的专家小组:杭州出版社总编、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浙江诗词与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尚佐文,中国美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辞赋学会副会长钱伟强,浙江省硬笔书协副主席、原杭州市文联秘书长王晓斌担任监审和文字的审读工作。评委们按照书体评选出来的各奖项都要经过他们的严格审读。我记得最先评完的隶书作品中有一件大家都看好的作品进入了特等奖,但是其错漏严重,被监审和审读专家建议降级处理,当时评委的意见是降为一等奖,但是审读专家要求更为严格,经评委集体讨论,最终降为二等奖,这次被降级的作品有多件,非常可惜。
文字审读是硬笔书法创作者不太重视的一件事。我参加过很多大赛的评审工作,因为评审的时间相对有限,对文字的审读往往被忽略了。这样就更加纵容了参赛者对于文字的忽视。《书法报·硬笔书法》举办的比赛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我赛后有足够的时间来面对这些作品的时候,才发现问题触目惊心。是该重视硬笔书法创作文字的正确性和诗文的完整性了。希望今后的硬笔大赛能够引领这一导向,对错字漏字和内容的不完整要有明确的扣分和降级。
获奖作品创作工具的单一也令人担忧。硬笔创作工具的主力究竟应该是什么?如何在体现工具的多样性时凸显硬笔书写的主力?如何实现硬笔书法本体创作?在本次大赛5 件特等奖作品中,有4 件是秀丽笔创作的,1 件是白色中性笔创作的。15 件一等奖作品中有8 件秀丽笔、6 件白色中性笔(个别作品是钢笔蘸白色颜料)、1件黑色中性笔创作的。近些年的硬笔大赛似乎特别青睐于秀丽笔。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我有时也很困惑,这种笔不是当下日常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学生和大众的书写工具主要还是中性笔和钢笔。为了追求与毛笔书法相近的效果,而舍弃硬笔书法本身的属性,对硬笔书法这个本来就很尴尬的门类究竟有何帮助?秀丽笔书写如果用来参加毛笔书法的大赛,显然是不被承认的,这种只在硬笔书法创作中使用的工具究竟能否代表硬笔?硬笔书法“硬”的属性究竟用什么体现?如何体现?现在有的培训机构以秀丽笔作为学生书写教学的工具,有的老师甚至说就是为了变点花样,我觉得这真是舍本求末了。经常有人问我,用什么样的笔练字,我的回答是:你平时用什么笔写字就用什么笔练字。我觉得学生是不能用秀丽笔写作业的。这次大赛评选结束后,我和鲍贤伦老师说到这个问题,他说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在评选奖项上控制,几次之后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他也同时说到硬笔书法要找到自身的不同点,写出自己的特色。
硬笔书法的特色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一直被忽略,一是研究方面,二是创作导向。硬笔书法的理论研究远没有二十年前热闹,现在似乎也忘却了硬笔书法还要有理论的支撑,创作跟风,茫然左右。导致工具泛化,取法单一化,创作千人一面,比如这次参赛的楷书以魏晋为主,优秀的行草书作者屈指可数,篆隶更是凤毛麟角鲜有精品。当今硬笔书法创作过度的装饰化,以小笔写大字,以小字拼大幅,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甚至欲与毛笔书法争高下,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理论的荒芜,硬笔书法前途未卜,导致硬笔书法人才的流失,稍有成就者弃硬趋软,加入了毛笔书法的阵营。所有的问题都很少有人去深度思考。更没有人去引导硬笔书法应该何去何从。硬笔书法要回到本体上来,任重道远。
这次大赛要出版作品集,要求评委每人写一件作品,王震主席特别强调要求使用硬笔书写,我觉得这个要求很好,这本身也是一种倡导,表现了硬笔书人的自信。现在有些硬笔协会自己都不倡导写硬笔字,对硬笔书法缺乏自信,用毛笔书法撑门面。记得十七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硬笔搭台 毛笔唱戏》,这种状况目前仍然没有改变,这也是硬笔书法的尴尬境地。作为书家,软硬兼施并没错,“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也是硬笔协会和硬笔书家的义务,否则就别立这个山头,别戴这个帽子。
我这次用中性笔写了一件横式简化字作品交给大赛组委会。王震主席看了,说:横写现在很少,我们应该引导。这只是一件简化字横写作品而已,它并不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但在我看来,硬笔书法还应该有简化字横写的一席之地。在硬笔书法兴盛的那些年,简化字、横写这些朴素的美滋养了一大批的硬笔书人,那时候强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从没有离开我们的视野。从媒体做起,从协会做起,从大赛(活动)做起,从硬笔书法的生存环境,理论发展,创作探索,未来导向和发展更多地关注硬笔书法,改变目前硬笔书法功利太强的无序现状,这是每一个热爱硬笔书法者的责任和义务。
(此文是因为参加“曹娥江杯”唐诗之路大赛评选勾起的我对硬笔书法的一点思考,这些话我早就想说。虽然所举的例子有的来自本次大赛,其实也是当今硬笔赛事中早就存在的现象。多想想这些问题,我觉得对硬笔书法不无好处,欢迎大家就硬笔书法创作和发展的更多问题进行探讨。)
相关链接:本刊第339 期(2021 年4 月)刊登的《硬笔书法学科建设》一文曾提到:
从硬笔书写工具的生产到字帖出版、展赛活动、协会成立、报刊杂志、课程标准的成长,历经了一个世纪,从“写字”到“硬笔书法”的正式确立,学科已俨然成立,如何进一步推动“硬笔书法”学科的研究是摆在硬笔书法从业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硬笔书法学”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如果定位在实用学科她是年轻的。至少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一、硬笔书法艺术本质的美学;二、硬笔书法技法;三、硬笔书法教育;四、硬笔传世作品(碑、帖、墨迹);五、硬笔书法家;六、硬笔书法史;七、硬笔书法论著与理论文献;八、硬笔书法工具、材料等用品。
本杂志社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该学科的创建与研究工作的引领者,拟筹备第六届硬笔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发起人才培养“英雄计划”。届时希望各省市区硬笔书法家协会和读者大力支持,积极献计、献策、献力!
希望硬笔书法界的“一刊一报”两家媒体能够联合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