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图像表现对比研究*
2022-08-02黎才洋陈君耀李德伦
黎才洋 陈君耀 李德伦
海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海南 海口 570000)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临床上治疗结直肠癌的一大难题,其中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远期生存率[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产生恶性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对调整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临床上常用来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包括有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造影(CEUS)。其中CT检查和MRI检查由于实时动态性较差,且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导致其效果不佳[4-5]。而CEUS可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因此,本研究选取了7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EUS、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图像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7例,女性25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8.16±8.78)岁 。
纳入标准:凝血功能正常;经病理确诊;CT、超声图像质量清晰;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其他恶性疾病者;伴CT或超声检查禁忌症;依从性差,不配合检查;意识、交流严重障碍者。
1.2 方法检查设备:美国GE16排CT机,美国GE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选取仰卧位。CT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300mA,扫描层厚为2mm,层距2mm,螺距为1.375。采用多层螺旋扫描模式。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碘海醇试剂80mL,注射速率2.5mL/s,注射剂量80mL。进行动脉期(25~28s),门静脉期(50~60s),平衡期(120s)动态三期增强CT扫描。CEUS:常规二维超声多切面扫查,确定病灶处,随后注射1.5mL造影剂,观察超声造影模式下的病灶,记录相关数据。超声造影过程分为动脉相(5~30s)、门脉相(31~120s)、延迟相(121~360s)3个时相;造影剂注射后,立即开启计时器记录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消退时间。
1.3 观察指标观察转移病灶位置、大小、增强方式及与周围肝实质强化程度等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
2 结 果
2.1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7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单发转移灶16例;多发转移灶56例,其中2~4个转移灶23例,5~8个转移灶14例,8个转移灶以上19例。常规超声可见低回声和高回声病灶,其中低回声31例,高回声41例。病灶最大径81mm,最小直径16mm,平均(39.28±16.85)mm。
2.2 CEUS与CT检查下肝转移灶动脉期强化方式及程度比较CEUS检查显示70例患者增强扫描肝转移灶整体强化31例,周边强化41例;强化程度多高于肝实质。CT检查显示肝转移灶整体强化12例,周边强化56例,其中整体强化例数较CEUS低,周边强化例数较CEUS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强化程度与CEUS一致,多高于肝实质,两种检查方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CEUS与CT检查下肝转移灶强化方式及程度比较[n(%)]
2.3 CEUS与CT检查下肝转移灶静脉期强化程度比较静脉期肝转移灶,CEUS和CT检查均显示强化程度下降,明显低于肝实质,呈低回声和低密度。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4 病例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图8。
患者,男,77岁,间断腹泻1月,加重半天。影像诊断:直肠癌并肝多发转移 CT平扫示:肝实质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影(图1)。腹腔肠管管腔密度增高(图2)。直肠局部管壁增厚(图3),周围脂肪间隙及软组织密度增高。前列腺增大。增强扫描示: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灶,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图4),静脉期(图5)及延迟期(图6)强化程度下降。肠镜示:插镜至横结肠,可见大量成型大便,无法进一步进镜观察,退镜观察,距肛门6cm~10cm处,可见一菜花样隆起糜烂(图7~图8),环管腔生长,表面污秽,边界不清,质地脆易出血,管腔明显狭窄,内镜尚能通过,取组织送检。
3 讨 论
结直肠癌具有高死亡率、发病率的特点,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6]。首次诊断时有10%以上的患者有肝转移。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肿瘤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评估预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8]。但目前就诊断不同检查下肿瘤增强表现的对比研究较少见,尤其是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9-10]。本研究比较结直肠癌肝转移在CEUS与CT增强中的表现,探讨两者在反映病灶血流灌注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CEUS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动脉期均可见增强表现。本研究72例患者的强化方式,以周边强化较多见,整体强化相对而言较少见;在CT增强扫描下,同CEUS一致,周边强化相较于整体强化多见,但是本研究CT增强扫描下,有4例无增强表现,两种检查方法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梁婧玲等[11]研究结果也显示,增强CT下,78.6%的转移灶为周边增强,这与本研究结果报道相符。在病灶强化程度上,CEUS与CT动脉期增强扫描下,病灶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周围肝实质。而门静脉期,CEUS与CT增强扫描下,病灶的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均低于周围肝实质[12-13]。其次,针对这两种检查方式动脉期病灶增强方式上出现的差异,本研究认为这可能与CEUS的一次性表现有一定关系,CEUS为实时观测造影整个过程,而增强CT采集各时期图像的时间基本不会改变,可能整体增强的时间节点刚好在动脉期扫描时结束,造成了同一个病灶存在两种强化方式的结果[14-15]。而且CEUS与CT增强扫描选用的造影剂不同,其性质和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本组研究中,增强CT显示有4例患者病灶无增强表现,但是在CEUS上均匀整体强化和周边强化表现。分析其原因可能是CT在动脉期的扫描时间相对于CEUS较早。
综上所述,CEUS与CT均可有效结直肠癌肝转移影像学特征,但CEUS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血流灌注的诊断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