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红色题材”舞剧创作试析
——以小舞剧《守望天山下》为例

2022-08-02李梦雨

新疆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舞剧天山题材

□李梦雨

舞剧《守望天山下》剧照

“红色题材”中的“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任何艺术形式中,都有“红色题材”的作品,例如:电影中的红色题材作品《建党伟业》《长津湖》等,话剧中的红色题材作品《浪潮》《前哨》《人间正道是沧桑》等,文学作品中的红色题材作品《生命河流摆渡人》《脚印》《信仰》等等。

在舞剧创作中,“红色题材”的舞剧就是指以红色文化为题材创作的舞剧作品。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红色题材”舞剧也是舞剧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早在1964 年就由中央芭蕾舞团首演了中国首部“革命化、民族化”红色题材舞剧《红色娘子军》,随着时代和舞剧创作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国文艺创作导向的要求,近年来国内“红色题材”舞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王舸导演创作的《红高粱》,赵明导演创作的《闪闪的红星》,韩真、周莉娅导演创作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等。

新疆的舞剧创作也不例外,新时期以来,新疆的舞剧创作除了开始注重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和舞蹈本体性的挖掘之外,同样注重对本地区“红色题材”的挖掘。例如: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团出品,帅晓军导演创作的舞剧《戈壁青春》;新疆石河子市创排的首部红色军垦舞剧《燃情岁月》等,在对新疆的“红色题材”进行挖掘的同时,探寻“红色题材”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传承其中的“红色基因”、寻找“红色价值”、发扬“红色文化”。

舞剧《守望天山下》是笔者对新疆“红色题材”进行挖掘创作的一部实验型舞剧作品。其作为一部根植于新疆红色文化而诞生的实验性小舞剧作品,目前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艺扶持项目,并完成首次公演。该剧讲述的是革命老兵陈俊贵与其妻子守望天山的故事,剧情紧扣时代脉搏,精神内涵与红色基因有机结合。本文以《守望天山下》为例,探讨舞剧如何对“红色题材”进行挖掘、解读、重构,以及对该舞剧最终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及价值进行分析,希望以此部“红色题材”舞剧的艺术实践,对红色舞剧创作进行总结梳理,归纳创作经验。

一、舞剧《守望天山下》“红色”挖掘与解读

(一)舞剧《守望天山下》的“红色”挖掘

其“红色”有三层限定:第一限定于舞剧的选材。即舞剧创作的所选之材料,其材从舞剧编创层面考虑,必须具备一定的可舞性。

第二限定于“红色题材”的选材。也就是说,其材不仅要选,还需要以“红色”为限定。同样以舞剧编创层面考虑,其“红色”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可舞性。这里红色题材的可舞性,来自红色题材中的“人、物、事”以及由“人、物、事”而产生的“魂”。

“红色题材”中的“人”是指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指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指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第三限定于新疆“红色题材”的选材。也就是说,其“红色”又有了地域限定,不仅“红色”,且必须是新疆的红色。即聚焦新疆红色题材中的“人、物、事、魂”,进行艺术创作的选材。

综上,舞剧《守望天山下》以新疆乔尔玛烈士陵园守陵人、中国最美退役军人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得者陈俊贵及其妻子孙丽琴守望天山的真实事件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陈俊贵,是一名筑路老兵,1979 年随部队在天山脚下修筑独库公路。1980 年4 月,陈俊贵所在的班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弹尽粮绝。在生命垂危的时刻,班长将最后一个救命馒头让给陈俊贵,陈俊贵因此活了下来,但也因冻残疾,因此复员回乡结婚生子。后来,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他和家庭命运的决定携妻带儿,重返天山报恩,为战友守墓,至今已有36 年!

