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冠脉成像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2-08-02李天鹏
李天鹏 戴 闽
1.四川射洪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射洪 629213)
2.绵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绵阳 621000)
心力衰竭为常见的临床症状群,是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多种病因引起的心肌损伤,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心室泵血或充盈能力降低,而慢性心力衰竭为持续性心力衰竭,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1-2]。当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为针对病因的治疗及对症治疗,但由于心力衰竭病因不同,治疗措施也有差异,故而需在治疗前对其病因予以明确。冠状动脉造影(CAG)是鉴别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但是其为有创操作,风险相对较大,加之所需费用高,不容易被患者接受[3]。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冠脉成像(CTA)在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4]。本次研究以我院5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CTA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5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可见不同程度心脏扩大或收缩活动减弱。59例患者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0.02±7.85)岁,均无碘对比剂过敏、甲状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瓣膜性心脏病、严重心律不齐。所有患者均进行CAG检查,显示病因为冠心病者4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者17例。
1.2 方法
1.2.1 CTA检查 患者均进行CTA检查,仪器型号为德国西门子公司deflnitionDS型64排螺旋CT,扫描范围:气管分叉部至心脏膈面下1cm。扫描前患者禁食4h,并进行呼吸训练,扫描时嘱患者屏气。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准直器宽度0.625×625,层厚0.625mm,层间距0.5mm,矩阵512×512。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对比剂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浓度为370mgI/mL,注射剂量为70~80mL,自右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5.0mL/s,追加注入生理盐水30mL,注射速率为5.0mL/s。
1.2.2 CAG检查 患者均行CAG检查,仪器为飞利浦AlluraxperFD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常规消毒术区,予以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Judkins法行右侧桡动脉入路,若桡动脉穿刺或置管困难则行股动脉入路,将鞘管送入造影导管至冠状动脉开口处,注入碘普罗胺造影剂,进行多角度和多体位投照。
1.3 图像处理和结果评估CTA图像均采用容积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采用左室功能评估软件对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并对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进行测量,CTA图像分别由2名高资历(工龄>10年)冠脉CTA医师进行评估。
1.4 血管管腔狭窄评估[5]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进行冠状动脉节段划分,分为9段,血管管腔狭窄程度采用目测直径法予以评估,血管直径差=狭窄处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管腔狭窄程度=血管直径差/狭窄处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狭窄程度评级:正常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为管腔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为管腔狭窄程度在50%~75%之间,重度狭窄为管腔狭窄程度在75%~99%之间,完全闭塞为管腔狭窄程度达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CTA与CAG诊断结果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75表示一致性很高,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TA参数比较冠心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DV、LVESV及E/A水平均低于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TA参数比较
2.2 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TA检查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冠心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TA检查血管管腔狭窄程度高于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TA检查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比较
2.3 CTA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诊断的结果59例患者中,CTA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为冠心病者40例,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者19例。CTA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的诊断结果与CAG诊断结果一致性为Kappa值=0.840,一致性很高,见表3。
表3 CTA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诊断的结果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严重、复杂且治疗棘手的一类临床症状群,患者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无法维持正常心排血量,继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死亡率高[6]。该病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因较多,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在临床实践中,病因不同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存在个体性和合理化[7]。欧洲心脏病协会也指出,慢性心力衰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须明确其病因以采取治疗措施[8]。有效鉴别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病因,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的主要方法包括心脏超声、CAG、实验室检查、CTA等,其中传统心脏超声检查特异性低,难以有效鉴别慢性心力衰竭病因。而CAG属于有创检查,费用高且可重复操作性低,加之穿刺可造成桡动脉扭曲、痉挛甚至闭塞等[9-10],具有一定风险,对于许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而言,可接受度低。考虑到CAG的不便性,寻找一种可以与之互补的、诊断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检查如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较难鉴别其病因,而如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蛋白、外周血单核细胞中GDF-15mRNA等虽然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11],但是其检测相对复杂,用时较长,且目前并未在临床普及,很多医院无法完成此类检测。随着多层螺旋CT在临床推广应用,CTA检查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筛查诊断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冠心病诊断中,可从多角度和多层面采集冠状动脉血管信息,且不会对冠状动脉血管造成损伤,后期通过相关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血管解剖形态及其周围邻近组织病理情况,已成为众多医院首选检查方法。国内外众多研究显示,CTA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12-14]。尽管CTA检查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但随着CTA技术的逐渐成熟,患者检查时间和接受的辐射剂量也在不断缩短和减小,且图像分辨水平高,图像质量佳,有助于医师诊断[15]。对比CAG,CTA检查更为经济,操作更加方便,风险程度较小,安全性高,更易被患者接受。本次研究分析CTA在慢性心力衰竭病因中的诊断情况,结果显示,冠心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DV、LVESV及E/A水平均低于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0.05)。
提示不同病因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DV、LVESV及E/A水平存在差异,LVEDV、LVESV、E/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结果还显示,冠心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TA检查血管管腔狭窄程度高于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0.05),表明CTA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是鉴别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的重要指标。分析CTA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的结果与CAG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显示Kappa值=0.840,一致性很高,表明CTA在慢性心力衰竭病因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CTA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的诊断结果与CAG一致性很高,可有效鉴别慢性心力衰竭病因,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