舞剧《守望天山下》剧照

从“人、物、事、魂”角度分别对这个“红色事迹”进行挖掘,可以看出:其人之“红”,即在20 世纪70 年代,修筑国防战备公路——独库公路的革命志士——陈俊贵,以及为修筑这条路所牺牲的168 名筑路官兵,还可延伸至跟他们一样,所有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筑路官兵们。其事之“红”,即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修筑国防战备独库公路。其物之“红”,即无数筑路官兵们所用之物,还包括他们修筑的独库公路本身。其魂之“红”,即以老兵陈俊贵为代表以及为修筑独库公路牺牲的烈士们所共同铸就的革命精神和天山精神。

(二)舞剧《守望天山下》的“红色”解读

陈俊贵的故事,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一个并不新鲜的题材,其早就被舞剧、音乐剧、歌剧、文学作品使用过。那么今天再次对此题材进行创作时,能不能诞生新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与今天的时代相结合,是笔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对其“红色”“人、物、事”挖掘之后,对其“红色”进行重新解读,认为其“人、物、事”之红,都发生于过去,即过去之人,做过的过去之事,造就了过去的物,但这“过去”却留存至今——独库公路。

其“人和事”同样留存至今。首先,由人构成了事,即老兵陈俊贵为报答班长的救命之恩,携妻带儿为战友守墓至今;其次,又由事成就了人:陈俊贵和妻子孙丽琴因这种守望天山的行动,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所做之事也影响了其孩子,其孩子长大后也成为了筑路战士。

透过这些“人、物、事”之“红”的表象,可以发现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内在之“红”。筑路牺牲的战士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和陈俊贵的英雄精神及其背后的力量却永世长存。因此,笔者对本题材有了新的认识,决定从老兵陈俊贵妻子的视角出发,解读今天的“人、物、事”之“红”,并以此衍生出今天之人对过去的“人、物、事”之“红”的新的认识。

二、舞剧《守望天山下》创作中的重构

在对舞剧《守望天山下》题材中的“红色”挖掘与解读后,下一步就是创作的重构。在《守望天山下》中,剥离了繁琐的事件和时间,以两条线出发,交织叙事。一条线以一群当代大学生崇拜英雄为出发点,表现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致敬上一辈人为家国建设的无私奉献;另一条线将叙述的焦点集中在陈俊贵和妻子孙丽琴身上,从塑造英雄伟岸的形象出发,带出英雄背后的故事,以此歌颂英雄。依照这种线索,舞剧《守望天山下》分为:序、第一场:典礼、第二场:言说、第三场:守望、第四场:典礼、尾声六个部分。

序:1979 年9 月,老兵陈俊贵随部队在天山脚下修筑天山公路。1980 年4 月6 日,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弹尽粮绝,在生死之际,班长将最后一个救命馒头让给陈俊贵,陈俊贵因此活了下来,但因冻残复员回乡结婚生子。1985 年,电影《天山行》放映时,镜头中的一幕幕仿佛昨日,陈俊贵陷入了无限愧疚与煎熬,同年10 月,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他和家人的决定——携妻带儿,重返天山为战友守墓,陈俊贵也因此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及“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第一场 典礼:“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现场,一群正大学生,期待着“英雄”的到来。当老兵陈俊贵现身颁奖典礼,对其事迹的回放,瞬间激起了他对战友和班长的思念和内疚,他多么希望这个奖是颁给他的班长和战友的,他仿佛听见了战友在对他说:不要内疚和思念,我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为祖国奉献。陈俊贵深知,今天的时代成就了他,这个奖不属于他一个人,是他和战友共同获得的,带着这份信念,他走了一条长长的颁奖路,就像他们当年修筑的天山公路,蜿蜒曲折,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年轻的一代带着敬仰的目光注视着陈俊贵,他带着继续守望的信念,迎接这份国家给予的荣誉。

第二场 言说:荣誉背后,陈俊贵的妻子孙丽琴缓缓走出,道出一句:“如果有下辈子我不会再嫁给他……”开启了英雄背后的言说。众年轻人纷纷上前询问,孙丽琴开始回忆过去:19 岁嫁给老兵陈俊贵,自愿跟他上了天山,有对天山美好的畅想,也有来到天山的艰苦,现实生活的艰苦差点击溃了她的精神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孙丽琴走出内心的困境,获得释怀:“转眼35 年过去了,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这些年,我虽没有你经历的‘天山’,但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天山’,你要用一生守望你的天山,你尽管守望吧!今后,你用一生守望你的天山,我用一生守望你,守望我们的孩子,守望我们的家!”

第三场 守望: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妻子孙丽琴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陪伴丈夫守在天山脚下,今后也会一直守下去。而陈俊贵的内心也深知,这个陪他吃苦的女人是他背后坚强的力量,是他家庭强有力的后盾,陈俊贵获得了荣耀,但这荣耀的背后是妻子的默默陪伴和付出。

第四场 典礼:又是颁奖典礼的现场,一群当代大学生,向陈俊贵和孙丽琴致敬。梦幻一般的颁奖典礼现场,陈俊贵紧紧拉着妻子孙丽琴的手,他每一刻的荣耀都要与妻子分享,妻子紧紧陪伴左右。

尾声:陈俊贵将大红花戴在妻子的身上,妻子看着身前的大红花,将其取下,又献给了曾经修筑天山公路的战士……

舞剧《守望天山下》以“典礼”“言说”“守望”“致敬”的结构,将“红色”精神与当今时代结合,以层层对英雄的致敬,揭示英雄精神绵绵不绝。

三、舞剧《守望天山下》的“红色”价值与内涵

陈俊贵与妻子孙丽琴

“红色”题材舞剧自出现以来,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具有精神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其精神引领和价值引领与当下社会的主旋律紧紧相扣,不仅具备为政治服务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红色”题材舞剧创作出现变化,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在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表达中,注入历史中的“红色”记忆和“红色”元素。

到了21 世纪,“红色”题材舞剧在时代的发展中,其精神价值与内涵有了更高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于中国革命历史中“红色”精神的缅怀与传承,对“个人化”的英雄主义的崇拜逐渐削弱,对“英雄”之一类人的“共性”崇拜,对“红色”之“人、物、事”的挖掘与表达,逐渐向浪漫化、柔软化的趋势发展。

《守望天山下》作为一部新时代的“红色题材”舞剧,挖掘其“红色”的价值与内涵时,一是塑造英雄的视角独特,二是在英雄的塑造中对红色题材进行了柔化的处理,三是作品的选材立意贴近当今时代,四是重心放在了对本土红色题材创作的挖掘与探索上。

英雄往往给人“刚强”“刚毅”的印象,好像英雄就不能“流泪”,不能以“常人”的形象存在,但是笔者认为,英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跟所有人一样有着人类共有的情感共性和人性的矛盾共性。因此,本作品虽然塑造英雄,但不再以过去刻板的形式对英雄进行塑造,而是将视角转向英雄背后,以英雄背后的力量来歌颂英雄,讲述英雄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其次,创作中我们从人物角色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光辉的英雄事迹,还有他们内心坚毅的、复杂的情感,这里,本作品削弱了对英雄主义的“个性”崇拜,对英雄的崇拜中融入了今天时代的思考,一条线是以一群当代大学生为视角,他们为英雄颁奖,最终又为英雄圆梦。另一条线由英雄的妻子讲述英雄背后的故事,将两条线交织,并对舞剧的创作进行了浪漫化、柔软化的处理。

最终,使舞剧的选材立意与当今时代相结合,表现今人对过去“红色”的认识,以及过去的“红色”在当今时代的精神映照。

结语

“红色题材”舞剧创作是舞剧创作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创作种类,其“红色”作为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不仅是对过去之“人、物、事”的纪念和缅怀,更是对今人的教育和精神引领。本文是笔者对“红色题材”舞剧探索与实践的总结,也是笔者对新疆“红色题材”进行挖掘,探寻“红色题材”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传承其中的“红色基因”、寻找“红色价值”、发扬“红色文化”,讲好新疆红色故事及中国故事的一次实践总结,希望能为广大舞剧艺术创作者提供一点“红色题材”舞剧创作的借鉴。

猜你喜欢

舞剧天山题材
天山放歌
百科全书舞剧
天山雪莲
舞剧《瑞鹤图》剧照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天山月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